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永恒的旋律•中外电影配乐名片主题影展”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片目之一《小城之春》是中国电影史上经典中的经典,由苏州“诗人导演”费穆执导,隔了几十年,又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一部经典,感受自然大有不同。
最近,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永恒的旋律•中外电影配乐名片主题影展”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片目之一《小城之春》是中国电影史上经典中的经典,由苏州“诗人导演”费穆执导,隔了几十年,又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一部经典,感受自然大有不同。
《小城之春》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不朽之作。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独特的叙事手法,不仅展现了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情感纠葛,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困境。
故事其实并不复杂,讲述了患有肺病的戴礼言(石羽饰)在抗战胜利后的小城里,面对家中因战火而无法修复的断壁残垣,以及和妻子周玉纹(韦伟饰)之间因疾病和不爱而产生的隔阂。周玉纹在婚后的生活中,唯一能够安慰她的只有曾经的爱人章志忱(李纬饰)。在一个春天,章志忱从上海回到小城,三人的情感纠葛由此展开。
影片的核心主题是寂寞,这种寂寞不仅体现在人物的情感上,还贯穿在影片的每一个角落。影片中的小城,是一个古老、颓废且被墙围住的江南小城,断垣残壁、幽深的小巷和狭窄的石板桥,处处弥漫着一种灰败的气息。春天的到来并没有带来生机,反而使这种寂寞更加凸显。周玉纹每天在城墙上徘徊,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
影片通过周玉纹、戴礼言和章志忱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欲望、苦情以及爱而不能、逃又难逃的精神困境。周玉纹在面对病弱的丈夫和健康的恋人时,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被细腻地刻画出来。她的每一次选择都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最终,她出于愧疚,选择了和戴礼言一起登高远望,而章志忱也黯然离开了这个充满回忆的地方。
《小城之春》最为人称道的是极富诗意的叙事手法。
影片通过简单的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内心活动,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纠葛的世界。影片的叙事节奏缓慢而悠长,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深意,让人回味无穷。
影片中的长镜头和慢动作运用得淋漓尽致。例如,在章志忱到戴家的第一夜,四人在戴礼言房中相聚的场景,通过镜头的不断摇移和人物空间位置的重组,展现了四人内心世界的复杂变化。章志忱始终处在画面中间,周玉纹在前景绣花,戴秀在后景唱歌,戴礼言则不断地出画。这种构图不仅暗示了未来情感冲突中的地位,还通过演员的眼神、动作等细节,展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和变化。
此外,影片还巧妙地运用了画外音和旁白,增强了叙事的深度和广度。画外音的使用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叙事层次,还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影片开始时的画外音,通过一个女人在破损的城墙上现身,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寂寞和荒芜的世界。
《小城之春》的镜头语言充满了诗意和现实的结合。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经过精心设计,既展现了江南小城的美丽风光,又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影片中的外景和内景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空间。外景中的江南小城,荒芜路边丛生的杂草、随风摇曳的嫩枝以及默默流淌的小河,都在诉说着春的寂寞。内景中的三堂内景,则通过细腻的布置和光影的运用,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影片中的镜头语言还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增强了叙事的表达力。例如,周玉纹和章志忱在城墙上的几次幽会,通过城墙的缺口和投掷的石块,象征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和渴望。而当章志忱离开时,城墙上的缺口仿佛也象征着他们情感的断裂和无法弥补的遗憾。
影片中的小城,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更是一个文化象征。它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闭和落后,以及人们在战争和苦难中的挣扎和迷茫。影片中的情感纠葛,不仅是个人的情感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精神困境。戴礼言的病态、周玉纹的挣扎和章志忱的无奈,都是当时社会精神困境的缩影。
言归正题,作为配乐展中展出片目,《小城之春》中的配乐,也勾起了不少观众的回忆。
“等那月儿升上来,拨动你的琴弦。哎呀呀,我俩相依歌唱在树下,我俩相依歌唱在树下。”
影片中还包含了两首由王洛宾改编整理的新疆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这两首歌曲对影片的叙事和气氛营造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成为叙事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也成为许多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银幕插曲。
通过配乐,《小城之春》将情感和叙事的完美融合,展现了费穆对音乐运用的精妙掌握,也得以让观众能够透过银幕穿越时空,重回那座春天的小城。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艺蘅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