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之大者:“江湖”在变,“英雄”在变,唯有家国情怀不变丨娱论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1-15 19:48 2

摘要:徐克执导的上一部武侠电影还是十三年前的《龙门飞甲》,而上一部改编自金庸作品的武侠电影时间隔得更久远,还要追溯到三十二年前的《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徐克监制、编剧)。

影片《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即将于2025年春节档与观众见面。

徐克执导的上一部武侠电影还是十三年前的《龙门飞甲》,而上一部改编自金庸作品的武侠电影时间隔得更久远,还要追溯到三十二年前的《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徐克监制、编剧)。

三十二年之后,徐克与金庸在武侠世界重逢了。由徐克自编自导,肖战、庄达菲领衔主演,改编自金庸武侠小说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即将于今年春节档与观众见面。

原著《射雕英雄传》(新修版)共40章,100多万字,一部电影的容量不可能面面俱到,徐克选择了最后7章最具戏剧冲突的部分,在主题上更想呈现“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家国情怀,这个角度在之前的影视作品改编中很少见。金庸笔下的快意江湖,徐克镜头下的侠义世界,相信会给久违的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武侠体验。

金庸塑造郭靖,成为侠义精神象征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再加上一部短篇《越女剑》,金庸创作的15部武侠小说,近1500个人物,为观众创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江湖世界。武侠成为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武侠精神更是流淌于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脉中。

在金庸的全部作品中,《射雕英雄传》是影响最大、读者最喜爱、影视改编最多的作品之一,被公认是开创了武侠小说的新模式、新格局与新时代的一部作品。它塑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人物,创建了一个精彩完善的武侠世界,并将其融入了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先生的早期作品,从1957年元旦至1959年5月19日在《香港商报》连载完毕,金庸于次日便创办了《明报》。金庸在发刊词中表明了“公正与善良”的信条。主人公郭靖是金庸精心塑造的人物,这其中必然暗含了作者的个人抱负,郭靖在面对各种矛盾和挣扎时会作何选择,也是作者思考的问题。

研读金庸多年的自媒体人六神磊磊说,“那个时期的金庸,很像郭靖。郭靖的使命,是要为金庸的神国开疆拓土,做新武侠小说的第一个全民英雄。”

小说《射雕英雄传》插图。

小说《射雕英雄传》最后一幕,郭靖对话暮年的草原大汗。草原大汗问:古今英雄,谁能及得上我?郭靖道: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得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当晚草原大汗崩于金帐之中,临死之际,口里喃喃念着:“英雄,英雄……”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郭靖是一个关键人物,善良、正直。他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是一种侠义精神的象征。

肖战在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中饰演郭靖。

而从当今还活跃的导演中选择一人改编金庸的这部武侠作品,非徐克莫属。徐克的武侠世界有奇幻飘逸的浪漫主义,也有江湖险恶的现实孤冷,他总是在武侠世界的缝隙中寻求着现实表达。

“江湖”在变,“英雄”也在变,每个时代都有符合当下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诉求。相信徐克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中,也会对江湖和英雄作出重新定义,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给观众呈现一个不同角度的金庸作品解读,让金庸作品焕发新的生命力。

片名“侠之大者”,传递家国情怀

片名《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中的后缀,出自金庸小说《神雕侠侣》第二十回,篇目即为“侠之大者”,守卫襄阳城的郭靖对杨过说:“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杨过虽然知道郭靖是自己的杀父仇人,但听完这番话之后,也不禁肃然起敬。

将《神雕侠侣》中这四个字拿到《射雕英雄传》中来做片名,也恰如其分。因为《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以及后来的《倚天屠龙记》正是金庸创作的“射雕三部曲”,郭靖一直贯穿其中。

不难看出,徐克在这部《射雕》电影中,更想传递的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家国情怀,而这个角度在之前的《射雕》影视作品改编中鲜有触及。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改编自原著第34章至40章,从“岛上巨变”“铁枪庙中”“大军西征”直到“华山论剑”,基本就是小说故事最有戏剧张力、最高潮的部分,其中包括“江南七怪”中五人在桃花岛离奇死亡、郭靖与黄蓉的情感纠葛、蒙古军营内斗智斗勇……江湖对决、儿女情长、家国情仇、民族大义等种种矛盾冲突及复杂情感交织在一起。

小说最后这七章,不仅囊括了原著中最为紧张激烈的情节冲突,还将金庸对“侠之大者”的诠释推向高潮。郭靖在得知蒙古大军将入侵大宋后,放弃金刀驸马的身份,和蒙古彻底决裂,决定镇守南宋边关,防御蒙古铁骑的进攻。那个草原“傻小子”最终成长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英雄。金庸笔下的他,自从“靖康之耻”取名之日起,个人命运就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江湖的恩怨情仇中,郭靖始终心系家国。

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传递的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家国情怀。

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预告中,郭靖有句旁白:“江湖之大,高手辈出,武功高强的人未必就有一颗怜悯之心,而武功低的人,未必就不能行侠仗义。”这句话同样传递出这部武侠电影的精神所指,一个人的侠义精神,并不以武功高低做评判,而是要看其是否有胸怀天下的怜悯之心。成为一个武功盖世的人,固然很难,但比成为一个叱咤江湖的高手更难的是,如何用你的武功造福身边人,甚至天下之人。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创作的第三部武侠小说。晚年回看时,金庸说,写郭靖时对文学还了解不深,是对理想人格的一种塑造。但对“大侠”二字的定义和理解,他觉得在《神雕侠侣》里已写得很明白,“侠,是不为自己利益而去帮助别人,牺牲自己的部分越多,就越困难,这个‘侠’字就越大了。”而在谈到自己作品的最大价值时,金庸表示:“我的小说价值在于强调是非观念,做人强调要有侠义精神,看到不公平的事情要站出来,同情弱者,见义勇为,不该做的事情不做。”

金庸借由郭靖之口,说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凝练出中华民族所有人心中的家国情怀。回映到当下现实,徐克的这次改编或许也有对时下的思考和态度,那些在社会中默默奉献却不计得失的普通人,如同“武功低的人,未必就不能行侠仗义”,他们也可以称之为“侠之大者”。

徐克拍武侠,“根正苗红”

徐克和金庸的渊源颇深。在83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徐克曾做过执行导演,成为这部备受好评的作品创作的一分子。

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徐克以或导演或制片人或编剧的身份,创作了《笑傲江湖》《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三部以金庸武侠小说为蓝本的电影。第一部作品中,“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的曲子不仅名动天下,成为永久的经典,还让观众感受到了江湖的险恶与身不由己;第二部改编更为大胆,将东方不败性别转变,与令狐冲有了一段江湖儿女情;第三部在怪力乱神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给观众留下了一句“你有科学,我有神功”的经典台词。

从上至下分别为影片《笑傲江湖》《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剧照。

三十多年后,徐克与金庸再次在武侠世界相遇。只不过,除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批改编金庸作品的香港电影之外,进入到新世纪之后,金庸作品改编电影几乎绝迹于内地银幕,《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成为最根正苗红且声势浩大的一部。

从“香港电影新浪潮”走出来的徐克,一直尝试开辟一种全新的武侠美学。他执导的第一部作品《蝶变》便带有武侠片的基因,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历史的思考,之后的《新蜀山剑侠》、《黄飞鸿》系列、《刀》、《七剑》、《龙门飞甲》,甚至可以称之为“现代武侠片”的《智取威虎山》《长津湖》系列等作品,都可以看出导演传递的侠义精神和家国情怀。这种侠义精神一直延续到了《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中,与郭靖身上“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武侠英雄在精神上达成了高度契合。

由于武侠电影在制作上耗费成本高,投资风险大,近些年在大银幕上观众很少能看到武侠类型的电影。观众难免会存疑,在当下的时代,为什么大银幕上还需要武侠电影?看这样一部武侠电影有什么意义?

因为武侠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也是很容易进行文化输出的一个品牌,无论是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是改编的各种影视作品,都曾哺育了无数读者和观众,甚至风靡世界。武侠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基因,早已根植于中华儿女的血脉深处,也厚载着数代中国人的侠义英雄梦。江湖未远,侠义永存。

曾经一起读金庸的同龄人,可以去影院里缅怀青春、重温记忆,也可以带着下一代去感受传统文化和武侠精神。或许,这就是徐克改编《射雕英雄传》、再拍武侠的意义。

即将于春节档上映的这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担负着重振武侠电影这一类型片的大任,它也将成为检验观众能否重回影院的一块试金石。希望在徐克导演的执导下,武侠电影的那把火,能够再次被点燃。

新京报记者 滕朝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刘越

来源:上上默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