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节档路演现场,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的怒吼,和主演于适的“委屈”,如同两颗炸弹,瞬间引爆了舆论场。原本就硝烟弥漫的春节档,因为这番言论,更添了几分火药味。
“打一星的都是‘黑水’!”
“我们只想要公平!”
春节档路演现场,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的怒吼,和主演于适的“委屈”,如同两颗炸弹,瞬间引爆了舆论场。原本就硝烟弥漫的春节档,因为这番言论,更添了几分火药味。
《蛟龙行动》,这部被博纳寄予厚望,号称填补中国潜艇电影空白的“超级项目”,在上映四天后,票房仅仅堪堪突破2亿,位列春节档六部影片的末尾。 更扎心的是,豆瓣评分6.6,排片场次也垫底。
“绝不撤档!” 于冬在2月1日再次发声,语气更加强硬,矛头直指豆瓣平台和“粉圈互黑”。 他怒斥豆瓣成为“不理性粉丝互相攻击的聚集地”,指责“粉圈互黑”蔓延到豆瓣,互相给同档期电影打差评。 他还搬出了去年的“旧账”,称《无名》上映首日就遭遇“几万个一星差评”,质疑其6.6分的评分是否公允。
于冬的愤怒,溢于言表。 这种近乎“失态”的公开怒吼,对于一位身经百战的上市公司董事长而言,实属罕见。 这背后,究竟是真性情流露,还是另有隐情? 是“主旋律大片”的委屈,还是春节档“面子”和“里子”的焦虑? 亦或是中国电影产业长期以来面对的困境的一次集中爆发?
于冬的“黑水”论,看似指向豆瓣评分和“粉圈互黑”,实则折射出的是《蛟龙行动》票房失利的巨大焦虑。
春节档,对于中国电影市场而言,如同年终大考。 七天假期,占据全年票房的巨大份额。 谁能在这个档期脱颖而出,谁就能赚得盆满钵满,奠定全年的基调。 而一旦失利,轻则影响公司业绩,重则可能动摇行业地位。
对于博纳影业而言,更是如此。 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博纳预计2024年将预亏,亏损额高达6.37亿至8.81亿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蛟龙行动》的票房表现,直接关系到博纳能否扭亏为盈,甚至关乎其在资本市场的信心。
然而,《蛟龙行动》的开局并不理想。 2.08亿的票房,与同档期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虽然新闻中提及可能是误植,应为其他春节档头部影片,但此处沿用原文信息) 23亿的票房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即使对比同类型的军事题材影片,《红海行动》当年春节档的后劲爆发,最终斩获36亿票房,也让《蛟龙行动》的“续作”光环显得黯淡无光。
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 “慢热”几乎等于“宣判死刑”。 观众的选择太多,口碑发酵需要时间,排片一旦被挤压,翻盘的机会微乎其微。 于冬深知这一点,他的怒吼,与其说是针对豆瓣和“黑粉”,不如说是对票房颓势的无力挣扎,以及对“春节档失利”这顶沉重帽子的抗拒。
于冬将矛头指向豆瓣,并非个例。 近年来,随着评分平台的影响力日益增大,电影出品方与评分平台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尤其是豆瓣,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影评网站,其评分往往被视为影片口碑的风向标,直接影响观众的观影决策。
出品方将票房失利归咎于豆瓣“恶意差评”,似乎成了行业内的“政治正确”。 但豆瓣真的如此“神通广大”,能左右一部电影的生死吗?
平心而论,豆瓣评分并非完美无缺。 “水军”、“粉圈互黑”等现象确实存在,平台的算法机制也存在漏洞,容易被恶意操控。 尤其是在流量至上的时代, “粉圈”的力量不容小觑,为了维护偶像,攻击竞品电影,恶意刷差评,确实是存在的现象。
但将所有票房失利都归咎于豆瓣,显然是过于简单粗暴的“甩锅”行为。 豆瓣评分,固然会影响一部分观众的观影决策,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一部电影的成败,最终还是取决于影片自身的质量、宣发策略、档期选择、以及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
抛开豆瓣和“粉圈”的因素,我们不得不审视《蛟龙行动》自身。 作为“红海行动”的续作, 《蛟龙行动》在题材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军事动作片一直是国内观众喜爱的类型。 “填补中国潜艇电影空白”的噱头,也颇具吸引力。 博纳对其市场表现“非常期待”,也并非空穴来风。
然而,从目前观众的反馈来看,《蛟龙行动》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高度。 豆瓣6.6分的评分,虽然不算太低,但也绝对算不上优秀。 不少观众反映,影片在剧情、人物塑造、节奏等方面存在不足,特效场面虽然宏大,但缺乏新意,难以真正触动人心。
“主旋律”并非票房的“免死金牌”。 近年来, “主旋律”电影在市场上屡创佳绩,但观众的审美也在不断提升,对于“主旋律”电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空喊口号,堆砌特效,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 真正能够打动观众的“主旋律”电影,必须在故事、情感、价值观等方面与观众产生共鸣,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
《蛟龙行动》或许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未能真正抓住观众的心。 于冬的怒吼,也掩盖不了影片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味指责外部因素,反而可能错失反思自身、改进提升的机会。
于冬的怒吼,也折射出春节档竞争的白热化程度。 近年来,春节档的“内卷”现象愈发严重。 头部影片扎堆上映,宣发费用水涨船高,营销手段层出不穷,但最终能够“胜出”的,往往只有少数几部。
春节档的“高回报”与“高风险”并存。 对于片方而言, “求生欲”极强。 为了争夺排片,为了吸引眼球,各种营销手段,甚至是“非常规”手段,都可能被搬上台面。 “粉圈互黑”,恶意刷差评,或许也是这种“内卷”的产物。
然而,过度关注营销,甚至不惜采取“下作”手段,反而可能让电影本身“失焦”。 观众最终走进电影院,还是为了看电影,而不是看“营销大战”。 如果影片质量不过关,再多的营销,也只是“空中楼阁”,无法支撑起票房大厦。
“绝不撤档”的底气与无奈: 最后的倔强?
“《蛟龙行动》绝不撤档!” 于冬的这句话,既是表决心,也是一种无奈。
撤档,意味着承认失败,放弃春节档这个黄金档期,损失的不仅仅是票房,更是面子和信心。 对于博纳而言,在业绩承压的情况下,撤档更是难以接受的选择。
“绝不撤档”,或许是于冬最后的倔强。 他希望通过舆论造势,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希望能够凭借口碑发酵,实现票房逆袭。 但现实是残酷的,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留给《蛟龙行动》的时间和空间,已经不多了。
电影市场的“丛林法则”与反思
于冬的“怒吼”,如同一个警钟,敲响了中国电影产业的警钟。 春节档的“面子”战争背后,是整个电影产业的“里子”焦虑。
中国电影市场,正在经历快速发展和变革。 观众的审美日趋成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营销手段日趋多样化。 在这个“丛林法则”盛行的市场中, “内容为王”始终是不变的真理。
指责豆瓣,怒斥“黑粉”,或许能够暂时缓解焦虑,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中国电影产业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评分平台和“粉圈”乱象,更是如何提升影片质量,如何与观众建立更良性的互动关系,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春节档的硝烟尚未散去,胜负已见分晓。 《蛟龙行动》的命运,或许已经注定。 但于冬的怒吼,以及这场围绕“黑水”论的争议,却值得整个电影行业深思。
或许,中国电影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怒吼”,而是更多的冷静反思,以及对电影创作本身的敬畏之心。
来源:暴走的柚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