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纪录片《邬达克》总导演陈庆:记录上海,喜欢上海,感谢上海 | 上海会客厅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2-26 19:48 3

摘要:12月24日下午,《一位上海建筑师连接的世界:纪录片文献展暨上海近代建筑师研究同济学术谱系展》在同济大学开幕。展览包含两部分,包括《纪录片文献展》和《上海近代建筑师研究同济学术谱系展》。

12月24日下午,《一位上海建筑师连接的世界:纪录片文献展暨上海近代建筑师研究同济学术谱系展》在同济大学开幕。展览包含两部分,包括《纪录片文献展》和《上海近代建筑师研究同济学术谱系展》。

纪录片《邬达克》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制作并出品,共5集,每集30分钟。以斯裔匈籍旅沪建筑师邬达克的人生故事为切入点,重构了两次世界大战缝隙里,不同族群和文化的人们交流合作、创造经典,群星璀璨的中外建筑师共建上海,留下丰富城市文化遗产的故事,表达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一永恒主题。

纪录片《邬达克》总导演兼制片人陈庆女士走进《上海会客厅》节目接受专访

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纪录片《邬达克》总导演兼制片人陈庆女士走进上海报业大厦XR虚拟演播室接受专访,分享纪录片《邬达克》与上海的连接以及主创团队对上海的感谢。

《上海会客厅》节目

1.纪录片在上海拍摄是必然选择

2021年11月28日,纪录片《邬达克》在上海邬达克纪念馆启动开机仪式。今年9月2日起,纪录片《邬达克》英文版在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纪录频道首播,10月21日起,中文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MG)科教频道热播,12月24日起,纪录片落地上海,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举办展览。

12月24日下午,纪录片《邬达克》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开幕式

当记者问“为何选择在上海拍摄”时,陈庆直截了当表示:“不是选择在上海拍摄,而是不得不在上海拍摄。因为这是一个跟上海有关的选题,如此密切的选题,不仅是记录上海的过去,也是展现上海的今天。邬达克在上海生活了近30年,创造了超过100栋的单体建筑,至今仍有35栋被列入上海的历史保护建筑,所以把纪录片拍摄的主体部分放在上海,是必然选择。”

陈庆告诉记者,纪录片《邬达克》选题最初进行立项时,其实评审专家也是有一些质疑的,认为选题有些小众。“因为建筑本身不是一个大众选题,另外这个选题有一定的区域性,主要发生地在上海。但是我个人对上海不陌生,我也喜欢这座城市。既然要做这样一个关于邬达克的故事,而且邬达克人生当中99%的建筑作品都在上海,主要的建筑生涯都在上海,所以在国内的拍摄,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在上海拍摄。”

2.喜欢上海,爱上上海

“我对上海不陌生,一直很喜欢上海。因为从小的生活环境里还是有很多的上海人,成长的岁月里,很多老师阿姨都是上海人,我从小生活的那个城市跟上海之间有特别深的渊源。”谈到对上海的感情,陈庆告诉记者。

纪录片《邬达克》总导演兼制片人陈庆女士

陈庆出生成长于安徽淮北,是1960年才建市的能源城市,但是和上海有特殊的渊源,曾经被称为“小上海”。淮北因煤而生,淮北煤田大规模开发的规划是上海煤矿设计院编制的,当年产出的大部分煤电对口供应上海建设,陈庆很小就听过一句玩笑“淮北电厂不发电,上海南京路的路灯就不亮了”。建市时的淮北人民医院是上海闸北人民医院连人带设备整建制搬迁来的,据说淮北城市最早的规划也是上海的专家共同参与编制的。

12月24日的开幕式上,《邬达克》学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近代建筑历史研究和遗产保护领域的权威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邬达克》学术顾问、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伍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纪录片《邬达克》出品人姚永晖,同济大学校长助理、教授李翔宁,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等上百位业内专家和参与拍摄的市民代表出席活动。

海派钢琴家钱蕊嫣团队现场演绎《邬达克》片尾曲《春风击水》

展览的开幕式在海派钢琴家钱蕊嫣团队现场演绎的《邬达克》片尾曲《春风击水》中拉开序幕,现场气氛热烈,交谈甚欢,犹如一场老友间的聚会。谁能想到,在摄制组来上海之前,他们与许多被邀嘉宾并不交集,可以说是素昧平生。在《上海会客厅》节目录制过程当中,陈庆向记者坦言:“这次真正的跟那么多的上海人打交道,并且在上海真正的建立了一个由邬达克而连接起来的朋友圈,让我更加爱这座城市。从最早大家都不信任,存有质疑,到今天我们相聚一堂,那么多的好朋友,建筑业的大咖、文化界的大咖相聚一堂。”

展览现场,一位观众在看参与纪录片拍摄的嘉宾介绍
展览现场,摄制组的工作场景的图片墙

因为拍摄任务繁忙,陈庆对上海的美食和生活接触不多,但她对上海城市的开放和务实感受:

那么我想,这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品格——非常踏实,会信任认真做事的人,也会包容接纳认真做事的人。就像当年的旅沪建筑师邬达克,瘸着一条腿,怀揣着一张船票,身无分文到上海,在这29年里,他靠着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精神,赢得了这座城市对他的包容和理解,赢得了这座城市对他的接纳。

我们整个团队在创作过程当中也得到了上海各方面的支持,包括一些大学和各家档案机构。上海同济大学、上海城建档案馆以及上海邬达克纪念馆,还有这些热爱邬达克的“邬粉”,这些普通的市民朋友都给了我们特别多的支持,这些当然都是我们喜欢上海,爱上上海的理由。

3.感谢上海,与上海结下深厚感情和友谊

纪录片《邬达克》在上海拍摄周期历时三年。而在摄制组在各处拍摄过程当中,主创团队与上海的社会各界和市民朋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关于在上海发生的故事,陈庆向记者娓娓道来,更多则是发自内心的感谢。这次开幕式,主创团队从北京带来了一批用纪录片海报制作的特殊纪念品——感谢函,感谢函上面印有嘉宾的名字,还有主创团队的感谢词“感谢您倾注时间和精力,让这部纪录片梦想成真”,并镶嵌了镜框,据悉,这批感谢函作为礼物赠送给所有回复来参加开幕的朋友。记者注意到,不少嘉宾和市民朋友都领到了这份感谢函,大家还拿着感谢函一道合影留念。

主创团队用纪录片海报制作的感谢函

陈庆对此解释道:“不知道来上海多少趟。确实是通过这三年,其实更多超越这三年拍摄时间,包括正式开机前一直跟上海的专家有沟通——郑时龄院士,伍江教授、华霞虹教授,还有刘素华馆长,包括方毓强老师,方老师是第一个回复我邮件的上海专家。通过这几年实实在在的拍摄,我们主创团队有了一个因邬达克、因上海历史建筑而连接起来的朋友圈。就像在12月24日在开幕式上提到的,现场仿佛一个大的聚会,一个大的派对,非常非常多的感谢,这种感谢是由衷的,发自内心的。我们要感谢上海市民,感谢上海的朋友们,感谢上海的各家机构对这部片子拍摄的支持,特别要感谢同济几代人的学术研究给我们纪录片创作的基础和延伸。”

开幕式现场,专家与嘉宾拿着感谢函合影
开幕式现场,毛时安致辞
开幕式现场,陈庆向上海市城建档案馆馆长戴明表示感谢

10月26日,邬达克之孙艾文·邬达克给主创团队回信。信的文字内容感人至深,这是艾文·邬达克应本报之邀而写的。在信中,艾文先生提到:“非常感谢上海市政府管理人员和上海人民帮助保护这些建筑,将它们列为重要的历史遗产。这不仅对我们这个时代意义重大,对将来尤其重要。如果不保留过去的记忆和成就,那么我们就会永远失去现实存在的基础,而我们自身就是这现实的一部分。”

邬达克之孙艾文·邬达克给主创团队回信

陈庆在节目录制当中朗读了这封信的部分内容,她告诉记者,艾文先生曾经来过上海三次,走访了三十栋他祖父参与设计的建筑:“艾文先生和所有邬达克的后人,感谢所有倾注时间和精力让这部纪录片梦想成真的人。”

陈庆表示,在纪录片《邬达克》热播之后,感谢晨报第一时间就做了报道,并且在文中提到了她从小生活的城市跟上海的渊源。正是因为这样的传播,使得纪录片连接到了一些新的人和事。

武康大楼是上海的网红打卡地之一。在纪录片当中,摄制组也拍摄了武康大楼。谈到武康大楼,陈庆告诉记者,其实自己在上海拍摄的这几年里,并没有时间去坐下来仔细欣赏武康大楼周边的风景,甚至连一杯咖啡都没有时间喝,她笑着向记者自己的心愿:“希望下一次来上海的日子里,能够坐下来喝一杯咖啡,吃一个冰激凌,甚至是坐在武康大楼下面,哪怕是带着电脑来完成我的电影版创作,或许都是一个很好的、很独特的享受。”

来源:周到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