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报应》,何止爽片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2-05 08:33 4

摘要:虽是笑言,但网友一句神总结即可看到本片几大特质:(东)南亚、犯罪、悬疑、几度反转……集陈思诚翻拍必备标签于一体,不管你看没看过,大概率也猜到这部片的剧情氛围了。

《因果报应》,何止爽片

最近上映的院线片中,《因果报应》实属好看的一部。

早在今年8月,豆瓣一条高赞短评已引起大家强烈好奇:“别让陈思诚看到此片!”

虽是笑言,但网友一句神总结即可看到本片几大特质:(东)南亚、犯罪、悬疑、几度反转……集陈思诚翻拍必备标签于一体,不管你看没看过,大概率也猜到这部片的剧情氛围了。

不过,走进电影院看了本片之后,我却对内地翻拍这部片不抱太大希望。原因并非国内编剧无法照做一个充满诡计和反转的故事,而是这部片的现实背景只可能发生在印度——

正因在印度,而不是架空的某个东南亚国家,它所呈现的故事才有痛击人心的意义。如果离开了现实题材产生的土壤,《因果报应》的故事将会沦为一个二流爽片,也就失去了内核批判的力量。

复仇吧!爸爸

《因果报应》讲了一个父亲复仇的故事。

理发师玛哈拉贾某天下班回家,发现家中被洗劫一空。第二天他去警局报案,反复陈述他失去了心爱的垃圾桶,意欲找回。警察感到荒唐不予立案,但玛哈拉贾坚持不懈——只因这个垃圾桶曾救过女儿的性命,父女俩将它视若神明。

在与不同警察交代案情的过程中,玛哈拉贾把家中被洗劫、他要找垃圾桶的故事讲了N遍,以至于所有警察、旁观者(和我们观众)都确信,他真的是为了找回垃圾桶而执着。玛哈拉贾甚至提出了远远高于垃圾桶价值的现金悬赏,在此激励之下,警察终于行动起来,寻找那神祗一般失踪的垃圾桶。

《因果报应》有复杂的叙事结构。每当玛哈拉贾反复讲述同一个故事时,不断有新的故事碎片衔接上“源故事”,看似从头开始,但又产生新的要素。

微妙的是,起初这个故事并没有展现复仇意图,而印度电影独具的歌舞乐背景,始终使人沉浸在诙谐轻松的氛围中,让人相信平民玛哈拉贾不过是个笨拙执拗的莽汉。电影也几次铺垫他的个性——当他确定某件事为目标,他会抱住柱子牢牢不松手。这既是身体的对抗,也是意志的体现。但一开始我们都没有想到这好笑的画面正为了强调他对复仇的强硬。

随着案情一点点拼凑出时间线,欢腾的音乐渐渐褪去,我们猝不及防地迎来故事反转——当观众已习惯警察贪腐、习惯玛哈拉贾笨拙、习惯升斗小民偷鸡摸狗,真凶却忽然出现。他为配合警察拿到悬赏扮演入室小偷,但讲述案情的过程真实到他已似凶手本人……玛哈拉贾真正的意图终于在此与目标汇合:

他要找的不是垃圾桶,而是入室抢劫并强奸他女儿的凶手。

印度的女儿

《因果报应》后半程沉痛而黑暗。但令人欣慰的是,画面始终没有呈现女孩被强奸的惨烈过程——正如玛哈拉贾始终以垃圾桶为遮掩,保护他的女儿不被更多恶意侵害。

电影中玛哈拉贾的女儿名叫乔蒂。2012年,印度曾发生一起震惊世界的“黑公交事件”:一名23岁的医学院女学生,晚上和朋友看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乘坐大巴回家。在大巴上他们遭几个男性殴打,女孩后被轮奸致死。死者的名字,就叫乔蒂。

乔蒂遇害第二天,印度全国发起了大规模游行。人们走上街头,为乔蒂的死鸣不平,更为印度由来已久女性所遭遇的暴行发出最强的控诉。BBC为此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印度的女儿》,记录案件并采访受害者父母、凶手、辩护律师一众人等。此片在印度遭到禁播。

《因果报应》故事所产生的土壤只可能在印度,因为这是一个全世界都知道强奸案频发的国度。在《印度的女儿》一片中,数据显示,印度每20分钟就有一个女性被强奸。这骇人的事实至今也没有改变:2024年8月,一名印度女医生过劳工作后被轮奸致死,再次令世界震惊。

然而追溯印度由来已久的“强奸文化”,你在纪录片中看到的真实凶手,和《因果报应》中对强奸并无羞愧甚至依然理直气壮的恶人并无二致。他们即使犯下暴戾罪行,也始终将罪责归于受害者——因为女性在晚上出门,违背了印度的传统;而女人遭受强奸,是应有的惩罚。

没有接受太多教育的凶手说出如此言论,代表了印度平民男性习以为常的态度。而当纪录片采访辩护律师时,更惊悚的论点揭示了这个国家深层的权力结构——即哪怕接受最好教育的男性也认同,女人就是低人一等,遇到强奸是她没有接受规训、咎由自取的结果。

当乔蒂的父母为女儿所遭受的痛苦流泪时,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个国家那么多男性根本无动于衷,无论死者遭遇了多大的不公,男人们都会将女孩的死归因于她本人——要改变这深深扎根在人心中的观念何其困难!几部纪录片、电影乃至正常的司法程序,也远远不够。

因此,《因果报应》中的父亲,一个在种姓制度中属于低下层级的平民,要为自己饱受凌辱的女儿伸冤,可想而知几无可能。如果他按照常规法律流程,将女儿遭受的罪行上报警局立案,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也不会有真实乔蒂以死得到的更多……更何况,即使在世界如此强烈谴责的舆论环境下,伤害真乔蒂的人从头到尾也没有承认自己的罪过。

于是电影有了向另一个极端发展的方向:当现实不再给人希望,受害者也不能通过合法途径惩罚凶手,那还有什么途径呢?

玛哈拉贾的复仇,就是私刑。

腐败的当局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当强奸犯露出真面目时,警察向玛哈拉贾示意,你可以动手了。他们走出门外,把门关上。玛哈拉贾手刃罪人,哪怕他自己也犯下了杀人罪,对警察来说也没有问题。

这场复仇戏码,只有在种姓制度层级严格、贪腐盛行的印度,才具有意义。我们无法想象同样一件事情发生在自己国度,警察如此明目张胆怂恿报案者以暴制暴,更无法想象在平时的执法过程中,警察就可以明目张胆为了悬赏作假——哪怕他们也在“认真”办案,但他们所执行的正义始终是暧昧不清的,一边中饱私囊,一边劫富济贫,没有纯然为公平正义的一面。

印度当局的腐败,几乎和强奸一样臭名昭著。该国政府雇员约为人口的1.4%,远低于3%的世界水平,但公务员的工资收入是人均GDP的7.2倍,为世界之最。在印度,每年有100多万考生争夺700-900个公务员正式岗位,录取比低至0.07%。为什么印度青年争相去考公?因为腐败盛行,收入不菲。

《因果报应》中玛哈拉贾选择以远高于垃圾桶价值的悬赏报案,而非正常报案,因为常规途径根本无效。只有在这种高额悬赏下,警员才有动力执法,看似拿钱办事,但反推就是:不拿钱就等于根本不办事。

玛哈拉贾初次报案时死死抱住警局的顶梁柱不放,最后撼动了天花板,从上面抖落一堆腐朽的垃圾。灰尘、瓦罐、蛇鼠一窝,这肮脏的画面,正是创作者对印度当局腐败不堪的控诉。

两种现实背景交织下——强奸盛行+当局腐败,女孩乔蒂所遭遇的苦难,只有通过一个执着的硬汉父亲才能实现对凶手的惩罚。也只有在这样令人绝望的现实里,观众才能原谅玛哈拉贾的以暴制暴——他无路可走,他唯有如此,才能获得心中的一点公平。

不过,真正令《因果报应》反转升华的,不是父亲的复仇,而是女儿的宽恕。

当受伤的孩子来到凶手面前,她依然保持生的希望,也能义正言辞地对凶手说:

“记住,不是你放了我一马,而是我可怜你,饶了你一命,我允许你活下去。”

这句话的力量,远远大过几度反转的以暴制暴。真正意义上的复仇,唯有通过受害者本人完成,我们才为她所受过的伤痛不留遗憾。

《印度的女儿》一片中,乔蒂父母说,乔蒂在印度语中意为“光”。他们不避讳自己女儿暴露真实的名字,因为他们为自己的孩子骄傲。这位本应在医院救死扶伤的女性,得到了父母倾尽全力的培育。她惨遭强奸杀害,但她至死抵抗;她的死,为印度女性的集体反击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力量。

如果以一部爽片来看《因果报应》的话,翻拍不过是照葫芦画瓢的简单复述。但更深层的翻拍,需要了解这个故事产生的土壤——人物的动机、行事逻辑之所以如此,因为他们不得不如此。

电影完成了真乔蒂无法完成的事:直面凶手,看着他们的眼睛对峙。这是印度电影真正的光。千千万万感到不安、无法被保护、也始终被蔑视的女孩,有了勇敢的榜样。即使有一天她们受到伤害,她们也可以选择坦然做一名真正的强者。

活下去,就是最好的复仇。

来源:汤圆的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