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拯救世界遭批!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人更能拯救世界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1-31 19:30 1

摘要:大银幕上的科幻灾难片,不管是陨石撞地球,还是太阳爆炸,欧美人总爱塑造一个情节:最终拯救世界的英雄,十有八九是个美国人,最好还是个白人。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一块小破球,怎么就冒犯了欧美影评人?

大银幕上的科幻灾难片,不管是陨石撞地球,还是太阳爆炸,欧美人总爱塑造一个情节:最终拯救世界的英雄,十有八九是个美国人,最好还是个白人。

这套“救世主模板”用得多了,观众也就习惯了。

可最近,一部中国电影拍了个反套路:地球快完蛋了,站出来拯救世界的,竟然是中国人。

这事让不少欧美影评人不太高兴,他们直接扣了个帽子——“民族主义”。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个故事,两种思维

历史上,不同文明在面对大灾难时,展现出来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往往藏着深刻的文化密码。

比如中国人讲的大禹治水、西方人讲的诺亚方舟,光看故事就能感觉到,这两种方法完全不是一回事。

诺亚那边,洪水来了怎么办?赶紧修一艘大船,带上家人和物,躲起来,洪水退去再说。

这背后,是一种“神主导一切”的思维。

灾难是“神”的旨意,人类只能祈求宽恕,自己能做的事很有限。

可大禹这边却不信这个邪,他带着人扛起锄头、挑起土石,硬是挖沟疏水,把洪水引走,彻底解决问题。

你看,完全是两种逻辑:一个是被动接受,一个是主动抗争。

这两种逻辑,也影响了这些文化对待其他问题的态度。

就拿火的故事来说,中国人讲的是燧人氏钻木取火,靠自己的力量点燃文明的火种;而西方讲普罗米修斯盗火,是个神从天上偷火下来给了凡人。

一个靠自己,一个靠神。

再比如愚公移山,这老爷子明知道眼前的大山可能挖不完,但他偏要干,哪怕子子孙孙接着干,总有一天能翻过这座山。

这些故事传递的价值观,很微妙地影响了两种文明的走向。

如果地球真有一天面临大洪水或者陨石撞击,你觉得是等神来救的文明能活下来,还是习惯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文明更靠谱?

一支舰队,为什么没有殖民?

再看另一个场景:15世纪初,郑和带着一支庞大的舰队七下西洋。

这支舰队规模有多大?船只之多、技术之先进,是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光是船员就有两万多人,堪称“移动的海上城市”。

按理说,凭这样的实力,沿途那些小国家根本不是对手,完全可以像几百年后欧洲殖民者那样,用武力征服,建立殖民地。

但奇怪的是,郑和的舰队只是友好访问,带去了丝绸、瓷器,换回了一些香料、药材,甚至还帮人家解决了海盗问题。

这事如果放在西方历史中,就显得难以理解。

要知道,欧洲人从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最终演变成了血淋淋的殖民扩张。

他们的船队带去的不只是商品,还有火枪、大炮,甚至直接把别人的土地、资源据为己有。

为什么郑和没有走这条路?

背后的原因,其实和中西方哲学有很大关系。

简单说,中国文化讲的是“和而不同”,即便彼此有差异,也可以和平共处;而西方更强调“对立冲突”,总觉得不同的文明之间必然只能有一方生存。

就像后来亨廷顿写的《文明的冲突》,他直接假设,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崛起后,必然会威胁西方文明的生存。

这种对立思维,直接推动了欧洲的殖民历史。

反观郑和的航海之旅,更多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姿态。

中国当时并不缺资源,也没有强烈的扩张需求。

所以,哪怕郑和面对的是一些实力远不如自己的国家,他也没有动“”的念头。

而到了19世纪,西方文明还在用枪炮打开贸易市场,方式简单粗暴,结果是矛盾不断。

从抗灾到抗疫,谁的方式更有用?

不只是历史故事,近现代的一些事件,也能看出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别。

就拿近几年的全球疫情来说,很多西方国家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是“等”,等什么呢?等疫苗研发、等自然免疫,甚至等“神”保佑。

而中国的反应却是“动”,动员全国资源,建医院、封城、加强检测,尽最大努力控制疫情蔓延。

有人说,中西方的抗疫方式,像极了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的两种精神。

前者是主动解决问题,后者是被动等待奇迹。

结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

这种背后的文化差异,其实并不是谁好谁坏的问题,而是不同文明面对问题时的选择逻辑不同。

但正因为这种差异,当我们在大银幕上看到一个中国人站出来拯救世界时,有些人会觉得不舒服。

他们习惯了救世主是自己,突然看到别人来了,难免有点心理落差。

有人说,文明的强大,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思想的包容。

中国历史中的许多故事,讲的不是谁能赢,而是谁能坚持、谁能包容。

无论是大禹治水的抗争精神,还是郑和航海的和平姿态,都在提醒我们,真正能拯救世界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思维。

或许,我们还需要时间,让更多人了解这种思维的魅力。

来源:招财史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