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邵艺辉导演的新作《好东西》上映后,迅速引发了热议。朋友圈频频刷屏,豆瓣评分高达9.1。观众们几乎是一边倒的夸奖:“年度十佳电影!”“又是一部经典!”
邵艺辉导演的新作《好东西》上映后,迅速引发了热议。朋友圈频频刷屏,豆瓣评分高达9.1。观众们几乎是一边倒的夸奖:“年度十佳电影!”“又是一部经典!”
但和这些热情的评价相比,我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却显得冷静许多。毕竟,电影圈一直有个让人惋惜的规律——“第二部魔咒”。
许多导演的处女作大放异彩,但第二部作品却往往令人失望,甚至沦为炮灰。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也许是因为创作者倾尽所有才完成了首作,也许是因为第一次的成功让导演们背负了更大的压力。无论如何,我对邵艺辉抱有一丝怀疑:她还能延续《爱情神话》的灵气与幽默吗?
带着这样的忐忑,我走进了影院。
结果,我的疑虑在电影开始后的短短几分钟内被彻底击碎了。
《好东西》没有失去灵气,也没有为了迎合观众或市场而变得“重口味”或“沉重化”。它依旧轻盈、幽默、真实而温暖。更重要的是,邵艺辉用一所“艺辉实验小学”,为观众展示了一个温柔却坚定的实验世界。在这里,没有苦大仇深的对抗,也没有非黑即白的偏激,有的只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无限畅想。
01
从笑声开始:幽默背后的深意
一部好的电影,不需要过于复杂的叙事技巧,也不一定要用恢弘的场景震撼观众。相反,有时候,仅仅通过几句台词、几个镜头,就能让人对它刮目相看。
《好东西》的开场,便是这样的例子。
邵艺辉依旧保留了她擅长的“接地气幽默”。
电影里,一个坐快车的直男抱怨:“这车味道也太大了。”他随即意识到司机是女性,怕冒犯,赶忙补了一句:“不过你是香的。”这句话不仅掩饰得生硬,更显得莫名尴尬。全场爆笑。
另一幕则是一个渣男误以为女生吃安眠药是在“为他自杀”,居然自信满满地说:“你爱我便是。”这段戏堪称蜜汁自信的教科书案例,让人笑得停不下来。
甚至还有一场戏是两个男人在餐桌上因为一个女人大吃蒜头,辣得面红耳赤。小女孩茉莉在一旁不解地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女人云淡风轻地回答:“比拼男子气概。”
这些场景不仅仅是为了制造笑点,而是通过荒诞的细节,揭示了生活中那些看似正常却滑稽无比的行为。而这种幽默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刻意去贬低谁,而是以一种柔和的方式引发观众思考:我们是不是也在生活中做过这些傻事?
更有趣的是,《好东西》的幽默不仅存在于台词中,还通过画面和情节的巧妙结合,创造出一种超越文字的喜感。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茉莉的一场“声音猜谜”游戏。
画面中,茉莉戴上耳机,认真地猜测每个声音的来源。她幻想中的声音充满浪漫与诗意:是大自然的奇妙音乐,是雷鸣、暴雨、大海……
但现实呢?
雷鸣,是妈妈晾衣服时水滴敲击地板的声音;暴雨,是煎蛋时油滋滋作响;至于大海?只是妈妈洗菜的水花声罢了。
这段蒙太奇不仅戳中了我作为观众的笑点,也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温柔。这是孩子的天真与母亲的辛劳交织而成的生活诗意,也是电影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它用幽默的方式,展现了生活的复杂与美好。
02
笑声背后,藏着生活的实验
如果说《好东西》的前半部分通过幽默吸引了观众,那么它的后半部分则以更深层次的主题打动了人心。
邵艺辉没有选择讲述一个关于对抗或撕裂的故事,而是以温柔的目光,重新审视了人们关于友谊、爱情、亲情和教育的种种认知。
在这个“实验世界”里,每一种关系都有了新的定义与可能性。
女性友谊:松弛而真实
电影的两位主角——王铁梅和小叶,是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女性。
王铁梅是个单亲妈妈,强大而独立,能修马桶、换灯泡,也能轻松hold住一群小孩。她是个典型的“铁娘子”,但同时,她内心深处也有柔软的一面。
小叶则是个讨好型人格的人,永远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哪怕自己吃亏也不在意。她善良、温暖,却又有点让人心疼。
当这两个女人走到一起,很多人可能会期待一场“戏剧化的冲突”。会不会上演“姐妹反目”或者“为了男人撕破脸”的戏码?
没有。
她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成年人特有的松弛和坦诚。
当小叶陷入恋爱脑时,铁梅不会对她指手画脚,也不会用“过来人”的口气教训她。她只是在一旁陪伴和观察,让小叶自己成长。
这种友谊,没有传统影视剧中的激烈对抗或无聊的日常,而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平等关系:她们尊重彼此的选择,也愿意接受对方的不同。
爱情观:自由与多元
电影中的爱情也非常特别。
王铁梅对爱情的态度可以用“自由”两个字概括。她并不依赖任何人,也没有对爱情抱有过高期待。前夫偶尔来找她,她会礼貌但坚定地表示:“我们之间只有育儿的合作关系,别想多了。”
而对于追求者,她则是享受当下,但不迷失自己。
相比之下,小叶的爱情观更“热烈”,但同样充满智慧。当她发现自己爱上的男人不值得时,她选择用一种带着幽默感的方式全身而退:“其实我早就结婚了,还有个9岁的孩子。”
这样的爱情故事,既没有狗血桥段,也没有浮夸煽情,而是呈现了爱情作为一种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教育观:反对成功焦虑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王铁梅对女儿王茉莉的教育方式。
在如今这个“鸡娃”盛行的时代,许多父母都将孩子视为实现自己未竟梦想的工具。而铁梅的做法却截然不同:她尊重茉莉的兴趣,也接受茉莉的放弃。
茉莉喜欢打鼓,于是她支持茉莉成为舞台上的女鼓手。后来,茉莉发现自己更喜欢当观众,而不是表演者。铁梅没有强迫她坚持,而是微笑着接受了她的选择。
在铁梅看来,孩子的人生不需要被“成功”定义。只要茉莉能够快乐、自由地生活,她就是一个成功的人。
03
为何如此好的电影,却不火?
尽管《好东西》质量上乘,但它的票房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在点映期间,这部电影的排片占比仅为4%,票房甚至不到1000万。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电影的主题“过于小众”,也有人觉得它的宣传方式没有抓住观众的痛点。
更有甚者,批评它是“物化男性”的女权主义电影。
但实际上,《好东西》并没有试图对立男性与女性。
相反,它通过温柔的方式,探讨了一种更为平衡的关系模式。
04
好东西,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好东西》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励志片”或“教育片”,但它却能在不经意间点燃观众内心的火花。
它让人看到:生活可以没有那么多撕裂、对抗和焦虑。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实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平衡。
走出影院,我对未来多了一点笃定,也多了一点温柔。
《好东西》,不愧其名。
05
好东西,最后的实验
电影的彩蛋,把这一切点题。
王茉莉写了一篇负能量满满的作文《我不再幻想》。铁梅问她:“怎么那么多负能量?”
茉莉回答:“正是因为我们乐观,才能直面悲剧。”
这话哪里学的?
原来,是铁梅年轻时写的报道。
正如铁梅不再是那个怀抱理想的调查记者,但她的文字却深深种在孩子心中。
电影说的不是一个幻想的未来,而是一个真实的当下。
总结
《好东西》的意义,不止于性别。
它更在于,提醒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更好的可能性——只要你愿意尝试。
愿这部电影,像它的名字一样,让更多人笑着走出影院,带着一点对未来的笃定和温柔。
来源:卫龙不是辣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