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月1日,西安市横山商会观看电影《刮大风》专场在博纳国际影城曲江店盛大举行。这部深植于横山本土的电影,从创意构思到实景拍摄皆扎根于此,演员阵容更是由横山农民本色出演,在西安市横山商会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在大银幕上展现独特风姿。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毛浓曦 祝盼
12月1日,西安市横山商会观看电影《刮大风》专场在博纳国际影城曲江店盛大举行。这部深植于横山本土的电影,从创意构思到实景拍摄皆扎根于此,演员阵容更是由横山农民本色出演,在西安市横山商会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在大银幕上展现独特风姿。
放映前,横山老腰鼓队以激昂的鼓点、豪迈的舞姿点燃现场氛围,著名歌手冯一航深情演唱电影同名主题曲《刮大风》,为即将展开的电影画卷铺垫了浓郁的情感基调与独特韵味,将观众提前带入了陕北那片广袤而神秘的黄土地。
西安市横山商会会长张帆在映前讲话中提到,横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电影提供丰富素材,影片通过对横山老腰鼓、横山说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人文资源的呈现,可以让更多观众领略陕北文化魅力。“电影《刮大风》主创团队选择在横山取景拍摄、让横山农民走向荧屏,是对横山风土人情和山水景致最好的肯定和赞美。该影片的每一幕镜头都是对厚重的陕北文化朴素而精彩的呈现,必然会让更多的观众朋友领略到陕北文化的独特魅力。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挖掘陕北文化内核,赋予传统文化全新创造力,共同努力推动陕北文化迎来新的更大发展。”
电影《刮大风》将时光回溯至上世纪20年代的陕北大地,全片精心分为《天与地》《生与死》《神与人》三大篇章,以对陕北这片神奇黄土地的深度探寻为贯穿始终的主线脉络。历经长达十年的精雕细琢,运用大气磅礴且美轮美奂的镜头语言,生动地留存了陕北的珍贵记忆,巧妙地传承了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意象的构建与解读中深入剖析陕北人的精神密码,蕴含着深邃的哲思韵味。
影片聚焦三代陕北人的春耕、夏锄、秋收、冬歇等平凡质朴的日常生活,以此折射出人与天、人与地、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且饱含深情的故事篇章,是对人间烟火、爱恨情仇、生死轮回等哲学命题的深刻记载与深度探讨,彰显出极高的创新价值与艺术追求。
陕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地处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交融过渡地带,儒家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彼此交融。正是源于这种独特的区域文化特性,赋予了陕北文化鲜明而独特的魅力标识,吸引着全球目光的广泛关注与深情聚焦。
电影以陕北说书经典曲目《刮大风》为名,寓意着陕北文化之风如劲旅狂飙,吹遍大江南北。整部影片宛如一部流动的诗画长卷,向世人徐徐展现出黄土地上一幕幕至真至善至美的生活图景,堪称继《人生》《黄土地》等经典荧屏佳作之后,又一部深情讲述原汁原味陕北故事的扛鼎之作。此前,影片已成功入围第十届俄罗斯后贝加尔湖国际电影节、威尔士国际电影节等国际知名影展,并荣获第三届北欧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第十二届温哥华华语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等殊荣,于11月28日正式开启全国公映之旅。11月25日,电影《刮大风》主创团队见面会在横山区文广剧院隆重举行,引发各界强烈关注。
映后主创见面环节,制片主任马随满怀感激之情向现场观众致以诚挚谢意,热切期盼《刮大风》刮得越远越好、票房大卖。
导演秦小鹏感慨万千地说,最近《刮大风》的系列活动可谓一浪接着一浪,风是一股接着一股。他表示这部影片虽看似聚焦祖辈们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波澜不惊,却于细微处尽显亲切温暖。他由衷期望观众在观影之后的闲暇时光里,能够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祖辈们在那片贫瘠土地上砥砺前行的艰辛历程与坚韧足迹。同时,他还特别指出,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那棵树以及最后奔跑的牛,均承载着深刻的象征寓意。
该片民俗顾问王建领形象地将十年创作历程比喻为“精心酿制一坛醇厚浓郁的横山非物质文化大酒”,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创作过程的艰辛与收获成果的珍贵。形象地将十年创作历程比喻为“精心酿制一坛醇厚浓郁的横山非物质文化大酒”,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创作过程的艰辛与收获成果的珍贵。
摄影指导尹生刚兴奋地透露,网络上《刮大风》话题热度持续攀升,浏览量已突破70亿大关。他表示,影片通过饱含情感与安静的镜头语言,让大家感受到陕北人的真诚及陕北大地上人们的生活状态,也期待观众在观影后,能够将影片中那份真挚的情感珍藏于心底。
总制片人王延生在答谢词中表示:“在西安市横山商会的鼎力支持下,电影《刮大风》从11月10日举行‘看电影《刮大风》,陕北非遗我传承’研讨会以来,电影宣传活动不断推进,今天600多人参加专场观影,盛况空前,期待电影全国热映,能刷新大众对陕北传统文化的全新认知。”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