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艺评丨《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改编非乱编,文化之根须固守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1 23:01 1

摘要:2025年暑期档,乌尔善执导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打造“东方魔幻史诗”的雄心壮志登陆银幕,试图在观众心中重新勾勒中国古代神话的辉煌轮廓。然而,当灯光渐暗,3D眼镜退下,观众留下的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有对经典文本被资本逻辑拆解、文化基因遭遇粗暴改写的深

文/汪衡

2025年暑期档,乌尔善执导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打造“东方魔幻史诗”的雄心壮志登陆银幕,试图在观众心中重新勾勒中国古代神话的辉煌轮廓。然而,当灯光渐暗,3D眼镜退下,观众留下的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有对经典文本被资本逻辑拆解、文化基因遭遇粗暴改写的深深忧虑。

影片在特效和场面设计上确实下足了功夫,但其对原著的改编方式却令人扼腕叹息:改编的界限究竟何在?艺术的创新难道可以成为糟蹋传统文化的借口吗?

《封神演义》作为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复杂的角色关系和深刻的道德寓意,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而且封神神话不仅构建了中国神仙谱系,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坐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在处理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时,却显得轻率且粗暴。其中最为人诟病的,莫过于对元始天尊这一核心角色的处理。

在原著中,元始天尊作为中国道教三清之一,在道教信仰体系中地位至高无上,象征着宇宙的起源和秩序。然而,在电影中,元始天尊却被塑造成一个法力轻易被吸干的弱者,这一改动不仅削弱了角色的神圣性,更是对原著精神的背离。元始天尊法力的丧失,不仅是对其个人形象的贬低,更是对整个封神世界中力量秩序和道德逻辑的颠覆。

如果说元始天尊形象的削弱是改编上的一大败笔,那么殷郊法相的粗糙设计则是另一大遗憾。电影中的殷郊法相显得过于简陋,缺乏应有的震撼力和美感。这种设计上的草率,不仅削弱了角色的视觉冲击力,更难以让人感受到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和精神力量。

更令人担忧的是,电影在整体叙事和角色塑造上似乎过于追求视觉效果的震撼和情节的紧凑,而忽视了原著中对于人性、道德和命运的深刻探讨。封神世界不仅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空间,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的文学天地。

姜子牙封神的本质,是建立天地人神共存的秩序伦理。然而,在电影中,这些深刻的主题似乎被简化为了一场场华丽的战斗和特效的堆砌。这种对原著精神的浅尝辄止,不仅削弱了电影的文化内涵,也让人对其艺术价值产生了质疑。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在宣传上打着“东方魔幻史诗”的旗号,试图将中国古代神话打造成一部符合国际审美的视觉盛宴。然而,真正的史诗电影,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和场面上的宏大,更是对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深刻诠释和传承。如《卧虎藏龙》,在武侠外壳下灌注东方哲学;如《青蛇》,在颠覆叙事中暗合佛理。这种改编既保留了文化的精髓,又创造了新的审美维度。

那么,改编与乱编的界限究竟在哪里?是否只要披上了“艺术”的外衣,就可以肆意糟蹋我们的文化遗产?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改编不是乱编,艺术创新也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无视和践踏。真正的艺术创新,应该是在尊重和理解原著精神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的技术和手法,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力量。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虽然在特效和场面设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在改编原著过程中的轻率和粗暴,却让人对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在元宇宙概念盛行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建立文化改编的防火墙。建议设立由道教协会、考古院所、非遗传承人组成的文化顾问团,对涉及传统文化IP的影视作品进行文化基因检测;开发“封神宇宙”文化数据库,为改编提供学术坐标和参考;推行“改编税”制度,将部分收益反哺文化保护事业。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封神榜变成文化失魂的招魂幡,让五千年文明的血脉在当代语境中真正焕发生机与活力。

来源:红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