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期过去大半,春节档票房之战的格局渐渐明朗。大IP、大导演再加上顶流明星打造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曾在预售阶段破3亿元断层领跑,却在上映后高开低走,票房与口碑表现都颇为尴尬。
假期过去大半,春节档票房之战的格局渐渐明朗。大IP、大导演再加上顶流明星打造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曾在预售阶段破3亿元断层领跑,却在上映后高开低走,票房与口碑表现都颇为尴尬。
《射雕英雄传》原著是一部一百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人物众多,故事线复杂,时间跨度长,用不到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呈现并不容易。而且,作为国民级IP,从TVB版的《射雕》,到张智霖、朱茵版,再到张纪中版和之后的几个版本,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拥趸,想要超越经典真的很难。
这一次,导演徐克没有像之前拍电影《东邪西毒》那样重起炉灶,借着IP外壳讲全新的故事,而是选择围绕“侠之大者”四字致敬经典。影片聚焦小说第34章至40章,讲述了战乱时代,郭靖得传九阴真经和降龙十八掌后,惹来各方嫉妒,成为众矢之的。郭靖怀着赤子之心,与黄蓉力挽狂澜,保护南宋边关的故事。
小说《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一代大侠郭靖的成长史,塑造了郭靖为国为民的英雄形象,电影改编突出“侠之大者”,应当说抓住了小说的精髓,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既不“武”,又不“侠”。
《射雕英雄传》原著的大线索是杨康和郭靖争寻武穆遗书、寻找九阴真经的另一半、郭靖的个人成长经历。在这三大线索下,又有众多细分的小线索,如郭靖与黄蓉的爱情、郭靖与大汗关系变化、九阴真经的藏匿等,各种线索相互交织,前后呼应。简单来说,郭靖的英雄史是主线,而郭靖黄蓉的爱情发展是副线。
而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里,一大半的篇幅是郭靖找黄蓉、黄蓉找郭靖,外加欧阳锋找九阴真经。其中,黄蓉与欧阳锋几次斗智,以及与郭靖之间“桃花酒焖鸡”和风车的约定,都支撑着情节合理发展。但是,这部分过于冗长拖沓,导致本来仗剑天涯、以武行侠、快意恩仇的江湖主题,变成了儿女情长的爱情主题,已经有了偏题跑题的问题。
即便是把浓墨重彩的爱情部分单拎出来,这部作品仍难称出色。离别和寻找是浪漫爱情的重要元素不假,但人们更期待的是重逢后的情感爆发。而在影片里,两个人一直像两条平行线一样各做各的任务,既不“甜”又不“虐”,观众味同嚼蜡。反倒是华筝公主敢爱敢恨、顾全大局,那股英姿飒爽的劲头,更令人印象深刻。
爱情背后,郭靖的英雄史则被明显冲淡。特别是家与国、宋金与蒙、郭靖与大汗、郭母之死等重要环节,都只是蜻蜓点水,讲了又好像是没讲。这不仅没有起到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反而留给观众一堆问号,许多观影评价提到的“片段化”“碎片化”弊端,正是源于此。
要知道,原著第39回花费大量笔墨描写了郭靖从“迷惘”到“彻悟”的过程,其中涉及大量内心戏,这是郭靖从武林高手到一代大侠转变的关键所在。尽管导演希望表现出郭靖从江湖到战场、从保护一人(黄蓉)到保护万民的“进阶”,但是在“买家秀”里,观众看不到郭靖内心的纠葛和升华。
于是就出现了奇异的画面。在影片末尾,蒙古大军兵临南宋边城,练功走火入魔的欧阳锋一人陷阵,眼看就要攻击主帅,前不久刚反出蒙军的郭靖,在城头见状,立刻前去制止欧阳锋。宋军趁乱本想突袭蒙军,又被挟持了主帅的黄蓉制止。等两军摆好阵势,大战一触即发时,郭靖站出来与大汗展开一番阵前对话。徐克把这一部分内容作为电影的高潮,展现对战争和暴力的反思,立意极佳,但呈现的效果却是,郭靖黄蓉手拉手对着蒙古军,雄心勃勃的大汗被郭靖几句和平主义演讲所打动,鸣金收兵。
从观众评价来看,这段剧情引发了很大争议。究其原因,前面郭靖“侠之大者”的形象不够立体,到了全剧的高潮,强行点题,而且还是依靠演讲式对白,未免过于潦草。郭靖不知道战争的原因和走向,也给不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只靠暂时占据着道德高地,就想让双方放弃武力,过于“爽文化”,让观众出戏。至于大汗借道背后的战略意图、兴兵罢兵的内心思考等,也没有交代清楚。
一部影片要想获得好评,最重要的是其故事情节的设置,环环相扣、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能够直击受众的心灵,故事的逻辑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缺一不可。实际上,这也是如今武侠剧的通病。
当然,作为春节档的经典翻拍作品,也可以单纯图个乐呵,这方面徐克早有成功经验。然而,抛开“侠”的内核,对于“武”的表现,这部影片仍没让观众过瘾。
徐克是华语特效电影的先行者。上世纪80年代拍摄《新蜀山剑侠》就引入特效,《龙门飞甲》《智取威虎山》又尝试3D,《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则在古装探案中加入怪兽对打。《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选择“武侠+特效”呈现出震撼的武打场面。在特效的加持下,中华武学中“气”的概念得到了具象展现,这确实是一大创新。然而由于过度追求美学与特效,在郭靖与欧阳锋结局大战中,两位顶级高手没有近身接触,最终以气旋交叠、内力外化,引发天地动荡、两军震动来展示。当欧阳锋缠绕着黑暗气旋,每一次发招如毒刺一般寒气逼人,郭靖有阳刚遁甲护体,气流带动火圈猛烈转动时,观众已分不清是看的是武侠还是仙侠。
“武侠”二字,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最是叫人意难平。
“侠之大者”来自《神雕侠侣》中郭靖勉励杨过的话:“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助守襄阳……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数十年来,武侠剧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剧市场中保持生命力,正是因为它内含的侠义精神,具有艺术上的独特价值。然而,近年来在后现代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对金庸武侠剧改编,越来越朝着通俗化、娱乐化方向行进,剧中所应有的文化内涵中侠义精神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对青春浪漫心理和对画面视觉刺激的市场追求。
导演们过度使用数字特效,让观众们眼花缭乱。大量爱情戏份的增添,也让年轻人们沉迷其中。但在一阵刀光剑影与光怪陆离的浮华后,并没有留下值得深思的地方,这是翻拍难成经典的重要原因。如今,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那些“花活”已经很难吸引眼球了,这次的票房情况就是印证。
武侠式微的当下,迎难而上确实精神可嘉,但经过这次的失利,武侠电影的未来恐怕又要惨淡几分。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