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96年,即清光绪二十二年,一个夏日的夜晚,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被当时国人叫作“西洋影戏”“电光影戏”或“活动影戏”的电影,这是电影在中国的首次放映。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给慈禧太后过七十大寿,英国驻北京公使向清廷进献电影放映机一架及影片数部。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在巴黎一家咖啡馆正式放映了《墙》等几部世上最早的电影,从此开启了这个星球的电影时代。1904年,电影走进济南。
“谁不想借此看看外国呢”
1896年,即清光绪二十二年,一个夏日的夜晚,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被当时国人叫作“西洋影戏”“电光影戏”或“活动影戏”的电影,这是电影在中国的首次放映。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给慈禧太后过七十大寿,英国驻北京公使向清廷进献电影放映机一架及影片数部。当影片在紫禁城放映时,仅放映三本,发电机炸裂。“老佛爷”以为此物不祥,清宫内从此不准再放映电影。也就是在这一年,济南人在家门口首次看到电影。
清末民初著名记者、戏剧评论家徐凌霄在其《我与中国戏剧》一文中,记录了济南最早放映电影之胜景:“文明戏尚未时兴,电影却先闹起来了。是甲辰年秋天,闻善茶园陈老板的营业手腕大扩充,园子门口挂出长约一丈的广告,白布黑字,大书文明电影,又遍撒传单,说:‘为开通风气起见,不惜工本,特由外洋请到影戏团,里面真山真水、真人真马、真正东洋大战’等等。价钱卖到一元之多,座客还是非常之挤。本来游历外洋总得上千的大洋,谁不想借此看看外国呢!”(见1933年《剧学月刊》第2卷第11期)
这里所谓甲辰年,即清光绪三十年,闻善茶园在济南府城大明湖畔,鹊华桥南,钟楼寺街,最初叫雅观楼。“陈老板”则指的是京剧青衣兼小生演员、外号“大狗”的陈瑞麟。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济南人再次看到了电影,两处放映地点分别在布政司大街(今省府前街)西侧的山陕会馆和趵突泉池北侧的吕祖庙。当年7月27日《大公报》刊载题为《人皆称奇》的消息:“日前来一电光活动影戏,初十晚间,假山陕会馆演之。往观者人山人海,率皆喝彩。向后聚人愈多,恐其滋事,遂即歇止。东邦人士从未见此妙技。”两个多月后出版的《时报》也报道说:“粤人林锦楼日前来济开演电动影戏。第一次在山陕会馆,请人往观,概不取资。嗣在闻善茶园开演多日,究以价昂,观者无几。现又禀准巡警局宪,在吕祖庙前搭棚开演,每座减为京钱六百文,已刷印广告遍送矣。”
济南第一家电影院
上述放映地都不属于专门的电影场,济南最早的专门电影院,是位于经三路与小纬二路交叉口的“小广寒”。小广寒,始建于1904至1906年间,与济南开埠同期。其用途最初系银号和财政税务部门所用,初名“广茂恒”。但建成不久即被改作电影院,取“小广寒”之名,意为电影放映时,如同进入到月亮上的广寒宫。
影院最初的主人是德国人。放映员李七家住纬四路,他用的是德国人购置的一架手摇提包放映机。后一任老板是俄国人,中文名字陶福禄,既是影院经理,又是外国片商。
彼时济南电力匮乏,白天不发电,故电影无日场,只在夜间8点至11点放映。后来为增加日场,放映时不仅配备有手摇自磨电放映机,还用上了柴油发电机,不仅有放映员,还有发电员和发电技师。
最初放映的是无声电影,也称“默片”。开始时每盘电影胶片的时长很短,总要“换片”,影片内容多是卓别林、罗克主演的滑稽片,也有西洋风景片和魔术片,以及英美烟草或南洋兄弟烟草的广告片。放这类广告片时,厂商还会派人不失时机在影院里向观众发放免费香烟。早年国产无声影片《火烧红莲寺》《关东大侠》《荒江女侠》等,常用广东音乐伴音,尤其放映到武打场面时,《步步高》等音乐一响起,观众群情激昂,孩子们手舞足蹈。
“小广寒”分上下两层,能容纳540人,有楼座、池座、正厅和包厢。池座即带靠背的木连椅,可以放些茶、瓜子之类。而正厅和包厢都是藤椅,茶具放在前面的矮凳上。正厅是池座后面的位置,洋人喜欢坐。包厢为六人座,适合公务、商务接待请客。后来,每到夏天,影院外西侧空地放露天电影。
因为是专门影院,“小广寒”票价较贵,包厢三元,楼座一元,池座五角,楼下三角。彼时一块银圆可买一担米,五块银圆可买一头牛。因此观众中不乏洋人,本地人也多是职员、军人(享受半价)及有些身份的人。
1946年影院改名国民戏院,1948年改称济南电影院,1950年又改名为明星电影院,还一度为中苏友好电影场。1955年迁至经七纬十二路,“文革”时期曾名“红星”。“小广寒”原址则长时间作为济南市卫生教育馆,办过计划生育等展览。“文革”之后,曾有企业借用作为文艺活动场地。后因年久失修,楼顶塌坏,建筑处于废弃闲置状态。唯有门口东北侧原为“小广寒”供电的“电楼子”巍然屹立。
2011年6月1日,经过多年重建,小广寒电影博物馆暨电影主题餐厅开业,店内陈设各种老式放映机,提供各色美味。
几经变迁的老电影院
商埠建成后,电影院在“经纬之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小广寒”不再孤单。经二纬三路东、紧靠德国驻济南总领馆的“真光”,后改名“东海”、日本剧场,1946年改称“青光”,始建于1931年,其档次及规模比“小广寒”超出不少。1948年4月21日晚,“青光”正在放映《朱门怨》时,机房突然起火,整座影院与隔壁南京理发馆及新华药房一同化为灰烬。
经二路以北、纬三路以东的“银光”,始建于1930年,座席千余,系当时济南规模最大的影院。1933年改称“月宫”,不久又易名山东戏院,兼放电影。1938年日军占领时期改称山东映画馆,专为在济日侨放映日本影片。1946年,改名“大华”,1949年后称人民影剧院,又易名“军人”和“前卫”,最后改作知音娱乐厅。
经二纬三路的“新济南”,后称“教育”和“济南”,1950年重建后定名为“职工”,“文革”时曾一度叫“工农兵”。经二路西端西市场曾有“齐鲁”(后改称“劳动”“和平”,“文革”时称“东风”)、“振明”和“西安”三家影院。经三纬四路还有家短命的影院叫“孔雀”,旧时看电影不乏逃票冲关者,这家影院便雇用了一位头缠绿布、人高马大的印度人,手持木棍检票,自然吓到不少逃票者,观众也逐渐减少。经七纬五路游艺园开设电影场,露天放映,不收门票。1933年游艺园旧址改为进德会,电影场依然在露天,照旧不收分文。
纬三路与通惠街交叉口的北洋大戏院,最初为1905年始建的兴华茶园,原是间席棚,1923年翻建为砖木结构的楼房,更名为商乐舞台、上舞台。1934年定名为“北洋”,1951年更名为实验剧场。1954年重建后改名人民剧场。这家戏院兼放电影还是在1970年之后,放映机是从“和平”替换下来的“天极”牌35毫米座机,1977年添置了新的“松花江”座机。1992年复称“北洋”,是济南乃至全省现存历史最为悠久至今仍在经营的剧场,但已不放电影。
经二路新市场(当地人称南岗子)北门西侧原有家老电影院,设施很简陋,一直未见装修改造,名称却更换频繁。1930年始建之初称开明戏院,济南沦陷时叫“明星”,抗战胜利后改“明光”,1949年后曾名“青年”,1955年易名“中苏友好”,中苏关系恶化后改叫“反修”,1974年定名“胜利”。这个市场内还有座天庆剧场,规模不大,同时放映电影。
有声电影进入济南
1931年建成的大观园,是当时济南最大的综合性商场,曾有第一、第二和第三剧场,其中第二剧场1932年改建为大观有声电影院,是济南第一家有声电影院。影院经理王增元,曾供职于交通银行,既有实力,又有人脉。影院分上下两层,座席过千。拥有两台德国购进的放映机和倒片机,并请一名德籍技师现场安装调试和日常维护。
“大观”开业时,王增元力邀各界名流莅临,现场军乐齐鸣,盛况空前。1932年10月25日的《济南晚报》刊登“大观”放映影片《狼狈为奸》的消息时说,此片为“环球公司最新伟大出品有声对白”。大观园商场建成初期,实行购票入场,王增元遂与商场协商,在面向经四路的商场北口设电影售票处,观众持电影票可直接进入商场。影院自己检票时,曾经驯养了一只猴子上岗负责检票,遇到无票者它会立即跳到其身上抓耳挠腮,阻挡其入场,效果十分灵验。
“大观”开业不久,曾发生过一起不大不小的“国际纠纷”,一家日本人的马戏团在商场内演出时,不知何故与影院人员发生口角,日本人遂砸毁了影院门窗玻璃和广告牌。后由德国人出面,通过法院召集日、中、德三方调解、裁定,最后由日本人赔偿全部损失,事件被平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逼近济南时,王增元担心因官司会被日本人倒算,便将影院全部财产卖给了日商。后由日籍人士佐藤伊经营。1940年影院起了一场大火,烧掉了一部分。
1960年,“大观”改建成为全省第一家宽银幕影院,当年5月1日,这里上映了国产宽银幕影片《万水千山》。1963年,该影院重建。1965年增加了宽银幕立体声功能,成为省内首家多声道立体声影院。“文革”期间,这家电影院与商场同时更名为“东方红”。20世纪70年代,朝鲜彩色宽银幕故事片《卖花姑娘》在“大观”上映,观众趋之若鹜,场场爆满,场内抽泣声不绝。如今改制后的大观影城依然坚持放映电影。
大观园内还有与“大观”同时建成的专门影院“新明”,曾改为“国泰”“友联”,后定名为民艺剧场。商场内的另一剧场“大众”,是最初的第一剧场,兼放电影。
老城内影院寥寥
老城内空间逼仄,影院寥若晨星。位于按察司街的“东城”,始建于1918年,是继“小广寒”之后济南第二家专门影院,1930年改名“春光”,有500个座席。20世纪40年代,“春光”失火焚毁。旧军门巷的“新华”成为老城内唯一的专门电影院。“新华”始建于1924年,由钱庄老板投资兴建,最早为钱业公会,1929年改建为电影院,有900个座席,最早名“大华”,后改为“济南”,商埠建起“新济南”电影院后,此处被人称之为“旧济南”。抗战胜利后改称“胜利”。此影院还是继“大观”之后济南第二家有声电影院,其放映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美国体育片,在老城内引起轰动。
后来,位于贡院墙根街的省民众教育馆开办了民众电影院,非营业性质。与卫巷相连的富官街(后名府馆街),20世纪30年代初曾短暂出现过一家华北电影院暨真光露天电影场。
关厢一带,山水沟西侧的广智院小礼堂较早放映电影,但作为专门影院,则是劝业场(后称国货商场)的“新新”和“同乐”(后改名为“新民”“金城”)。位于共青团路南侧的大同剧场,始建于1954年,初名大同戏院,“文革”时曾改名为“红卫”,是间跨度很大的平房,设施简陋,既演戏,也放电影。
迎来发展高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济南新建、改建了青年桥北的山东剧院、人民商场南端的“中
国”、成丰桥西南侧的“光明”、纬十二路的“明星”、纬三路的“人民”、青龙桥东如意街的“解放”等较大规模的影剧院。这些新建筑多采用中国古典建筑形式与装饰,尤其是绿色琉璃瓦的大量使用,成为那个时代的建筑风尚。
稍晚些时候,一些部队、机关和大型企业所属的礼堂,像纬二路南首的八一礼堂、珍珠泉畔的珍珠泉礼堂、纬三路的工人文化宫、济南火车站西侧的铁路工人俱乐部、经一纬四路的二七剧场(后称铁路工人文化宫),以及机车工厂(当地人称铁路大厂)、山东化工厂、国棉一厂、国棉二厂等多家工厂礼堂,也都加入“院线”行列,定期放映电影,对外公开售票。当时《济南日报》中缝刊登“今明两天”各大影剧院上映(演)电影和戏剧的小广告,字号小得出奇,排得密密麻麻,却成为这张四开四版报纸中最为抢眼的文字,人们争相传阅。
位于经四路的省电影公司礼堂“近水楼台”,不仅时常放映最新影片,还放映一些未能公映“仅供批判”的“内部发行”电影。1971年2月,《山本五十六》《日本海大海战》《啊!海军》等三部“日本反动影片”在此放映,一时间小礼堂门庭若市。南郊宾馆、济南饭店(旧称交际处)等高档接待场所附设的礼堂,则专门为领导和外宾安排电影专场。
如今,这些影剧院绝大部分已销声匿迹,幸存者也大都挪作他用。
《天堂电影院》导演、意大利人朱塞佩·托纳多雷曾说:“人生很难,还好有电影陪伴。”我深以为然。(本版照片均由作者提供)
来源: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