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的长河中,有些作品宛如被遗落的明珠,陈凯歌的《孩子王》便是其中之一。这部 1987 年上映的影片,改编自阿城的同名小说,由陈凯歌亲自执导,谢园、杨学文等主演。它虽然没有《霸王别姬》那般声名远扬,却在电影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是第五代导演探索电影语言革新的重要作品之一。摘要:在电影的长河中,有些作品宛如被遗落的明珠,陈凯歌的《孩子王》便是其中之一。这部 1987 年上映的影片,改编自阿城的同名小说,由陈凯歌亲自执导,谢园、杨学文等主演。它虽然没有《霸王别姬》那般声名远扬,却在电影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是第五代导演探索电影语言革新的
独特剧情全解析
故事的主人公老杆,是一位插队七年的知青 ,被抽到云贵山区的某简陋小学担任老师 ,知青伙伴们戏称他为 “孩子王”。可老杆面临的难题接踵而至,调皮的学生在黑板上画漫画嘲笑他,识字最多的学生王福更是直言他不会教书 。但老杆并未恼怒,而是虚心向学生们请教之前老师教的内容 ,还在黑板上板书,让学生划出不认识的字 ,这才发现初三的学生竟连很多小学的字都不认识。面对这种情况,老杆决定主动求变,放弃传统抄课文的教育方式 ,选择让学生自由发言。他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与其他教室的安静沉闷形成鲜明对比。王福是学生中认字最多的,老杆后来得知他有一本手抄 “字典”,从上学开始,他就把老师讲过的字认真记在本子上并反复牢记 。放假时,老杆回队上看望大家 ,但心情却有些低落。队里煮饭的来娣点出,没字典当不了孩子王 。老杆得知只有来娣有字典 ,而来娣愿意借字典的条件是让她去学校当音乐老师 ,老杆表示自己做不了主 ,来娣便让他教学生唱自己作曲的歌 。在来娣的再三请求下,老杆答应了 ,也如愿拿到了字典 。几个月过去,老杆和学生们相处得十分融洽 。在一次砍竹子的劳动中,王福为得到字典和老杆打赌 ,他说能在大家砍竹子前写出关于砍竹子的作文 ,且保证不是抄来的 。老杆觉得王福肯定做不到 ,还说要是他输了,自己的东西随便王福拿 。结果王福前一天晚上就砍好竹子并写好了作文 。老杆指出他虽然作文是昨天写的 ,但劳动也是昨天的 ,这个道理是无法改变的 。不过老杆还是愿意把字典送给王福 ,王福却觉得自己输了 ,没要字典 ,而是选择到老杆家里手抄字典 。然而,老杆不按课本教书、带学生唱歌、与学生打赌等行为被上级知晓 ,吴干事前来了解情况后 ,老杆不久便被要求离开学校 。来娣十分不解,明明老杆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何却违反了教学内容 。离开前,老杆把字典留给王福 ,并留言 “今后什么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 。老杆离开那天,学校正好在烧坝 ,熊熊火光映红了天空 。他背着行李,望着枯木 ,心中满是迷茫,不知是为土地痛心、为孩子未来担忧还是对自己前路感到迷惘 。艺术特色大赏
在画面色彩与光影的运用上,《孩子王》极具巧思。影片整体色调偏暗沉、质朴,以土黄、灰绿等自然色彩为主,完美地契合了故事发生的偏远山区的环境特点 ,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 ,也象征着当时教育环境的落后与封闭 。在一些场景中,光影的对比又格外强烈 。比如老杆坐在黄昏下的逆光场景 ,房、树与人都只留下夕阳下的轮廓 ,空阔的天地间,寂静感扑面而来 ,凸显出老杆在面对落后教育现状时的孤独与无力 。空间构图方面,导演陈凯歌运用了大量的远景和全景镜头 ,展现出大山的巍峨、空旷 ,以及人物在其中的渺小 。影片开场老杆与队长交流时 ,老杆处于画面左侧的阴影里 ,说话的队长在右侧画框外 ,只有半露的双手和投在屋内的影子 ,这种独特构图既将老杆神秘化 ,又暗示了他地位的低微 ,为后来被赶出学校埋下伏笔 。在表现老杆教学时 ,多次出现他被门框、窗户等框在其中的画面 ,隐喻着他被旧的教育体制束缚 ,难以施展自己的教育理念 。长镜头的运用也是《孩子王》的一大亮点 。电影的首个镜头长达 70 秒 ,从早晨的迷雾到傍晚的日落 ,时间的流逝通过环境的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凸显出环境的寂静与衰败 ,也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仿佛置身于那个特殊的时代 。在老杆与学生们相处的一些场景中 ,长镜头的使用真实地记录下他们的互动 ,减少了剪辑的痕迹 ,使情感的表达更加自然、流畅 。深刻主题挖掘
《孩子王》的主题深刻而多元 ,对教育体制的反思贯穿影片始终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教育被高度政治化,脱离了生活实际 。学校里政治学习材料堆积如山 ,学生却连基本的课本都没有 ,只能学习批判材料 ,每天的学习就是机械地抄写老师在黑板上的文章 ,基础知识教育严重缺失 ,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被无情抹杀 。老杆试图打破这种僵化的教育模式 ,他从最基础的识字教起 ,鼓励学生写真实的生活 ,可他的努力最终还是敌不过体制的力量 ,被无情地退回生产队 ,这深刻地揭示了旧教育体制的顽固与对人才的束缚 。电影也对文化传统进行了审视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 “从前有座山” 的故事 ,歌谣的循环重复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轮回和宿命感 ,其中存在的一些落后因素如同枷锁 ,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让人们难以摆脱 。王福对字典的痴迷以及老杆最后让他 “什么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 ,则是对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的一种质疑 ,是在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地传承和发展文化 。个体与时代的冲突也是影片的重要主题 。老杆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知青 ,他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 。他努力想要改变现状 ,却发现个人的力量在强大的时代洪流面前是如此渺小 ,最终只能无奈地离开 。这种冲突体现了个体在时代面前的无力感 ,也引发了人们对个人命运与时代关系的深刻思考 。影片回响与价值重估
《孩子王》在当年的电影市场上,可谓是叫好不叫座 。1987 年上映后,它在国内的票房仅 1 万元 ,与同期一些商业电影相比,票房成绩十分惨淡 。在国际上,它虽然获得了第 41 届戛纳电影节 “教育贡献奖”,并提名 “金棕榈奖” ,还获得了 1988 年比利时电影探索评奖活动 “探索影片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影视委员会特别奖等荣誉 ,但也遭到了一些西方媒体的质疑,甚至被颁发了 “金闹钟奖”(即 “最乏味电影” 的非官方奖项)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王》的价值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 。如今,在豆瓣上有两万多人给出了 8.2 的高分 ,观众们从影片中看到了对教育、文化、时代的深刻洞察 ,对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表达给予了高度评价 。它就像一坛陈酿的美酒,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部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激励着后来的电影人不断探索电影艺术的深度与广度 。结语
《孩子王》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特定时代教育的沉疴,也折射出文化传承与个体命运的复杂光影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叙事、画面、主题表达等多方面展现出非凡的水准 。尽管它在当年遭遇了票房的滑铁卢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价值愈发凸显 。如果你还未曾领略这部电影的风采 ,不妨找个时间 ,静下心来 ,走进《孩子王》的世界 ,去感受它带来的震撼与思考 ,相信你会对教育、文化以及那个特殊的时代有全新的认识 。来源:白茶别清欢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