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前,记得收藏 24 年最好看的十部高分电影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1-17 11:24 2

摘要:有机构数据显示,截止 11 月 27 日下午,2024 年大陆院线电影总票房终于突破 400 亿,而去年突破这个数字的时间是 8 月 18 日。与票房一同震荡的还有观影人数,2024 年院线观影人数相比去年减少了约四分之一。

大家好,我是千妈。

有机构数据显示,截止 11 月 27 日下午,2024 年大陆院线电影总票房终于突破 400 亿,而去年突破这个数字的时间是 8 月 18 日。与票房一同震荡的还有观影人数,2024 年院线观影人数相比去年减少了约四分之一。

人们不去电影院的理由似乎很多,有点忙,有点累,有点懒,加班、堵车、繁琐日常等等,都可以轻易打消我们走近一部电影的念头。

前几天和闺蜜聊到这个话题,她还在开玩笑,说这个年纪还有看电影的闲情逸致,只能说明你日子过得太舒适。

其实我每天需要完成的事务很多,工作,大量阅读输入,运动,还要辅导小朋友学习,有时还要充当她的 " 知心姐姐 ",倾听并帮助她解决那些青春期小烦恼。处理这些事务,谈不上舒适,因为随时需要保持专注,专注才能高效,否则就无法在有限时间妥善解决复杂状况。

但人又不是机器,一直专注高效,很累的。

所以忙碌之余,我还是会看看电影,对我来说,面对银幕,静静度过九十分钟的理由也很简单:

一部耐人寻味的好电影满足了我感性那一面,是情感的释放,也是心灵的共振。

电影的魅力,终究不能用数据一概而论。

今天,我就把今年看过的一些好电影分享出来,它们是我心中的年度十佳,希望你也喜欢。

#1

《泳者之心》

这部电影是和女儿一起看的,我更喜欢它的原名《young woman and the sea》,直译过来就是《年轻女人与海》,仿若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另一个版本。

与海明威的小说不同,电影讲述了一个真实的传记故事。

故事女主角特鲁迪是历史上第一位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她不是悲壮的失败者,相反,她打败了大海的神秘莫测,打败了男子记录,最重要是,打败了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

横渡英吉利什么概念?就是从法国游到英国。

这个壮举在之前只有五名男性做到,而特鲁迪比之前所有纪录,还快了近 2 个小时。历经变幻莫测的潮汐、六英尺高的海浪、寒冷的海水和水母的袭击,20 万次划水,160 公里游程,耗时超 50 小时。

当特鲁迪将眼神投向大海更远处,用无比坚定的口吻,淡淡说出那句:" 我已准备好付出生命。" 我感受到了灵魂深处久久不息的共鸣。

透过这部电影,我和女儿看到了一种非常具象的女性力量:

在环境重压之下,还想有所成就的女人,从接受挑战那一刻起,就没有了太多选择,要么在黑暗冰寒的海水中无声无息地沉没,要么拼尽全力心无旁骛地往前游。

#2

《周处除三害》

这部电影不适合孩子看,因为尺度偏大。

但片名来源,我觉得有点意思,就跟孩子讲了讲。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说的是少年周处身型魁梧,武力高强,却四处横行乡里,为邻人所厌,后有改过之心,正好听到村里长辈说有三害未除,便问哪里有三害?

村人回答:南山白额虎,长桥下蛟龙。

周处说,那我就去除了这三害。

这个故事最让人伤心的是,周处在除害后,没能回乡,乡亲们都以为他死了,便喜出望外,奔走相告。

当周处回来后,看到乡亲们的失落后,明白原来自己在别人心里也是一害,才真正痛改前非。

电影也基本遵循了 " 周处除三害 " 的故事脉络,我觉得大尺度只是暴力美学的艺术形式,真正让观众震撼还是对真实的表现,比如,真实的社会话题,把邪教洗脑的过程完整拍出来让大家看。比如,真实的人性摇摆,影片中的三害,并不是单指具体的犯罪者,你认真品味会发现,它也是人性里面 " 贪嗔痴 " 的符号隐喻,恶人并非纯恶,善良也有愚昧,人人都有欲望,人人都不纯粹。其实,大尺度之下,是大家都想看的,一点不糊弄人的真东西。

#3

《隐藏人物》

曾经跟小伙伴开玩笑说,这是一部看完你就想投入工作的电影。

作为女性题材影片,《隐藏人物》描述了三位女性在职场上的打怪升级之路,她们温柔且坚定,靠自身实力不断实现人生跃迁,不同于玛丽苏剧情,男性角色在片中被高度弱化,没有男性居高临下地谈论 " 尊重女性 " 问题,而是女性自身力量的爆发成就了她们。

她们不再以家庭、孩子等传统对女性的束缚为借口,也不再以男女智商差别为自我设限,敢于在男性丛林社会中并肩,共同为航天事业书写历史,而当女性力量成长后,男性反过来成了女性坚定的支持者。

我想起之前有妈妈苦恼地问我,该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答案就在这部电影里,没有人能做到完美平衡,真正的平衡是你需要一个智商在线,并肩作战的盟友。

优秀的人更理性,理性使人避免狭隘,一个能够欣赏你能力的异性,当你们相互配合、共同拼搏,使家庭财富不断增长时,自然就不需要什么平衡。

婚姻就像股份合作公司,如果两个合伙人还在内耗还在竞争谁更强,公司是很难发展的,只有三观契合一致对外,公司才能获得超额利益,但社会的诉求是稳定不是让你获得超额利益,所以它会用很多错误认知来捆绑你,比如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都是文化制造出的认知,并不是理性角度的最佳合作方式。

否则,你想想,能力强的女性有什么不好呢,搞事业一把好手,孩子和家庭事务也能处理得井井有条,因为能力强做事高效,还有余力提供情绪价值,我要是男性,巴不得找个这样的合伙人,大家 1+1>2,共同奔赴美好未来,不香?

当然,一切前提都是你自身要够优秀,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文化桎梏才有可能被打破。所以,永远记住,女性最强的竞争力就是 " 把事做成 ",不是因为你穿裙子,是因为你有脑子。

#4

《年会不能停》

这是一部容易被片名耽误的喜剧片。

它借由一场 " 错调 " 的闹剧,给我们看了两件事:

第一,错误是如何发生的?第二,错误是如何被掩盖下来的?

前者暴露了职场权力等级关系。

大鹏饰演的胡建林之所以能节节高升,不过是因为他被接连错认成托马斯的关系户、杰弗瑞钦点的功臣以及董事长的私生子……随着 " 后台 " 越来越硬,他的职位也一跃从高级钳工,骤升至金领高管。

最让人细思极恐的,还不是 " 卖官鬻爵 " 的权钱交易,而是更深层的制度性腐败,谁距离最高权力越近,谁就享有最畅通的上升路径。这种权本位倾向,已远非 " 任人唯亲 " 所能概括,它实际是潜规则的自行运作,是在所有人的默许下,眼睁睁把一个废物推上顶楼的办公室。

后者,则暴露了纠错机制的无效—这是更可怕的事情。

犯错本来在所难免,当错误发生后,如何监察、纠错、改进,如何避免错误再发生,是衡量一套制度优劣的关键。

可影片中的大厂,显然无力纠错,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所有人都明白,大厂制度屹立不倒的关键,就在于它从不认错。所以它只会采取两种态度应对危机,一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二是从严从速找一个替罪羊,除之后快。

于是,错误就这样吊诡地获得了永生,它不但不会被纠正,还会将错就错,一错再错,直到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所以,这部电影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喜剧,它热闹欢腾的外衣下包裹着无奈悲凉的底色,我仿佛看到打工人纷纷拿出手机打出五星高分,然后又在工作群里迅速回复:" 好的,收到。"

#5

《首尔之春》

政治片我看得不少,但写得不多,因为政治很冷,特别冷。

如果你读政治书籍,看政治片,连冷都感受不到,只能说明你对政治的理解还没入门。

作为一部历史政治类题材电影,《首尔之春》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

让我们跟随作为反派人物全斗焕的叙述,来重新审视一段已经尘埃落定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的不只是历史的必然性,更是人的选择在历史动荡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12 月 3 日,韩国总统尹锡悦突然发布戒严令,让这部电影直接照进现实。

但如今已不再是 45 年前,发布仅 6 小时 40 分,戒严令就被宣布解除。民众再不如历史中一般只能接受政治现实,大家纷纷走上街头,来到青瓦台前呐喊抗议,这些声音中不乏很多韩国电影人。

以前总有人说,韩国也只是电影敢拍而已,现实并没有什么改变。

但你们有没有想过,正是因为有《首尔之春》这样的电影,才没有让《首尔之春 2》的悲剧上演。

#6

《乘船而去》

这部电影票房十分惨淡,但我个人比较喜欢,因为它毫无技巧全是感情,在全是技巧毫无感情的世界里显得十分特别。

家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一个居住地?一个庇护所?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建筑?人生不同阶段对家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但不管从怎样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家都是出生成长之地,是不可至否,无法割舍的地方,是我们的根,也是每个人人生的起点。

电影《乘船而去》就探讨了这么一个有关家的故事,用琐碎的影象,高饱和度的滤镜,诗意展现着中国乡间风光,也探讨着老一辈人与新一辈人的去从。

看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老家山上的树,想起外公外婆,还有他们再也回不去的老房子。

和电影里的大女儿一样,我也离开了家乡,成为在城市生根发芽的都市人,建立起长辈们期许的生活方式,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在我心里,始终住着山野,住着田地,住着脸上带着纯朴笑容的村民,还有那些和我一样,渴望走出大山走出小镇走向更远处的孩子们。

#7

《机器人之梦》

这部片夸的话都不用多说了,豆瓣 9.1 分,冲进奥斯卡,狂拿 20 个大奖,各大平台铺天盖地的赞美,当然,它值得。

《机器人之梦》的故事背景设定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纽约,那是一个充满复古气息与未来感交织的时代。影片通过小狗与机器人的相遇、相伴,再到分离,展现了一段超越传统情感定义的亲密关系。

小狗,一个孤独的,渴望着理解与陪伴的灵魂;机器人,一个仅仅只是设计出来陪伴的存在,却在与小狗的相处中逐渐培养出超越了简单程序设定的感情。

这种关系既非爱情,也非亲情或友情,是一种更为纯粹、更为抽象的情感连接,这种连接超越了物种、超越了语言,甚至超越了传统情感的定义,仅仅基于一种深刻的相互理解和共鸣。它们在一起时,无需多言,就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与陪伴;当分离来临,那种深深的眷恋与不舍,也无需用言语来表达。

这种独特设定不仅为影片增添了难以言喻的魅力,也为观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解读空间。

一部电影,需要多少勇气,才能删掉所有对白,只用画面和配乐讲故事?看完《机器人之梦》我理解了,在真切的情感面前,煽情的台词和出色的金句,都是多余。

#8

《还有明天》

早晨,女人醒来跟丈夫说早安。

丈夫的回应是一个清脆的耳光。

女人没有反抗,没有愤怒,没有不解,脸上甚至看不到一丝情绪。

而是自然地拿起梳子梳头,穿鞋下床,收拾被子,洗漱,换衣服,再系上围裙,给一家 6 口人做早餐。

这就是 1946 年,意大利普通女性一天的开始。

所以,谁能想象,明天是怎样 ~

这部来自意大利的冷门电影,在今年给了我最长久的回味。

看画风,你会以为这是一部喜剧,困顿窒息的生活,被融入无厘头的笑料里。

只是,导演宝拉 . 柯特莱西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美化或掩盖暴力与女性困境,而是用特有的温柔手法,抹去影视作品总将女性苦难奇观化的处理方式。

她用轻巧的方式包裹起一名女性生命中的所有不堪,用举重若轻的态度,让想要出逃的娜拉托举起一件重大历史事件:

意大利历史上第一次允许女性投票的政治选举。

电影最后,女主角迪莉娅换了身新衣服,涂上口红,把一封神秘来信放进包里,让闺蜜替自己打掩护,然后鬼鬼祟祟、迫不及待地出门。

像极了要去私奔的女人。

但迪莉娅并没有去码头或车站,而是奔跑着前往国体公投所(意大利议会选举投票的地方)。她手中那封信,也不是什么情书,而是属于意大利女性自己的第一张选民卡。

它代表了她和她们,在忍受漫长的被剥削和被压迫之后,终于可以拿回掌握自己身体、思想决定权的机会。

1946 年 6 月 2 日至 3 日,1300 万意大利女性在这一天郑重投下属于自己的选票,她们有了提出意见、疑惑、反对的权利。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女性想要拥有自由的明天,不是握紧情书离开,而是攥牢选票奔跑。这明天,也并不只属于女人,它还属于整个国家,属于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

#9

《窗边的小豆豆》

这是一部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的电影。

我至今记得读原著的场景,不知道当年在绘本馆和我一起陪孩子读书的妈妈和老师们是否还记得,那个很冷的冬天,我们在飘窗台上坐成一排,怕冷的大脚小脚丫,全挤在窗台下的暖气片上,我说要是现在外面突然下雪多好啊,你们笑我太浪漫。

其实那一刻我是觉得,读小豆豆这样的书,就像躲在温暖的房间里看雪景。

如果你站在雪地中看雪景,可能会抱怨太冷,但躲在温暖房间,就感觉不到寒冷,只留下美好的视觉印象。

《小豆豆》就是这样一本书,它重现了一个童真、温暖的世界,将残酷、哀伤的现实隔绝窗外。借孩子的目光,用不动声色的方式展现复杂的世界和教育的真谛。

如今再看改编电影,一切都被还原得恰到好处,鲜亮如初的世界,珍贵的童年情谊,被悉心呵护的稚嫩童心,那份感动,被真切抚慰过的温柔有增无减。

忍不住感叹,在功利、竞争化的社会语境下,教育、成长的故事很难再被如此轻盈地讲述。放眼全球动画市场,IP 主导的商业化狂潮一次次淹没真挚的情感、细腻的表达、风格化的创作,也很少再有 " 小豆豆 " 这样激起划时代、跨文化共鸣的作品了。

#10

《里斯本丸沉没》

把这部电影列为年度十佳,原因很简单,没有任何虚拟的故事能比真实事件更惊悚,更震撼,更感人。

每个人看完的感受可能都不一样,年纪小点的人或许会说,二战时期的日本人真该死,年纪大点的人或许会说,战争是肮脏下流残酷的,和平年代太宝贵。

是的,都是一些常识性的感触,但在这个全民娱乐至死,甜宠磕 CP,逆袭复仇等作品淹没大众视野、改造大众头脑的年代,这样一部价值观正常,思维不狭隘的电影,就好像溺水的人突然获得新鲜空气,太难得了。

而且,这部电影兼具普通影视作品很难表述好的三点:事实、观念、人性。

拍的是美国战俘和日军的一段历史事实,却特别能看出人性,在这条船上,你会看到地狱与天堂共存,野兽与英雄同在。

个人角度,我还很欣赏导演方励对待历史的态度。

很多关于战争的纪录片,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战况,是战果,是某场战争对于世界格局的影响,而战役中牺牲的人数,不过是一个个冰凉的数字。

但在《里斯本丸沉没》里,方励尽可能让这些数字有温度,把历史故事分解以 " 人 " 为单位。在大时代背景下,看见缔结在命运中的每一个人,不只是给历史一个交代,也是给逝去的人的家庭,给他们的孩子一个交代。

还有很多好电影没有写到,《雄狮少年 2》《破 . 地狱》《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海鸥食堂》《黎明的一切》《因果报应》《大自然的女王》....... 每个微小的生命亦是宏大叙事,25 年,会继续为大家解读一些优秀影像,关注个体、忠于本心,坚定地捍卫多元化视角,用细腻且锋锐的叙说,构建更普世开放的公共议题。

来源:阿宝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