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哪吒之魔童转世》(一)——我命由我不由天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1-21 18:18 1

摘要:《哪吒之魔童闹海》将于今年春节档上映。现在回过头来聊一聊《哪吒之魔童转世》,大约是有点过时了,但这篇文章已在我脑里盘旋许久了,不吐不快。毕竟,好饭不怕晚。

《哪吒之魔童闹海》将于今年春节档上映。现在回过头来聊一聊《哪吒之魔童转世》,大约是有点过时了,但这篇文章已在我脑里盘旋许久了,不吐不快。毕竟,好饭不怕晚。

从“我命由我不由天”说起,这恐怕是电影《哪吒之魔童转世》里最振聋发聩的一句话。我听到这句话,最早并非从本电影之中,而是十多年前在古风歌手董贞的《回到起点》一歌里,其词有“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之语。该歌本为《仙剑奇侠传四》游戏的片尾曲,从歌中“恰少年,凭三尺长剑,心无所系傲云天”“总参不透,天道非剑”等语,便可想见是一位血气方刚的剑侠在遭遇诸多不如意后方吼出“我命由我不由天”——企图将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中的抗争之语。后来回想起,1993年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太极张三丰》中也有此语。

1993年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太极张三丰》

《哪吒》中此语也是在哪吒得知自己本是“魔丸”转世,与敖丙决战时所说。当然,一首歌很难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内蕴阐释清楚,也只有放到电影中才能窥见一二。

(一)哪吒敖丙的善与恶

哪吒的“命”,其实早已注定。从被“魔丸”转世附身那一刻就注定了,三年之后的“天劫”也一同注定了。其刚出生就表现出的巨大破坏力,也证明了其被“魔丸”赋予了“恶”的本性,只能用乾坤圈压住其“恶”性。随之而成的个性——暴虐与吊儿郎当,也是“恶”的外现。被申公豹告知自己是“魔丸”转世后,甚至要弑父杀母灭师,都是其性本“恶”的孽果。

哪吒的“恶”本是命中注定

然而,哪吒最终还是觉悟了,由“恶”转“善”,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其人性中“善”的一面被激发了出来。电影中很多细节表现出哪吒具备所有孩童的共性——渴望父母陪伴、希望大人认可、期望交朋结友。只是这些人性中“善”的需求都阴差阳错地一一与哪吒失之交臂,最终往“恶”的路上越滑越远。除了因为人性中有“善”的一面外,更因为哪吒所处的家庭环境“大善”。

李靖夫妇作为父母官,斩妖除魔、平治百姓,为政层面的“善”自不必说,这也影响了哪吒想通过学父母打妖怪来博得外人的认可。但另一方面,正因为李靖夫妇忙于公事,缺少对哪吒的陪伴,才使得哪吒错过了最佳的矫正期。可李靖夫妇到底是爱子心切的,虽然各有不同。母亲是柔爱如水,可以让暴躁的哪吒安静;父亲是严爱如山,甚至可以以命相抵,用换命符替哪吒抵挡天劫,哪吒也是在知道此事后,才发现还有人爱我,也才瞬间觉悟。当然,还有太乙这个师父也是“善”的。因此种种,哪吒最终由“恶”转“善”。

龙太子敖丙则恰恰与之相反。有“灵珠”所赋予“善”的最大本性,但由于龙族长久以来积压的怨气、歪门师父申公豹的不断灌输,在被李靖揭穿龙族身份及偷换“灵珠”之事后,终于“改头换面”,企图水淹陈塘,几乎酿成了全剧最大的“恶果”。可见,善恶绝不是二元对立的,而且往往统一于一体,不存在纯粹的善与绝对的恶。但在中国传统文化因子中,有一种习惯于将好与坏对立、把善与恶两分的唯道德论,以道德批判代替人性的复杂。甚至将二者推向极端,善者几乎为完人、毫无瑕疵,恶者则是罪大恶极、毫无良知。最常见的形式则是,一个道德君子、忠臣良将(善)被处死,一定有一个无耻小人、乱臣贼子(恶)在背后陷害。而且这种现象越往后越突出。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赵氏孤儿”故事的演变。(未完待续)

来源:万象洞察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