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片名Beyond the Clouds / She is Magnificent / The Magnificent She (2023),别名了不起的她。
失真改编——《我本是高山》
今天聊聊中国电影《我本是高山》。
片名Beyond the Clouds / She is Magnificent / The Magnificent She (2023),别名了不起的她。
影片《我本是高山》以张桂梅老师为原型,讲述她在云南的丽江市华坪县开创了全国首个免费女子高中,展现了张桂梅的奉献精神和女孩们的奋斗历程。
这不仅仅是教育的故事,更是关于如何用教育改变命运的感人篇章。
张校长用自己的坚持和付出,帮助了数以千计的女孩走出贫困,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张桂梅老师创办的这所学校不收学费,只收餐费,而且入学没有门槛,目的是让更多家庭的女孩接受教育。
在她的鼓励和支持下,学生们开始重视学习,改变了他们的态度。
一些本来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的学生,在张桂梅的帮助下重新踏上了求学之路。
影片的叙事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对应学生们的三个学年。
第一部分展现了学校创办初期的艰辛和挑战,以及张桂梅老师面对困难时的坚定和努力。
第二部分聚焦于学生们个人的成长与变化,呈现了她们在张桂梅的指导下逐渐克服缺点,变得更加自信与坚强。
第三部分则是高潮部分,学生们迎来了人生重要的高考,同时张桂梅因健康问题面临挑战,但最终在学生们的支持下战胜病魔,共同迎接高考的挑战。
影片尽管采用了分段式的叙事结构,但却未能带来足够的新意和惊喜。
每个时间段的故事显得独立且缺乏紧密联系和流畅过渡,导致整体节奏显得松散和拖沓。
此外,影片在视觉效果和配乐方面也缺乏创新,未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电影试映时就引发了不少争议,批评者认为它在描述张桂梅和学生生活时不准确,特别是对她个人信念和家庭背景的处理。一些评分网站甚至锁分,不展示用户们的评分情况。
这部电影不仅没有突显张桂梅的初衷,甚至扭曲了她伟大的本质。
影片在描绘张桂梅的内心世界时不够深刻,观众难以完全理解她创办学校的初衷和坚持的动力。实际上,张桂梅坚持不懈的动力源于她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但电影却刻意忽视了信仰的力量,有意淡化了这一核心,更多地强调了她对已故丈夫的怀念,偏离了她真正的精神支柱。
作为一部传记片,忠实还原原型人物的真实经历是基本要求。而《我本是高山》在改编过程中对张桂梅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存在着一些偏差。例如,将学生的酗酒父亲改为酗酒母亲,不仅削弱了真实性,还引发了观众对影片是否过于男性视角的质疑。
影片还在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上存在问题。尽管试图展现张桂梅老师的女性力量,但有时却无意中强化了一些刻板印象。比如,将她的丈夫描绘成她力量的源泉,过多地依赖“回忆已故丈夫”这一情节设置,这种设定既忽略了她自身的独立和坚强,忽略了她个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也削弱了女性自主的形象。
张桂梅荣获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最高荣誉“七一奖章”,并于2021年被评为“时代楷模”,以表彰她对女童教育的不懈奉献。
张桂梅的采访事例感人至深,直接拍出来就足以让人感动不已,比如下面几个例子。
在最艰难的时刻,她发现剩下的8名老师中有6名都是党员,于是她召集他们在一起说:“如果是在抗战年代,这个阵地上剩一个党员,这个阵地都不会丢掉。我们剩6个党员,我们能把这块扶贫的阵地给党丢掉?”会后,老师们在教学楼的墙上画了一面巨大的党旗,面向旗帜,共同宣誓。还没有宣誓完,所有党员都哭了。
每天上午的课间操,张桂梅带领全校学生唱《红梅赞》,鼓舞他们学习像江姐一样坚定的信念。“第一届毕业班全部上了本科线,全班同学都写了入党申请书。”张桂梅自豪地说道。
在华坪县女子高中,成为市内第一家允许党员佩戴党徽上班的单位。张桂梅鼓励党员在群众和师生面前展示自己的党员身份,张桂梅让党员在群众和师生面前“明身份”,促使党员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徽在闪烁。华坪女高每周有一堂全校的思政课,学生们坐在院子里,由张桂梅统一组织理论学习。
而这部电影却把张桂梅的故事加工得不伦不类,让人感到十分不适。
这些真实的例子直接拍出来,难道不比现在的效果更好吗?
总说要反对高级黑和低级红,但这种大张旗鼓的春秋笔法,怎么能轻松过审呢?
素材这么鲜活,却被拍成这样,到底是出于何种居心我不得而知,但肯定是没安好心。
《我本是高山》试图通过张桂梅老师的事迹展现教育的力量与希望,但在实际呈现上却存在诸多不足和缺陷。
作为传记电影,我们需要更加尊重原型人物的真实经历和精神风貌。角色塑造、情节构建、主题表达和艺术手法都需更用心打磨。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电影作品来向那些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失真改编忽视理想信念,
无视真实充满遗憾困惑。
来源:妙看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