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新片《孤星计划》超预期!在这个局里,没有一个人是“孤星”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2-07 20:04 5

摘要:《孤星计划》算得上是一部典型的悬疑谍战片,惊险的类型元素不少:绝密行动、双卧底潜伏的身份反转……而扒开这层权谋对弈的外壳,它又可以被视作是热血青春片——在动荡的时代里,人们总是无法知道,下一刻眼前出现的,是新时代的黎明,还是血色模糊的黑暗。尽管如此,仍有热血青

《孤星计划》算得上是一部典型的悬疑谍战片,惊险的类型元素不少:绝密行动、双卧底潜伏的身份反转……而扒开这层权谋对弈的外壳,它又可以被视作是热血青春片——在动荡的时代里,人们总是无法知道,下一刻眼前出现的,是新时代的黎明,还是血色模糊的黑暗。尽管如此,仍有热血青年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电影很有意义的部分之一,就是把曾经常见于中年人主角的谍战片给“青年化”,不再那么伟光正式地“喊口号”,转而塑造出一批敢作敢为的青年。于他们而言,青春是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勇气,信仰是危机四伏时背水一战的勇气。

影片背景设置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白色恐怖时期。开篇就呈现了近百年前“五卅运动”的一角,这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5月底,上海工人和学生在租界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游行示威,英国巡捕在南京路上开枪射击,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但这也激起了全国范围的觉醒与斗争。

主线紧接着转入1927年风雨飘摇的上海。本是一介维修工人的李一民,意外在丁梦华和许天平的邀请下,加入了组织孤星社,心中种下了觉醒的种子。随之而来的游行失败,却让组织迅速瓦解。直到一个重要的秘密护送任务,让这群青年人再次聚到了一起,面对硝烟四起的重重围剿。

李一民孤身担起护送的重任,但他绝不是一个程式化的孤胆英雄。“孤星计划”的完成,离不开小队里每一个人的前赴后继。一张合照,将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也成为完成整个计划的通关密钥。

“我们虽然不能选择自己的过去,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作为贯穿全片的一句台词,回过头再看的时候,多少能感受到它背后的宿命感。

三个主角,分别是当时三种人的不同缩影与代表。李一民是做了忠于自我的选择的普通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最终以牺牲完成计划成功的闭环。丁梦华是那些为理想主义献身的人,出于对新闻事业纯粹的热爱,充满斗志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出生在国民党家庭的许天平,代表的是无法选择出身的人,身在敌方阵营的他,是否能坚定内心准则,不放弃自己最初的信仰?

片中有两处堪称点睛的细节,一处是侯老师的钢笔,另一处是梦华以“沈荩”作为暗语拆穿章贵生的身份。

钢笔是任务成功的关键符号,也是孤星社意志的传承。侯老师牺牲时,将代表孤星社的钢笔传给了李一民。乱世逢生,不知何时眼前的人就将是所见的最后一面,而一支钢笔却代表了绝对的信任,凝为不灭的火。另外,这支钢笔被叛徒所利用,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而最后叛徒也死在这支钢笔之下,这何尝不是一种宿命的轮回。

沈荩这个历史细节,则有几分真实的残酷。在邀请李一民进社时,梦华曾说自己想成为“像沈荩先生那样勇敢的记者”。沈荩生于1872年,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为新闻事业殉职的记者。他通过秘密渠道,获取了丧权辱国的《中俄密约》草案内容,并寄往天津英文报纸《新闻报》发表,引发强烈反响。但也正因此举揭露了清廷卖国的真相,沈荩被杀害,牺牲时年仅31岁。

沈荩案在当时激发了各界的政治热情,人们对清政府严厉抨击,同时也引发了国外舆论的甚嚣尘上。从梦华的这份理想也能侧面看出,沈荩的牺牲推动了言论自由,让无数青年人走上新闻之路。

枪声与鲜血里,回荡着坚定不移的誓言,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在时代席卷下,人们的命运,往往就是在这样一些相知的时刻里转向。他们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看似是暗夜里的星辰,但其实没有一个人是“孤星”,共同交织,普照黑夜。

李一民、丁梦华、许天平、侯老师、江岳,他们都是这样的人,都为了反抗命运、反抗压迫而充满斗志。那份心底的惺惺相惜,让全片在凛冽之余,留下了一抹温情。人其实没那么渺小,斗志也没那么容易消散,我们就远比自己想象的要更强大。志同道合的人,也终将并肩同行。

来源:视未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