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亿块钱打了水漂,不知道的还以为谁在拍《西游记》,直接一跃跳进了水帘洞。
两亿块钱打了水漂,不知道的还以为谁在拍《西游记》,直接一跃跳进了水帘洞。
然而,这事却真实发生在了电影《回家的你》身上。
两天票房1.7万,平均到每位观众头上,连杯奶茶都买不起。
这是什么?
这是烧钱的艺术,但烧得有点过火。
2020年,国产电影市场风头正盛,抗疫题材大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势头。
《回家的你》,最早的名字是《平凡世界之全民战疫》,一听这名儿就特别"正经",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它是主旋律担当。
不仅如此,这部片还请来了五位导演,凑了近30位明星,阵容齐全得跟跨年晚会似的。
片方更是踌躇满志,要把它打造成抗疫版的《我和我的祖国》。
可惜,天意弄人。
电影拍了一半就跟观众玩起了捉迷藏。
2020年年末预告片放出来后,它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再没了下文。
到了2021年,它换了个新名字《勇敢的你》,重新冒了个泡,结果又一头扎进深海。
三年后,改名《回家的你》,顶着满满的尴尬感,挑了个冷门档期悄咪咪上线。
这三次改名,活脱脱像个不甘心的考研党:今年不成,那就明年再战。
结果证明,名字改来改去也没用,内容不行,终究一败涂地。
那么,这部片到底经历了什么?
它的命运可以说是峰回路转又转不回来。
最初,它以五个独立的感人小故事为核心,讲述抗疫中的平凡英雄,片头片尾几乎写满了"献礼"两个字。
范伟、徐帆、包贝尔等明星也一副全情投入的架势,恨不得在片场自带煽情背景音乐。
可谁能想到,三年过去,这些原本用心拍摄的故事,被剪成了四不像的"鸡汤拼盘",还硬凑成一个全新的剧情。
范伟的角色从主角沦为一分钟的路人甲,五个导演的作品被压缩进92分钟的片长,每个故事被切成不到10分钟。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好比你点了份满汉全席,结果端上来的是几盘零碎小菜,还咸淡不均。
观众买了票,却发现自己连片头都还没看明白,剧情就已经进展到片尾。
只能说,观众不是傻子,票房滑铁卢是注定的。
上映当天,院线排片跑了大半。
为什么?
谁会对这样一部片子感兴趣?
同期上映的有甄子丹的《误判》,还有易烊千玺的《小小的我》,一个是悬疑大作,一个是顶流光环,谁能和他们抢市场?
尤其是《回家的你》这种一看就没有市场准备的片子,选在强手如林的档期简直自寻死路。
但问题并不止于档期问题,更核心的是内容问题。
回想从《我和我的祖国》到《我和我的父辈》,再到这部《回家的你》,国产主旋律电影似乎有点走歪了。
靠明星堆阵容,靠热点拼流量,结果观众逐渐麻木。
诚然,早期的成功是显著的,《我和我的祖国》拿下31.7亿票房,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拼盘模式"可以反复套用。
市场是残酷的,观众想要新意和深度,而不是一碗味如嚼蜡的速食鸡汤。
这让我想起了贾玲的《穿过寒冬拥抱你》。
同样是抗疫题材,但它票房破了9.36亿。
为什么?
因为真诚。
故事写得扎实,演员演得像是真的经历过,而不是在读台词。
而反观《回家的你》,看得出来它是在努力感动观众,但问题是,你不能只靠努力,还得拿出点真材实料。
观众的情绪不是这么容易被煽动的,这年头,大家都挺忙,谁也不想花钱被强行灌鸡汤。
更尴尬的是,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号称超两亿。
两亿啊,够拍多少用心的小成本佳作?
但他们的预算显然没花在刀刃上。
电影里的相亲、催债、网恋这些情节,简直像电视剧的边角料,偏偏被硬塞进电影里,拼凑得毫无逻辑。
范伟一分钟的戏份就像个笑话,连他自己都可能一头雾水:"我到底是来干嘛的?
"
当然,我们不能单纯用失败去定义一部电影,得看到它背后的教训。
它告诉我们,观众早就不是十年前的观众,市场的胃口变了。
观众想要更真诚、更打动人心的作品,而不是明星大拼盘的流水线产品。
尤其是在2024年,国产电影整体票房下滑的情况下,观众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值得时间和金钱的作品。
年度票房冠军《热辣滚烫》不到35亿,这和几年前《长津湖》的57.75亿相比,已经是显著的退步。
主旋律电影还有没有未来?
当然有。
只要故事讲得好,哪怕再"主旋律",也能成为爆款。
但前提是别把主旋律变成标签,更别想着靠明星堆砌阵容来掩盖剧本的空洞。
国产电影需要耐心,也需要真正的创新精神,而不是一味追热点、赶浪潮。
最后,《回家的你》给市场上的"跟风电影"敲响了一记警钟。
它用自己的惨败告诉所有电影人:别拿观众当傻子。
烧两亿买的教训,怎么也该值点分量吧?
当然,话说回来,片方看到票房成绩的时候,应该有考虑发个声明感谢全国观众:"谢谢大家雪中送炭,我们这电影,是真的凉了。
"这场电影闹剧虽然尴尬,但起码能成为一本"市场教育手册",教会大家如何更懂观众,更敬市场。
来源:阿宝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