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西电影《我仍在此》(Ainda Estou Aqui),改编自巴西作家马塞洛 · 鲁本斯 · 帕瓦(Marcelo Rubens Paiva)于2015年出版的同名回忆录的影片。讲述异议分子鲁本斯 · 帕瓦(Rubens Paiva)在巴西军事独裁统治时期(
巴西电影《我仍在此》(Ainda Estou Aqui),改编自巴西作家马塞洛 · 鲁本斯 · 帕瓦(Marcelo Rubens Paiva)于2015年出版的同名回忆录的影片。讲述异议分子鲁本斯 · 帕瓦(Rubens Paiva)在巴西军事独裁统治时期(1964-1985)失踪,他的妻子尤尼斯 · 帕瓦(Eunice Paiva)用40年时间寻找丈夫的故事。
军政府闯入他们位于里约热内卢的家,在尤尼斯和五个年幼的孩子面前,强行带走了鲁本斯。从此,他如人间蒸发,成为独裁阴影下无数“被消失者”名单上的一个名字。电影以极大的篇幅,描绘了尤尼斯从一位原本生活安逸、相夫教子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如何在丈夫杳无音讯后,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漫长、艰辛且充满未知的寻夫之路。她的后半生,几乎完全奉献给了揭露独裁政权的残暴罪行、追讨“被消失者”的下落、为受难者及其家属争取公道与赔偿的斗争之中,从一位彷徨无助的妻子,蜕变为一位无所畏惧的人权斗士。
“我仍在此”,是一句有多重意涵的语句。它是尤尼斯对失踪丈夫跨越生死的无声呼唤——纵使你已不在人世,我的爱恋与思念依然在此,未曾磨灭;它是尤尼斯面对强权压迫与威胁恫吓时,所展现出的不屈风骨与抗争意志的宣告——纵使你们试图抹去一切,我的抗争精神依然在此,永不屈服;它更是记忆对抗遗忘、真相对抗谎言的铿锵誓言——纵使岁月无情流逝,疾病无情侵蚀,那段不容篡改的历史,那些无法磨灭的伤痛,那些不应被遗忘的牺牲者与抗争者,依然在此。
独裁政权惯于运用权力,企图全部抹除历史记忆,用沉默、谎言和扭曲的叙事来掩盖其犯下的滔天罪行,企图塑造一个“洁净”的、符合其统治利益的历史版本。然而,尤尼斯和她的家人,以及千千万万个与他们有着相似遭遇的受难者家庭,则用个体的执着、血泪的书写、以及永不放弃的追寻,顽强地守护着历史的真相与碎片的完整性。
独裁常常善于用“消失”来作为政治迫害手段,对个体生命尊严的彻底剥夺,以及对家庭伦理与情感纽带所造成的毁灭性打击。“消失”不仅仅意味着肉体的消亡,更是一种对存在本身的否定与抹煞。它让生者永远被囚禁在不确定性的炼狱之中,没有确切的死亡消息,没有正式的告别仪式,没有可以寄托哀思的坟茔,只有无边无际的等待、无休无止的追问、以及日夜啃噬内心的煎熬与希冀。
影片通过尤尼斯的儿子,也就是原著作者马塞洛的视角(尽管电影并非完全以其为主观视角,但其回忆录是创作的基石),含蓄而有力地展现了这种童年创伤如何如影随形地伴随他成长,并影响着整个家庭的命运轨迹。父亲的突然缺席,在家庭中留下了一个无法弥补的巨大黑洞,它吞噬了昔日的欢声笑语,也迫使孩子们在懵懂的年纪便过早地品尝了世间的残酷,与母亲一同肩负起这份沉重得令人窒息的历史遗产。
电影没有选择过度煽情,也没有刻意放大暴力或血腥的场面来刺激观众的感官,而是将更多的镜头语言聚焦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情感状态的细微转变以及人与人之间微妙的互动之上。时而以温润柔和的光影捕捉家庭生活中的温馨点滴,那些在灾难降临前短暂的幸福时光,如同泛黄的老照片般珍贵;时而又以冷峻压抑的色调与构图,暗示着外部政治环境的肃杀与危险,以及人物内心的焦灼与不安。电影在色彩的运用(从早期的温暖色调到后期的冷冽与灰暗)、场景的调度(家庭空间的变迁象征着心境的转变)、以及剪辑的节奏(时而舒缓深沉,时而又在记忆的闪回中变得急促)上,都精准地服务于主题的表达与氛围的营造,成功地创造出一种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与沧桑感,又不失人文关怀与诗性美感的独特影音气质。
某些场景的处理尤为动人,例如尤尼斯独自一人在深夜抚摸丈夫的遗物、翻阅褪色的旧照片,或是在空旷寂寥的房间中凝望窗外,那些无声的时刻,却胜过千言万语,将那份失去挚爱的痛楚、对公义无望的悲愤、以及对记忆流逝的恐惧,传递得细腻入微,直抵人心。
电影并非仅仅是一部对特定历史时期的回望与凭吊之作,它对当下及未来的巴西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现实警示意义。在民粹主义思潮暗流涌动、威权政治阴影在全球范围内若隐若现的今天,重新审视和反思独裁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警示人们历史的悲剧并非不可能重演,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尤尼斯的故事,以其个体的遭遇,映照出一个时代的普遍苦难,她的勇气、坚韧与永不放弃的抗争精神,跨越了时间的阻隔与地域的界限,给予了所有在黑暗中艰难跋涉、寻求光明与正义的人们以无尽的力量和深刻的启示。
尤尼斯的抗争,并非总是那种振臂高呼、慷慨激昂的公开对抗。更多的时候,她的抵抗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坚持与永不妥协之中。她仔细地收集每一份可能证明丈夫遭遇的蛛丝马迹,耐心地寻访每一位可能知晓真相的相关人士,她向当局一次次地递交申诉,参与受难者家属的互助组织。她的抗争,如同水滴石穿般,融入了她生活的肌理,成为一种生命的本能与存在的姿态。这种"日常的抵抗",或许不如英雄史诗般波澜壮阔、荡气回肠,却蕴含着更为坚韧、持久且难以摧毁的力量。它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个体的微小行动,看似微不足道,但当它们汇聚成洪流之时,便足以对看似坚不可摧的强权体系构成挑战,甚至最终撼动其根基。
在丈夫“被消失”后,尤尼斯不仅要独自承受失去挚爱的巨大悲痛与对未知的恐惧,更要为五个年幼的孩子撑起一片天空,保护他们免受外界风雨的侵袭。她在绝望的深渊中努力寻找希望的微光,为孩子们构筑起一个尽管已经残破不堪、充满伤痕,但依然保有温暖与爱的家。在残酷冷血的政治高压环境的映衬下,显得尤为动人心魄。演员托雷斯和蒙特内格罗分别在诠释青年和老年尤尼斯时,都赋予了角色丰富而真挚的情感层次,使得尤尼斯的母亲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和可信。
爱,是支撑尤尼斯走过数十年漫长而孤寂岁月的核心动力——对丈夫的爱,对孩子们的爱,以及对公平正义的执着信念之爱。记忆,是她赖以对抗官方叙事的篡改与集体遗忘的有力武器——即使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模糊,甚至会因为疾病的侵袭而遭受背叛,但那些核心的、重要的、关乎身份认同与生命意义的记忆,始终在她的内心深处指引着她前行的方向。而对人之为人的基本尊严的捍卫,则是她所有行动的最终旨归与最高追求。
巴西电影人将这段极度沉重且敏感的历史公之于众,搬上银幕。没有刻意回避历史叙事中所固有的残酷性与悲剧性,但也并未让影片完全沉溺于绝望的泥沼之中,而是在适当的时刻,透过人物之间的情感互动、对美好往昔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些许期盼,给予了观众一丝温情与一线希望。他让我们相信,即使个体的力量在强大无匹的国家机器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脆弱,但只要坚持不懈地发声,永不放弃地追寻真相,记忆就能够在与遗忘的漫长搏斗中最终胜出,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终将以某种方式得到伸张或铭记。
永远不要忘记那些曾经为了自由、民主和人类尊严而勇敢斗争、乃至付出惨重代价的人们,他们的声音,他们的精神,“依然在此”,回荡在历史的长廊之中,也应当如同警钟一般,时刻警醒着活在当下的每一个人。
来源:晟锐碎碎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