摘要:以悬疑剧的标准衡量,《唐探1900》的剧情有些俗套,都是些老掉牙的货色,就连平时不看悬疑剧的我也从一开始就猜出了真凶,考虑到有人还没看过这部电影,我就没必要剧透了。
长假就要结束了,随便说说看过的电影吧。
前天去看了《唐探1900》,没有网上说得那么拉,作为开年喜剧勉强凑合,尽管细节上还有不少漏洞。
以悬疑剧的标准衡量,《唐探1900》的剧情有些俗套,都是些老掉牙的货色,就连平时不看悬疑剧的我也从一开始就猜出了真凶,考虑到有人还没看过这部电影,我就没必要剧透了。
不过导演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把整个故事放在了一个特殊的历史帷幕前——1900年,更确切地说是1900年生活在美国的华人,这就给电影增添了话题性,好比给一碗清汤寡水的面淋上了浇头,味道就一下子支棱了起来。
所以今天我们不聊电影本身,就单独聊聊淋在《唐探1900》上的这层“浇头”。
电影讲述了一桩连环杀人案引发美国人的排华浪潮,反派为了将中国人赶走不惜栽赃污蔑。在片中你会看到,美国人以最恶毒的词汇攻击当地华人,恨不得将他们置于死地,让观众隔着屏幕都不禁义愤填膺。
不了解历史的小伙伴也许会错愕,当时的美国人为何如此讨厌中国人?
这就得稍微了解一下华人移民美利坚的历史了。
中国人前往美国,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初,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早期的华人都是去那儿打工,干最苦最累的重体力活,平日就住在当地的贫民窟里,属于妥妥的边缘化存在。
不过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特别勤劳,一个是特别能赚钱。所以即便生活在社会底层,总会有头脑灵活且肯吃苦的人脱颖而出,他们中的佼佼者就成了商人或老板,逐渐在当地混出了名堂。
因为跟犹太人一样有着经商头脑,中国人又被称作“东方的犹太人”,遗憾的是,这个称号并没有为海外华人赢得尊重,反而使他们成为了原住民的众矢之的。
《唐探1900》中美国人对华人的仇视肉眼可见,其实不光美国,世界各地都有过排华浪潮,最近的有东南亚国家,比如印尼和马来西亚。墨西哥和印尼都发生过针对华人的大屠杀,就连表面上与我们关系紧密的越南,也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将大量华裔渔民驱逐出境。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国家排斥华人呢?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嫉妒+种族歧视,再加上有些华人发了财,当地人见了眼红,担心华人会抢了他们的饭碗,再加上好事者的煽动,原住民对华人越来越不待见。
但这种解读显然是片面的,事实上,早期移民海外的华人大部分都是穷苦人出身,干着最苦最脏的活,住在城里的给人洗衣做饭,住在郊区的则给人挖矿修铁路,能发财的只是极少数,即使赚了点钱,基本上也是当个小商人或者小店主,还不至于让人眼红的地步。
那为啥还有那么多美国人排华呢?主要和三个原因有关。
第一个原因是种族歧视,这一点不必多解释。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人的工资普遍很低,而且特别能吃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中国人比当地人更“卷”,拿的比你少,干的比你多,换成你是老板,你愿意谁当你的员工?
所以最讨厌华人移民的,就是当地的白人工人,尽管他们的生活并没有比华人好到哪儿去,但本着“底层互掐“的原则,他们使尽全力要把华人踩在脚底下,再加上有工会撑腰,他们就更加有恃无恐,各种下三滥的招数统统用上。
接下来说说第三个原因,这就不能完全怪别人了。
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无处不在,面对歧视,中国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抗争,而是避让。
你们不是讨厌我吗?行!我干脆眼不见为净,中国人和中国人生活在一起,不跟外面有任何来往,这总行了吧。
举世闻名的唐人街就是这么来的,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认为唐人街就是一块“飞地”,这里依然保留着大量中国的传统习俗,甚至一条街上都是操着福建话或者广东话的老乡,从语言到生活习惯,几乎和他们的中国老家没有区别。
既然唐人街成了一块“飞地”,内部秩序也得经历重构,在唐人街掌握话语权的,并不是当地政府,而是一些秘密社团,中国人习惯称之为“堂”。
《唐探1900》中,由周润发扮演的白堂主就是当地协盛堂的负责人,尽管名字听起来很像那么回事儿,但“堂”的本质就是黑社会,黄赌毒样样精通,如果堂与堂之间发生利益冲突,堂主们不会将彼此告上法庭,而是诉诸武力解决。
19世纪唐人街的社团被戏称为“斧头帮”,因为他们总喜欢拿着斧子去砍人,横尸街头的场面接二连三上演。
不难想象,由堂主统治的唐人街成了犯罪的天堂,久而久之,连白人里的流氓混混也经常来这里光顾,让整条街臭名远扬,这也加深了当地居民对华人的厌恶。
不过话要说回来,唐人街之所以会成为黑社会的天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华人在当地生活没有保障,上升通道也比较缺乏,所以只能仰赖“土皇帝”们的庇护,这里虽然乌烟瘴气,至少能提供一个安身的地方。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美国人对华人的偏见越来越深。
不过唐人街进入20世纪后开始转型,随着老一代堂主的去世,唐人街内部出现了新的权力平衡,而华人移民的下一代也较上一代更相信警察和法律,让唐人街的治安得以改善,以发展餐饮和旅游业为主,这种状态一直维持至今。
即便如此,华人群体在当地社会仍旧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存在,平时很少能听见他们发声,虽然移民美国已有上百年的时间,华人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即便到了今天,华人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仍旧有限,华人的聪明才智举世公认,为何存在感如此之低呢?
这就让我想起了历史学家孙隆基先生的那本经典之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这本书写于上世纪80年代,虽然迄今已有40年历史,但个人认为,除了鲁迅以外,对当下国民性剖析得最深刻,最到位的,非本书莫属。
为什么中国人在异国他乡总喜欢“自绝于外”,从孙隆基的书里,我们可以找到三个原因。
首先,作者认为中国文化缺乏自我疆界,“宁愿让人与我之间相互渗透,彼此依赖”,所以中国人有句口头禅——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当然,这里的相互渗透仅限于熟人之间,比如亲戚朋友,所以中国人一到陌生的地方,第一反应是找到熟人,然后抱团,形成一个又一个”小圈子“。
这种情况直到今天依旧很明显,我有个朋友曾经去加拿大留学,回国后告诉我,他在当地遇到的基本上都是华人,大家都住在同一个宿舍区里,平时大部分时间连个白人的影子也见不着,以至于他早晨醒来,经常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身在国外。
诚然,这种“抱团”倾向有利于我们在陌生的国度守望相助,但同时也会在华人与外界之间形成无形的障碍,导致我们很难以一种个体的姿态面对外部环境,凡事只相信自己人,动不动就拉关系走后门,规则与契约意识比较淡泊。
另外,孙隆基指出中国文化还有个特点,就是特别讲求实际。
众所周知,中国人很会赚钱,广东人习惯把赚钱叫做“揾食”,正所谓天大地大,不如赚钱事大。为了赚钱,中国人能够忍受最恶劣的工作环境,能够忍受歧视和压榨。相比之下,他们对于政治就“完全冷感”,因为这跟赚钱无关,去关心他干什么?
但事实上,这正是华人在西方社会缺乏存在感的重要原因,尤其在美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你的族群想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仅仅会赚钱是不够的,你还必须懂政治,知道如何以合法的手段为自己争取权利,否则你钱赚的再多,充其量也只是社会的“打工仔”,成不了国家的主人。
在这一点上,犹太人就做得很成功,尽管他们在欧洲也遭受过当地人的排斥,但凭借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他们不仅在美国站稳了脚跟,还在各行各业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孙隆基指出中国人身上的第三个特点是崇尚“和为贵”。这个在现实生活中更为常见,我们总是热衷于表面上的一团和气,如果谁冒天下之大不韪把矛盾公开化,那就是“不顾大局”,会被整个群体所孤立。
所以,“和为贵”时间长了就变成“和稀泥”,会上你好我好大家好,会后你一下我一下相互捅刀,正大光明的对抗反而就不习惯了。
结果就导致一个奇怪的现象,在需要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场合,中国人反而默不作声,也缺乏相应的斗争策略,虽然华人在海外喜欢“抱团”,却并没有因为抱团获得强大的政治力量,被自己人坑的现象倒是时有发生。
星云法师曾在他的书里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他想去美国的一座城市弘法,还计划在当地兴建一座寺庙,没想到刚下飞机,就遭到了当地“有关部门”的阻拦,差点导致弘法之旅泡汤。
事后他才了解到,阻挠他这次行动的,其实是他在当地的同行,对方也是一位华人,主要是担心星云法师来美国后会抢走他的受众,于是决定半路“截胡”,好在最终没有得逞。
人与人之间天生就存在差异,有差异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冲突,面对歧视,在合法的前提下据理力争才是王道,选择“息事宁人”,或者背地里捅刀子,最终只能换来更严重的歧视和偏见。
《唐探1900》中有一个桥段让我印象深刻,在广场上,有白人公然污蔑中国人抢走他们的地盘,还带来了各种病毒和细菌,是造成一切混乱和罪恶的根源。
面对这种赤裸裸的歧视与挑衅,站在旁边的中国人居然一声不吭,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驳,更没有人大喊:“你胡说!美利坚是由全世界的移民建立的,我们是华人,更是美国公民,享有法律赋予的一切平等之权利!”
如果导演脑洞大开,顺便再给华人组织一场针锋相对的示威活动,我猜大部分人看了会觉得很出戏,原因很简单,这不像咱们的办事风格嘛。
也许是为了照顾观众的情绪,导演在电影结尾给周润发安排了一场舌战群儒,并成功阻止了排华法案的通过,但我觉得这只是导演一个美好的愿望,在现实中,类似的场面应该很少在华人身上发生。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人在美国的境况也在改善,在科学界、艺术界和商界,我们已经能见到越来越多的华人面孔,其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有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著名的好莱坞导演,甚至有华人开始在政界崭露头角。
不过华人最大的成就依然在商界,比如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超威半导体董事长兼CEO苏姿丰,还有雅虎创始人之一杨致远,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成为了响当当的人物,甚至被写进了商业史册。
所以,所谓的“国民性”,从长期来看可能是个伪命题,人都是被环境塑造的,一旦你处在异化的环境里,即便这一代人改变不了,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人那里,终究会变成自己完全不认得的样子。
来源:啸瞰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