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亲情重规矩的中国,为何《哪吒2》独占票房鳌头?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3 14:10 1

摘要:早上10点,家附近的影院就已人满为患,连影厅旁的付费按摩椅都座无虚席。影院经理笑称,《哪吒2》场场爆满,他们甚至将放映版本统一调成了2D,因为“按照这么高的上座率,3D眼镜都来不及擦”。

要说春节档最火的电影,非《哪吒2》莫属。

早上10点,家附近的影院就已人满为患,连影厅旁的付费按摩椅都座无虚席。影院经理笑称,《哪吒2》场场爆满,他们甚至将放映版本统一调成了2D,因为“按照这么高的上座率,3D眼镜都来不及擦”。

记得之前有人问deepseek春节档票房冠军会是谁,经过一系列深度分析后,deepseek每次给出的答案都是哪吒。事实证明,它的预测不无道理。

截至2月1日早上,《哪吒2》的累计票房已达15.83亿,而猫眼预测其最终票房可能高达67.40亿,稳坐春节档票房冠军宝座,这一成绩甚至超过了deepseek当初预测的45亿。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到《哪吒之魔童闹海》,观众苦等了五年,而《哪吒2》显然没有辜负这份期待。哪吒,这个在我们的文化中天生反骨的英雄,再次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大银幕上。

如果说《哪吒1》是关于打破命运的抗争,那么《哪吒2》则是对规则的挑战。故事的新意在于,一是反对父权的糟粕,二是反对无处不在的歧视。并且从个人延伸到更宏观的群体性反抗叙事。

简单理解就是,共鸣强了。从前是一个人的抗争,现在是一群人的抗争。

值得注意的是,过年期间原本是中国人重亲情、重规矩的传统时节。但《哪吒2》所传递的反抗精神,却为何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里爆火?

了解哪吒原本故事的人或许都知道,哪吒的反抗之路,最初是从对抗父亲开始的。

在家庭中,父亲往往是最大的权威,而哪吒的原著故事中,他的父亲李靖对这个怀了三年才出生的怪胎并无多少喜爱。

因此,水淹陈塘关时,哪吒才会选择削骨还父、削肉还母,以此作为对父亲权威的反抗。

当哪吒在太乙真人的帮助下重塑肉身之后,李靖却前来搞破坏,甚至砸了哪吒庙。后来哪吒重生后,第一件事便是追杀李靖。

李靖无奈之下只能拿金塔护命,从此“塔不离手”,两人的矛盾也因此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但电影毕竟是现实的艺术加工,不可能完全按照原著来拍。因此,在电影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哪吒与李靖之间如此激烈的矛盾冲突。相反,电影更多地打起了亲情牌。

在第一部中,哪吒的母亲无条件地信任和疼爱着他,而父亲虽然平时严厉苛刻,但在关键时刻却愿意付出生命来守护他。到了第二部,李靖夫妇与哪吒更是可以相互为彼此牺牲。

如果你成熟点,你就知道,子与生父终归是要和解的。在家庭单元中,父亲可能是强权者,但放大到整个社会,才会发现社会上的一些“爹”要比家里的爹更为残暴无情,他们杀伐果断,没有任何情面可言。

导演的聪明之处,也在于他并没有将哪吒的反抗局限于生物学概念上的父亲,而是将其提升到了权力层面的“父”——也就是年轻人进入社会后遇到的第一个东西:规则。

在《哪吒1》中,哪吒反抗的是魔童的宿命,是天尊和他定下的“大爹”般的绝对力量压制。一个“魔丸转世””“灾星降临”的预言,仿佛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横亘在他们面前。于是,哪吒选择了剔骨还父、削肉还母,他反抗的并非父亲,而是这不公的命运,这魔童的宿命。

在《哪吒2》中,反抗的火焰燃烧得更加炽烈,矛头直指那些表面公正无私,实则暗藏阴谋的规则。这些规则,如同无形的枷锁,将压迫与屠戮合理化,让许多人习惯于默默接受,从未有过质疑,更未曾有勇气去打破。

比如,阐教仙人庇护人类、铲除妖魔,并教化妖怪。而人还是妖的晋升之路就是通过神考拿到被阐教承认的令牌,位列仙班。

但事实上,那个看似和蔼可亲的仙尊,竟然是一个蔑视生命的反派;而那些高高在上的仙宫们,实际上都是一群杀人不眨眼的伪善家。

当哪吒真正踏入规则的世界,才发现所谓的规则,不过是“阴谋”下的“天地有序”。哪吒以及更多角色的意识开始觉醒,这种觉醒不仅深刻,而且充满了分量。

这一部,哪吒所反抗的,不再仅仅是某个人,而是整个社会的规则,是江湖的规矩,是根深蒂固的结构性不公。

他试图改变这个世界,改变这些不公的规则,推翻那些迂腐、腐朽的旧秩序。

还有个很妙的地方在于,父与子的选择在这部作品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东海龙王,曾经被阐教收编,但在反抗之后又重新隐匿于东海深处;而申公豹的父亲,则是一种自我驯化的典型,他以成仙上岸为唯一目标,认为生而为妖是悲剧的命运,而逆天改命的唯一途径就是成仙。

但父辈们的妥协与退让,换来的是一次次的被迫后撤,无奈和牺牲。

然而,哪吒与敖丙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们勇敢地反抗那个不对劲的源头,以性命相搏去重塑自己的肉身,从看似必死的局面中闯出了一条生路。

所谓“弑父”,更多地倾向于精神“弑父”,是对父辈经验失效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现有规则的挑战。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歧视与不公如同阴影般无处不在,它们不仅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也深深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

正如申公豹所言,“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都无法搬动。”这句话的深刻寓意,在我们误以为申公豹无情屠戮陈塘关时,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闭环。

很多人都认为申公豹在得知父亲惨死之后,失去理智从而屠城,却没想到睿智冷静如申公豹,能顺势推导出最终凶手,还在危机时刻救了李靖夫妇。

说起申公豹,就像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全家的希望,“小镇做题家”,出身寒微却心怀大志,他勤勉练功,一心一意追求上进。然而,当他终于有机会上岸,却发现自己不过是无量仙翁手中的一枚棋子,被利用、被忽视。

而那些“岸上”的人,却享受着不修不炼、安于现状的特权,底层人的上升通道被紧紧掐住,同时还要承受来自阶级的打压。

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让申公豹深感绝望,也让观众不禁反思:谁定义了好坏?谁决定了善恶?答案似乎指向了那个固化的阶级和世俗的偏见。

同样遭受偏见的还有龙族,他们在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却反被镇压海底千年,这种不公无疑是对英雄们的极大嘲讽。

而哪吒,作为魔丸转世,从小便遭受歧视和排斥。他渴望通过成仙考试,获得阐教的认可,进而位列仙班,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家人的处境。

龙王也是如此,忍辱负重让儿子修仙,为的是实现阶层跃迁。

但影片的结尾,他们都意识到,所谓的规则和仙班,不过是上位者统治世界、愚弄他者的工具。

用妥协和牺牲换不来家人的平安,规则不变,世界也不会改变,只有一脚踢开社会规训,重塑了评判标准,才有新的希望。

哪吒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反抗和突破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自我成长和身份认同的故事。从第一部中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到第二部的“小爷是魔,那又如何”,哪吒逐渐完成了对自己魔丸身份的接纳,也打破了“出身决定论”的枷锁。

即身份、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真正的力量来自内心,来自对自我的接纳和认同。

这种主题谈不上有多新鲜,很早时候武侠剧就是以此为内核,风靡一时。

少侠下山,渴慕正道,但在江湖历练一番后,戳破了道貌岸然翩翩君子的假面,才意识到“名门正派”的道貌岸然。如逍遥如令狐冲,最终只能笑傲江湖,归隐山林。

谁都有看不惯的东西,年轻人更是如此,谁都曾想凭借自己的力量冲破枷锁,所以电影最后,哪吒和所有龙宫妖族,冒着必死决心,顶着所有仙族的重压,彻底冲破大鼎的一幕,才会这么让人热血沸腾。

年轻,就是意味着有无限可能,年轻人,就是要热血才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武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哪吒。

即便是在商业世界里,那些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哪吒们”,也成为了打破原有规则、推动行业进步的关键力量。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舞台,这样的创新故事比比皆是。

比如,DeepSeek挑战并打破了美国在AI领域的独家垄断地位;马斯克凭借电动汽车的革新理念颠覆了传统汽车的垄断;iPhone手机打破了诺基亚等老牌手机制造商的统治地位;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更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让无现金社会成为可能……

这些生动的例子无一不彰显了人类创新的力量,以及对于旧有规则的勇敢挑战与打破。

但同样,电影也是仁慈的,给了所有人选择。

很多人早已经放弃幻想,厌恶斗争,安于现状——毕竟,人都四十好几了,一把老骨头勉强活着,还抗争什么,总不能还那么中二,妥协就妥协吧,没什么大不了,因为永远都有年轻人。

得不到,才最迷人

但说实话,《哪吒2》虽然好,但也并非完美无缺,在剧情上,我认为也有一点不足之处,就是亲情线上用力过猛,从而偏向了娇子文学。

这里的“娇子文学”,指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情感模式——无论个体的身份或成就如何,父母总能全然接纳,真心相爱。

影片中,哪吒反抗世界的勇气,源自他有至亲之人的爱和信任,而高潮部分,哪吒和父母为彼此牺牲的桥段更是狠戳泪腺。

哪吒妈最后化丹的那句“我不在乎你是魔是仙,我只知道你是我儿。”让电影院多少人潸然泪下。

还有敖丙爸爸对敖丙的放手与理解——自己老了,几千年的老经验已经跟不上时代,年轻人的路要年轻人自己去走。更是让无数人打心眼里羡慕。

在中国社会中,家庭亲情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之一。父母爱子女自不用多说,但是现实中的父母之爱往往并非如此纯粹无条件。

父母的爱中,难免夹杂着个人的喜好与期望,有时甚至会以爱的名义对子女施加压力。

这种压力,在古代体现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权威,而在现代则更多地表现为催婚、催育、催考公考编等种种社会期望的强加,催到年轻人不想回家过年。

正如那句“东亚父母的爱就像湿棉袄,脱了会冷,穿着难受”,形象地描绘了这种复杂而微妙的家庭关系。父母的爱,既温暖又沉重,既让人渴望又让人挣扎。

能够呈现出这种温暖家庭关系,其实与导演饺子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

饺子的父母都是医生,他在四川大学医学院求学期间,脑子一热想要转行做动画,要是一般家庭一定会拼命阻止,但饺子爸妈却无条件地支持他,给他买电脑,鼓励他,让他从头开始。

谁知道,这个爱折腾的孩子还没完,毕业后做动画师做了一年,饺子又和爸妈说要辞职创业,结果饺子爸妈还是无条件支持。

导演饺子

有人说,那肯定是因为饺子家庭条件好,能给孩子兜底又没有控制欲,父母不指望他赚钱,才能如此溺爱孩子。

其实不然,饺子只能算是工薪阶层,特别是后来,饺子爸去世以后,只能靠他妈妈每个月一千多的退休金生活。

或许导演认为,真正的爱,无关家庭的富贵与否,它源自内心最纯粹的情感,无需任何解释或附加条件。父母不是想当然、有条件地爱我,而是无论我是谁,无论我啥样,他们都一样接纳我、疼我、宠我。

只能说,这些极度理想化的父爱母爱就像科幻片了,真实的东亚家庭关系远没有电影里表现得这么美好。毕竟我还记得,几乎每年“过年吵架”都会冲上热搜。真实的过年就是,对外和和美美,背地里吵成一坨。

最想要的,也是最稀缺的,最得不到的,才最是迷人的,这也是我们爱看《哪吒2》的原因,你说是吗?

参考资料:

1、《中国爆款大片的门,终于被《哪吒2》踹开了》金错刀

2、《《哪吒2》导演饺子:不能给自己留后路》央视新闻

3、《要顶级制作,还要顶级美学,《哪吒2》有多“变态”?》中国新闻周刊

来源:首席商业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