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样是从新闻到电影,当年的《不止不休》,在众多媒体人的大力支持下,小成本电影做出了大声势,对电影的美誉度和票房,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样是从新闻到电影,当年的《不止不休》,在众多媒体人的大力支持下,小成本电影做出了大声势,对电影的美誉度和票房,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这回,同样是从新闻到电影,《漂白》却闹出了大舆情,刚上线就被全国媒体人纷纷发朋友圈“痛骂”。
从品牌公关角度看:都是因为相关人员,太不懂媒体人,才导致原本可以成为“好事”的事儿,最终成了个篓子。
昨天,前南方都市报知名深度调查记者王猛在自己的公号发文,指责网剧《漂白》抄袭了他在2012年发表于南方都市报的深度调查新闻报道《漂白》。
编剧陈枰很快发声明,否认抄袭,称自己了解到这个案件后,走访了多地,向承办警官、被告人的家属详尽了解了案情,补充了资料,之后先出版了小说,才写的剧本。
但这一说法似乎没有得到媒体人群体的认可。据“正在新闻”今天报道,编剧陈枰此前就曾因类似问题被起诉过两次,并在与小说《推拿》的作者毕飞宇的诉讼中被判赔数十万元。
这位编剧,从写小说到写剧本再到网剧上线,始终没和南方都市报的媒体人进行沟通联系,或许有其利益上的小九九,也或许是觉得“没必要”。
这就说明,相关人员,太不懂媒体人了。
“折腾”这事的媒体人,是图钱图利吗?肯定不是。王猛在接受凤凰网科技专访说得很明白,他很清楚这篇新闻报道属于职务作品,版权归南方都市报。
媒体人的心理,媒体人都清楚。在那个 媒体的黄金年代,做出 一篇让自己非常满意自豪的稿子,产生巨大的新闻影响力, 是一种“骄傲和荣光”,与钱无关。
王猛为什么那么气愤?他在接受凤凰网科技采访时说的很清楚——
首先,这是个好选题,然后,自己从 东北的好几个地方,到山西、河南、包头,采访了近两个多月,聊了100多个人,拿到大量核心事实,还辗转拿到卷宗,把一个离奇大案的整个过程完全还原,之后 写稿写了将近一个月,还补充采访了好几次,成稿发出来一万五千字,非常不容易。
这篇稿子,对于一个媒体人来说,是他的孩子,是职业生涯中的荣光和骄傲。 结果,你把别人花费大量心血创造出来的作品、很看重的一份荣誉,“ 全部给搬过去了,甚至连标题都不改一下”,关键是人家媒体单位的名称和写稿记者的名字提都没提。
这,才是时任记者愤怒的点。也是没干过记者的人,可能理解不了的。
而且,这件事一经披露,肯定会引起整个媒体行业的同仇敌忾,朋友圈“助拳”。而媒体人,是舆论的放大器啊。
其实这事,按照当初《不止不休》的路子做,不但不会出舆情,还会引来一大波正面流量——
把记者王猛以及时任编辑、主编请到网剧上线活动现场,请记者好好谈谈当时采访的辛苦,怎么一点点扣出来那么多细节的,然后再诚恳地请记者给网剧的剧本提提宝贵意见,再问问编辑是怎么想出来这么个好标题的,再请主编回忆一下顶着压力把这篇稿发出来的不容易,多好的品宣稿啊。
品宣稿发了之后,南都、南方系的兄弟们,以及所有做法治深度调查的兄弟乃至更多的媒体人,肯定都会朋友圈、微信群转发。咱们媒体人的一篇好稿,又拍成电影了!
只要该有的尊重到位了,可能最后一分钱没花,还能白落一大波媒体人的好评,以及一大波“自来水”性质的新闻报道,多好的事情啊。
结果,搞成这样了。
目前,一些人还在争论这个事儿到底是不是侵犯知识产权。这个讨论太没意义了。
这件事,根本就不该出舆情。就算知识产权上没输,也已经输了。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转型Media人”,以媒体从业经历为纽带,打造一个可以收获新知和人际的平台。欢迎加入我们的社群!
来源:艾叔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