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与《蛟龙》,卧龙与凤雏!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2 06:23 1

摘要:中国电影市场向来不缺奇观:有的作品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以8.6的豆瓣评分与67亿预期票房一骑绝尘,证明观众对优质内容的饥渴;

中国电影市场向来不缺奇观:有的作品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以8.6的豆瓣评分与67亿预期票房一骑绝尘,证明观众对优质内容的饥渴;也有的作品如《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与《蛟龙行动》前者在未开分的豆瓣评论区掀起血雨腥风,后者以6.6分沦为春节档票房垫底,共同演绎着“卧龙与凤雏”的黑色幽默前者试图用武侠史诗包裹三角狗血,后者妄想借主旋律外壳掩盖叙事溃烂。当徐克的“侠之大者”沦为真气波对轰,当林超贤的“蛟龙行动”化作机械狗蹦迪,中国电影工业的魔幻现实,在这两部“烂片双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射雕》:金庸宇宙的“量子坍塌”徐克曾用《笑傲江湖》《新龙门客栈》奠定武侠电影美学范式,却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里上演了职业生涯最惨烈的“晚节爆破”。这部被观众戏称为“郭靖黄蓉离婚冷静期实录”的作品,完美诠释了何为“史诗级魔改”江南七怪之死被压缩成PPT快闪,降龙十八掌习得过程堪比速成班广告,黄蓉当上丐帮帮主的速度比直播间涨粉还快。当郭靖用“我有科学,你有神功”的姿态手撕欧阳锋时,观众恍惚间以为自己点开了《复仇者联盟:襄阳之战》。1. 叙事逻辑:金庸宇宙的“量子纠缠”影片开场十分钟便完成“拜师洪七公-定情桃花岛-师父团灭-情侣决裂”的极限操作,其叙事密度堪比短视频平台的“三分钟看完射雕”。这种量子速读式的改编,让金庸笔下环环相扣的江湖脉络沦为支离破碎的PPT拼贴。当郭靖在蒙古大营与华筝上演“草原版《小时代》”,当欧阳锋化身漫威反派对波郭靖的“九阴真经冲击波”,武侠世界的筋骨血肉早已被特效洪流冲刷殆尽。有观众锐评:“徐克仿佛用ChatGPT输入了‘射雕+超英+三角恋’,然后闭眼按下了生成键。”2. 人物塑造:经典IP的“降维打击”肖战饰演的郭靖彻底颠覆了“憨厚侠士”的底色,以一张精致面庞演绎着AI建模般的情感波动;庄达菲版黄蓉则被削去七窍玲珑心,沦为烧菜帮夫的“丐帮厨娘”。反倒是张文昕饰演的华筝,以草原烈女的飒爽成为全片唯一亮点——这或许是中国影史首次出现“观众集体倒戈女二”的奇观。当黄药师沦为台词背景板,当洪七公变身五分钟工具人,金庸宇宙的坍塌已不可逆转。正如网友毒舌:“这不是侠之大者,是侠之大折叠。”3. 视觉灾难:武侠美学的“赛博朋克”徐克曾以《蜀山传》开创武侠特效美学,却在《射雕》里炮制出“真气波对轰”“手撕鬼子2.0”等古早网大既视感的场面。48帧技术非但未能增强沉浸感,反而让郭靖的“万磁王式箭术”与欧阳锋的“绿巨人变身”显得愈发滑稽。当铁血丹心BGM强行嫁接塑料特效时,观众终于意识到:这不是武侠复兴,而是徐克用AI绘画工具生成的赛博招魂幡。二、《蛟龙》:主旋律的“机械降神”如果说《射雕》是武侠片的“自毁式创新”,那么《蛟龙行动》则是军事类型片的“返祖现象”。这部被寄予厚望的《红海行动》精神续作,用混乱的叙事、脸谱化的人物与荒诞的机械降神,将“蛟龙”系列拖入深海泥潭。1. 剧情逻辑:科幻战争的“量子漏洞”影片开场十分钟便集齐所有灾难片元素:圣母舰长强行救援、声呐员开挂听音辨位、机械狗上演《变形金刚》番外篇。当张涵予饰演的舰长用口琴声感化全舰官兵时,观众终于破防:“原来主旋律的终极形态是《音乐修理工》!”更荒诞的是,反派舰队的覆灭竟源于“思想不够团结”——这种幼儿园级别的政治寓言,让本应惊心动魄的潜艇对决沦为过家家式的意识形态说教。2. 人物弧光:钢铁战士的“AI塑形”蛟龙小队成员如同批量生产的战术手办,除了军衔差异再无个性标签。黄轩、于适等演员的镜头被压缩成PPT走马灯,王俊凯饰演的技术兵则化身“人形自走解说器”。当战士们用朗诵腔喊出“中国海军,守卫和平”时,观众恍惚间以为自己误入国庆文艺汇演现场。有观众辛辣吐槽:“林超贤怕是偷偷进修了《春晚导演速成班》。”3. 动作美学:军事大片的“元宇宙”潜艇密闭空间的压迫感本可成为叙事利器,却被晃吐观众的运镜与五毛特效彻底消解。当机械狗在廊道里跳起踢踏舞,当核弹危机用“拔插头”式操作化解,所谓的“科幻军事大片”已沦为《熊出没》真人版。最讽刺的是,影片高潮戏竟让观众集体怀念起《红海行动》里佟莉徒手拆墙的原始暴力——至少那是真实可感的疼痛。三、烂片双雄:中国电影的“镜像寓言”《射雕》与《蛟龙》的溃败,恰似中国电影工业的两面镜子:前者映射着IP改编的虚无主义当资本将经典文本视为流量提款机,再辉煌的武侠宇宙也终将坍缩成饭圈应援场;后者折射出主旋律创作的路径依赖——当“政治正确”取代艺术规律,再精锐的蛟龙小队也只能在口号泡沫中搁浅。1. 创作逻辑的“精神分裂”《射雕》的混乱源于徐克在作者表达与商业算计间的撕裂:既想保留金庸原著的史诗格局,又想塞入流量明星的言情戏码;既想延续武侠美学的写意传统,又想蹭漫威宇宙的视觉红利。这种精神分裂最终让影片沦为“缝合怪”——正如网友吐槽:“以为是文化大融合,实则是一锅发臭的泔水烩菜。”《蛟龙》的崩塌则暴露了主旋律电影的叙事困境:当“团结必胜”“科技强国”等标语成为万能膏药,创作便退化为填字游戏。林超贤试图用《灰猎犬号》的潜艇战嫁接《战狼2》的民族情绪,结果炮制出既无军事硬核又缺人性温度的畸形产物。2. 观众审美的“免疫升级”当《射雕》用“华筝抱摔黄蓉”制造雌竞噱头,当《蛟龙》用“音乐修复潜艇”演绎玄幻军工,观众不再为这类“精神返祖”买单。数据显示,《射雕》的预期票房从15亿断崖跌至6.5亿,《蛟龙》更是在春节档首日便显露出票房颓势——这不仅是市场的自发纠偏,更是观众用脚投票的觉醒宣言。烂片时代的“幸存者游戏”《射雕》与《蛟龙》的“卧龙凤雏”奇观,揭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残酷真相:当创作沦为资本、流量与政策的提线木偶,再豪华的工业包装也掩不住内里的空洞。值得玩味的是,同期《熊出没·重启未来》以7.5分稳守基本盘——当成人世界还在为“武侠已死”“主旋律疲劳”争吵不休,孩子们早已在光头强的冒险中找到最朴素的快乐。或许中国电影需要的不是更多“宇宙”与“行动”,而是回归讲好一个故事的初心。毕竟,观众可以接受技术的稚拙,却永远无法原谅真诚的缺席。

来源:电影钟点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