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导演的“侠之大者”,为什么内地观众不买账?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2-03 10:01 1

摘要:总结一下,大概是肖战的粉丝、追溯情怀和看电影只看大场面的观众认为不错;批评者则吐槽电影前面一大半是郭靖找黄蓉、黄蓉找郭靖的二人转,后面一小半是欧阳锋的魔幻攻击加郭靖嘴炮就能拦下成吉思汗,以及其它种种莫名其妙的情节。甚至有影评搞笑称:本片讲述了民族英雄欧阳锋只身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苗柔柔】

这几天看了《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影评,两极分化非常严重。

总结一下,大概是肖战的粉丝、追溯情怀和看电影只看大场面的观众认为不错;批评者则吐槽电影前面一大半是郭靖找黄蓉、黄蓉找郭靖的二人转,后面一小半是欧阳锋的魔幻攻击加郭靖嘴炮就能拦下成吉思汗,以及其它种种莫名其妙的情节。甚至有影评搞笑称:本片讲述了民族英雄欧阳锋只身抵抗蒙古大军,被蒙古金刀卧底郭靖所杀;大宋官兵欲乘蒙古阵脚大乱之机反攻,守将却被化妆为百姓的黄蓉实施“斩首行动”的仙侠故事。

总之,粉丝和看电影只求爽的给好评,讲求故事逻辑性和精彩性的觉得很烂,还有人高呼徐克晚节不保。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剧照

其实在笔者看来,并不是编剧或导演水平下降,而是中国大陆的思想进程太快,使得许多导演(不仅是港台)的水平已经赶不上大陆观众的要求了。如果追究得再仔细一点,这种差距不是今天才产生的,其中很多因素在三四十年前、甚至六七十年前就开始萌生,只不过被当时的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所压制;直到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和民族自信的增强才一起迸发出来而已。

首先,徐克是想把它拍成一部半历史武侠正片的,从讲蒙语、服饰布局,到蒙古大军的场景制作,都可以看的出来。这就要求影片必须基本符合历史事实,艺术表现和夸张不能太过离谱。

其次,观众想看什么样的武侠,导演得心中有数,脱离观众要求的片子一定不讨好。

其实《射雕》和《智取威虎山》的性质很接近,都取材于小说,都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也有真实的人物原型,再加以艺术加工而已。但是如果《智取威虎山》前半段是少剑波找白茹、白茹找少剑波,后半段是俩人手拉手对着座山雕的大营来了一个霹雳18级龙卷风轰击,那观众该有多崩溃?

若问以前的《射雕》也有这种类似的声波轰击,怎么观众不骂?那是因为人家先有了大量拳对拳、剑对剑、肉到肉的真实武术比拼,然后再加一点特效作为升华,大家才都认可的呀。接着还上来一个欧阳锋力战全蒙古大军,那大侠郭靖奋力保护大宋死敌,观众该说什么好?

有真实的武术对打,再加上特效升级,那叫武侠;全场隔空对轰气浪,就只能叫魔幻。与观众心中的武侠片设定完全不同,大失所望就不可避免了。

另外,既然标榜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那么这个为国为民必须要符合正常的历史和行为逻辑。这一点对中国大陆来说,尤为重要。

因为中国大陆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对民众的教育是历史唯物主义观。从三皇五帝到满清民国,中间的盛衰起伏,起因、转折和结果,每一部分历史教科书都给出了详细分析。中国大陆的观众对历史都有宏观和逻辑的认知。霍去病、岳飞到杨靖宇,告诉我们面对外敌时什么是民族英雄;钱学森、邓稼先到解放军消防员,以身作则,让我们感受什么叫为国为民。

香港因为被英国殖民的经历,没有完整的历史和唯物主义辩证法教育。英国对香港的统治,是英国人掌握上层,香港本地人治理下层,实际上是一种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混合,只不过沾了冷战对峙中大陆唯一进出口口岸的光,被包装成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发达地区,但科技进步和物质丰富不能说明思维逻辑的高级性。

这些因素造成了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对中国历史及政治厚重性及复杂性的认知差距极大,只不过这种差距,早些年被中国大陆的贫困落后给压制住了。因为大陆贫穷落后,香港富裕先进,使得当时多数大陆人更认同香港表现出来的理念。

就像厨师做菜,大陆掌握煎炒烹炸、蒸焖熘卤等种种技巧,奈何材料不行,只能做熬白菜炒土豆、干煸豆角烧茄子,看到牛肉汉堡炸鸡块,顿时惊为天人。而人家看见你满桌子的土豆白菜,就算手艺再好,也只会鼻子里哼一声,心里骂一句乡巴佬。但到了今天,大陆已经搬出了红焖肘子烤全羊、开水白菜佛跳墙,香港再拿牛肉汉堡和炸鸡块,那就只能招笑了。

对于讲究一点正常逻辑性和历史观的观众来说,郭靖嘴炮拦下成吉思汗,简直荒唐。这是两个民族的命运对决,是所有强国对外扩张征服的必然之路,是无可阻挡的历史大势,就被轻易地忽悠没了?你也太小看成吉思汗了,他建国后多次发动战争,先后占领了金朝的大片领土,灭亡西夏、西辽及中亚的花剌子模,其征服足迹远抵黑海海滨。再来看看成吉思汗的名言:“人生最大之乐,即在胜敌、逐敌、夺其所有,见其最亲之人以泪洗面,乘其马,纳其妻女也。”蒙古军队推行车轮斩,所过之处,只有青年女子和少数儿童能被掳做奴隶,高过车轮的男子一律格杀。这样的人率领这样的军队,会轻信两个小年轻的嘴炮,放过眼前的肥肉不取,暂停他的天下霸业吗?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剧照

另外,如果观众的知识再稍微丰富一点,对蒙古出兵方式有一点了解的话,就会明白蒙古根本就不是一个能掌握全部军队的集权国家,而是一个游牧部落联盟。各部落在成吉思汗的召唤下出兵,但要自负粮草消耗,每次战争后必须要掳掠回至少能弥补消耗的物资,才能维持生计,否则部落自己也会崩溃。这是所有游牧民族的特性,阿拉伯倭马亚王朝诗人顾托密有诗云:“我们以劫掠为职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倘若无人可供我们劫掠,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换言之,蒙古大军从蒙古打到襄阳的粮草都是自行解决,所以他们必须要打胜,必须要劫掠当地物资才能补充粮草,还有各种物质甚至是女性作为战利品,否则无需宋军攻打,蒙军自己就会崩溃。郭靖凭什么一张嘴就让他们放弃关乎生存的襄阳?退一步说,即使成吉思汗下了这个令,各部落都不一定听命,搞不好群起倒戈,反了大汗。郭靖在蒙古长大,难道不知道蒙古大军的法则吗?不知道他们磨刀霍霍指着中原发财吗?

这里顺便吐个槽,笔者一直对金庸先生笔下“李萍独身一人抚养郭靖二十年”的情节,抱有怀疑。其一,郭靖是李萍的第一个孩子,以古人早婚早育的习惯,李萍有郭靖的时候早则十几岁,晚也不过二十来岁,正是黄金期。这种身体健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对蒙古人来说,是资源、猎物,也是战利品。他们没什么尊重女性的道德或法规,谁抢到归谁。蒙古女性壮年单身,除非有强大后台支持其意愿,否则大多会很快再嫁,多半是收继婚,又称转房婚,即为使亡夫遗产不外流,嫁给亡夫的兄弟或堂兄弟,甚至父亲叔叔,继续养育子女。其二,草原生活极为艰难,长时间放牧、赶走野兽、收拢搭建毡房,不是独身女性能完成的工作,要依靠男人才能生存。所以,李萍在蒙古独身抚养孩子数年似乎是不太合理的事。

那么,为什么过去香港武侠片拍得好?因为香港本身就是一个江湖。英国人占据上层,本地人治理下层,底层就是一个江湖世界,通过所谓的江湖规矩、兄弟情谊、弱肉强食等等来运转。所以,某种意义上香港武侠就是本色演出,从《新龙门客栈》到《智取威虎山》,都是一个小范围小人数战役级别的对打。一旦牵涉到国家、民族层级的,马上就暴露出其自身的浅薄。因为他们从未见过、也从未感知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规模,也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贯穿其中。

因此,港澳台不少人在对待国家和民族性质的问题时,常常会表现出一种江湖市井般的简单和天真,可能觉得蒙古和南宋的对决就像两个江湖帮会在抢地盘。一方出来一个人,说你抢我们的地盘,死人总是不好的,你手下还会趁机作乱,把你干掉,所以咱俩别打了,关键是对方还同意了。

而为国为民和民族大义,往往意味着舍弃个人荣辱、超越传统的快意恩仇,做小节与大义之间的生死抉择。凡持大义者,必不会着相于个人情谊,取舍之际,果断决绝,所以才有“大义灭亲”之说,最忌首鼠两端,反复骑墙。郭靖战场救成吉思汗,对许多内地观众来说简直匪夷所思。如果岳飞能杀金兀术的时候,却来了一句“金兀术当年救过我,何况他死了,金国就会陷入混乱,金人的命也是命”,那他还是岳飞吗?蒋介石倒是说冈村宁次有用,判他无罪,哪怕过个千八百年,还是人人喊打的罪行。

但是如果用江湖规矩想想,是不是就了然了。你于我有私谊,你是大敌,我依然放了你、甚至救了你,江湖上人人称颂。所以关羽放了曹操,不但没被抨击反而好评一片。

这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实在有点文不对题。本该是历史武侠片,却变成了偶像魔幻片;本该悲壮兼残酷的民族决战,出现了理想主义混合江湖道义的逻辑;本该是为国为民的大侠决死一战,变成“白莲花”悲天悯人,真真应了那句“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你说对于理解了能战方能言和、面对侵略者只有奋起反抗的内地观众,这电影还怎么看?

来源:观察者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