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和舟山 被方励老师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选择性遗忘的历史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2-06 10:17 5

摘要:方励老师是一位极具情怀与执着精神的创作者。他本就有着多重身份和丰富经历,却因偶然得知 “里斯本丸” 号事件后,便决心将这段被遗忘的历史打捞出来. 他散尽家财,历时 5 年半,带领团队遍访中、英、美、日、加等国家和地区,运用专业仪器扫描海域、无人机磁探、尖端声呐

方励老师是一位极具情怀与执着精神的创作者。他本就有着多重身份和丰富经历,却因偶然得知 “里斯本丸” 号事件后,便决心将这段被遗忘的历史打捞出来. 他散尽家财,历时 5 年半,带领团队遍访中、英、美、日、加等国家和地区,运用专业仪器扫描海域、无人机磁探、尖端声呐技术等,为影片构建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又竭力抢救人证和物证,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 “四方对话”,这种对历史真相的追寻和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令人钦佩。

电影《里斯本丸沉没》以 1942 年 “里斯本丸” 号沉没事件为蓝本,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更凸显了中国渔民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中英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下的深厚情谊,主题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引发观众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是对历史的铭记与对人性光辉的赞美。采用多维度叙述视角,通过幸存者、战俘后人、舟山施救渔民的讲述以及特效和动画等手法,清晰流畅地还原了事件全过程,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历史时期。同时,对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呈现都非常用心,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历史事件。影片不仅获得了第 37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记录 / 科教片奖等多项荣誉,还在豆瓣和猫眼等平台获得了高分,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它让更多人了解到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也促进了中英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

据公开资料显示,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的拍摄成本约为 5000 万元,不过也有说法称其实际投入略低于此,约 4000 万元左右,而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则认为该片制作成本高达 8000 万,将其称为 “工业级的纪录电影。豆瓣评分达到9.3分,成为今年豆瓣评分最高的一部电影。

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将代表中国内地报名竞逐第97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

观看完电影我的第一反应是有些话不吐不快。于是在12月3日中国近代史上最大海难“江亚轮”罹难日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因为“江亚轮”事件也将消逝在记忆里。而且事故的原因至今是个谜。

接下来的想法只是我一个普通中国人,宁波人在看完影片后的观点,我以英军和舟山 被方励老师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选择性遗忘的历史为题,只是表达我个人的观点,没有对方励老师和他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有冒犯的意思。特此声明。

我们先来讲讲英军和舟山的过往。

第一次侵占:1840 年 7 月 3 日,英舰侵犯舟山、定海、宁波,7 月 4 日炮轰定海县城,因清政府防御工作不足,定海被占,随后镇海、宁波也相继失守 。但英军因舟山基础设施不佳、水土不服、疫病肆虐,且遭到舟山百姓顽强抵抗,于 7 月 28 日驶离舟山,转占香港岛。

第二次侵占:1841 年 9 月 29 日,英军舰队抵达定海附近海域,9 月 30 日深夜先头部队登陆并架设炮兵阵地 。10 月 1 日,经过激战,清军战败,定海再度沦陷,此后英军一直驻扎在舟山,直至 1846 年才撤出。英军在舟山殖民整整5年。

附:定海三总兵是指在鸦片战争定海保卫战中壮烈牺牲的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位总兵。

1841 年 9 月,英军再次进攻定海,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位总兵率部坚守。 战前,葛云飞积极筹备防务,王锡朋、郑国鸿也率军前来协助,他们共同整军备战,誓与定海共存亡.。战斗打响后,英军凭借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火力,对定海展开猛烈攻击,但三总兵毫不畏惧,沉着指挥作战。郑国鸿驻守竹山门,多次击退英军的进攻,即使弹药将尽,仍拒绝后撤,最终不幸中弹牺牲。 王锡朋坚守晓峰岭,面对英军的强攻,他率领士兵奋勇抵抗,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直至壮烈殉国,其英勇事迹令人动容.。葛云飞在土城指挥作战,亲自操炮轰击英军,给敌人以重创,在战斗的关键时刻,他虽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最后力战而死,展现了非凡的英雄气概。
定海三总兵率领清军将士与英军苦战六昼夜,在弹尽粮绝、援军未至的艰难处境下,始终坚守阵地,直至全部壮烈牺牲。

英军侵占时期的罪行

屠杀百姓:英军在进攻定海等地时,对当地百姓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大量无辜百姓丧生,例如在定海县城,许多手无寸铁的百姓惨遭杀害,使得当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抢劫财物:英军所到之处,大肆抢劫百姓的财物和官府的库银,无数家庭因此倾家荡产,如他们闯入居民家中,抢夺金银细软、粮食衣物等,还洗劫了当地的店铺和商行。

焚毁房屋:英军烧毁了大量的民房和公共建筑,致使许多百姓无家可归,像定海的一些村庄和城镇,被英军付之一炬,百姓流离失所,生活陷入绝境。

破坏生产:他们破坏了当地的农田、渔船等生产资料和设施,严重影响了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导致农业生产停滞,渔业资源受损,经济遭受重创,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里斯本丸沉没》的英军战俘人员组成部分的历史。《里斯本丸沉没》的英军战俘人员大部分是由米德尔赛克斯军团,英军皇家炮兵团 英国皇家海军 组成。

英军米德尔赛克斯军团的历史,米德尔赛克斯军团于 1881 年 7 月 1 日正式组建,由第 57 团(西米德尔赛克斯)和第 77 团(东米德尔赛克斯)等部队合并而成,是英军的一个线列步兵团。其前身可追溯到更早期,第 57 团最早于 1755 年组建,第 77 团则于 1787 年由东印度公司组建。(大家对这个东印度公司应该不陌生吧)1941 年 12 月,日军进攻香港,米德尔赛克斯军团的第 1 营作为英军驻港部队的一部分参与了香港保卫战。由于日军在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以及英军在战略和战术上的一些失误,香港最终在 18 天后沦陷,米德尔赛克斯营也随之被俘。(英军一个营的编制大概是600-800人 船上有400名米德尔赛克斯军团战俘。大家都知道英军在二战有个优良传统叫投降,被俘只是好听点的说法。)

这个是重点。1950 年,米德尔赛克斯军团被部署到朝鲜战场,参加了联合国军对朝鲜的作战。在战争中,该军团参与了一系列战斗,包括在大邱附近的作战等。

英国皇家海军 英军皇家炮兵团在对华入侵战争历史。

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外流,国民身体素质下降,清政府开始禁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皇家海军作为侵略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其中,凭借其先进的战舰和强大的火力,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封锁和攻击。英军舰队沿海北上,进攻定海、大沽口等地,给中国海防带来巨大压力,最终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军皇家炮兵团作为英军的重要火力支援力量参与其中,其火炮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定海之战、虎门之战等战役中,英军的火炮对清军的炮台等防御工事造成了严重破坏,帮助英军取得了战场优势。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皇家海军.英军皇家炮兵团再次与法国等国海军联合,对中国发动侵略。英法联军舰队进攻大沽口炮台,在 1858 年和 1860 年两次攻陷大沽口,进而进逼北京,火烧圆明园,给中国带来了更为沉重的灾难,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英国皇家海军和英军皇家炮兵团参与八国联军的军事行动,其舰队为联军的海上运输、兵力投送等提供了支持,并与其他国家的军队一起进攻天津、北京等地,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最后我们来讲讲英国政府在在中国抗战时期的行为。

以下是淞沪战争时期英租界为日军提供方便的一些具体历史资料:

提供军事基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将公共租界北区和东区作为进攻中国军队的重要基地。当时的公共租界是上海的核心区域之一,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日军利用此地部署兵力、储存武器弹药和其他作战物资等,使其能够更加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对中国军队的攻击。

默许日军行动:英租界当局对日军在租界周边的军事行动采取了默许和容忍的态度。例如,在日军进攻中国军队时,未对日军的军事调动、部队集结等行为进行有效的制止或干涉,使得日军能够在租界附近自由行动,为其作战提供了便利。

物资转运与储存:英租界的港口、码头和仓库等设施被日军利用来转运和储存战争物资。上海作为重要的通商口岸,英租界内的这些设施在战争期间依然发挥着重要的物流作用,日军通过各种手段,借助这些设施保障了其军事补给线的顺畅,使其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所需的物资供应。

商业支持:租界内的部分英国商人及企业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与日军存在一定的商业往来,为其提供了部分物资和资金支持。据一些历史记载,当时有英国企业向日军出售钢铁、煤炭等重要战略物资,间接帮助日军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

庇护日侨与伤兵:英租界为大量日本侨民提供了庇护场所,同时,租界内的一些医院等医疗机构还收治了日军的伤兵,为其提供医疗救治,帮助日军恢复和维持战斗力。

影响国际舆论:英国作为当时的强国,其在租界的态度和行动对国际舆论有一定的影响力。英国在淞沪战争期间对日本的一些妥协和绥靖态度,影响了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行为的认知和反应,为日军的侵略行径提供了一定的外交掩护,使其侵略行为未得到应有的国际谴责和有效制止。

《协防计划》:一・二八事变前夕,英国为维护上海公共租界的安全,与日本等国合作制定了上海租界《协防计划》。该计划对上海租界整体防区与责任驻军进行了划分,其中规定公共租界的 a 防区由日本海军陆战队负责驻防,且该防区超越了租界范围,拓展到虹口公园突出阵地沿淞沪铁路线的一片狭长中国领土。这一计划赋予了日军越出租界线的权力,为日军挑起事端、扩大侵略提供了可乘之机。

英军与日军握手祝贺:1937 年淞沪会战结束后,上海租界的英国士兵与日军握手表示祝贺,这一行为充分体现了英国在当时对日本侵略行为的纵容和支持态度,也反映出英国为了维护自身在华利益,不惜与侵略者妥协的本质。

以下是英军在滇缅战场数次让中国远征军陷入危局的历史:

同古保卫战 1942 年 3 月,中国远征军第 200 师在戴安澜师长的率领下坚守同古,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第 200 师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军事素养,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成功坚守同古达 12 天之久,重创了日军。然而,英军在侧翼的防守出现问题,没有按照协同作战的计划给予中国军队有效支援,甚至部分英军提前撤离战场,导致中国军队的侧翼暴露。中国军队不得不独自面对日军的强大压力,承受了巨大的伤亡和损失。戴安澜师长在指挥作战中也身负重伤,最终壮烈殉国,第 200 师也因孤立无援,不得不放弃同古,向后撤退。

彬文那作战 中国远征军第 5 军计划在彬文那地区与日军进行会战,第 96 师已经在彬文那地区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准备迎击日军。然而,右翼的英军却在未通知中国军队的情况下,擅自后撤,使得中国军队的阵地突出,侧翼完全暴露在日军的攻击之下。第 5 军不得不放弃已经准备好的会战计划,各部被迫向密铁拉、敏建方向转移,打乱了中国远征军的作战部署,使远征军失去了在彬文那地区与日军进行决战的有利时机。

仁安羌战役 1942 年 4 月 16 日,日军第 33 师团在突破英军阵地后,将英缅军第 1 师及战车营一部包围于仁安羌以北地区。英军被围后,无力突围,向中国远征军求救。中国远征军新编第 38 师孙立人部接到救援命令后,迅速出击,经过激烈战斗,成功解救了被围的英军七千余人。虽然仁安羌战役是中国远征军的一次重大胜利,但从侧面反映出英军在作战中的失利和困境,以及中国军队不得不为营救英军而承担的巨大风险和付出的巨大努力。

英军撤退导致远征军后路被断 在缅甸北部作战期间,英军在日军的攻击下快速撤退,没有考虑到中国远征军的侧翼和后方安全。英军的撤退使得中国军队的补给线被切断,侧翼和后方完全暴露在日军的攻击之下,中国远征军陷入了日军的包围之中。远征军在日军的追击下,遭受了重大损失,部队被打散,许多士兵在撤退过程中因饥饿、疾病和日军的攻击而伤亡惨重。最终,远征军不得不分成多路进行突围,其中一部分部队被迫进入野人山,经历了艰苦卓绝的行军,大量士兵因饥饿、疾病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而牺牲。

影片拍摄时 唯一在世的当年参与救援里斯本丸英军战俘的林阿根老人。

最后,我要问一句!在里斯本丸英军战俘后人祭奠时,方励老师您凭什么让这位93岁的老人站着!

来源:我是丁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