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 年,《路边野餐》横空出世,这部成本仅十几万、演员多为亲戚朋友的小成本电影,让毕赣拿下洛迦诺电影节最佳新导演奖。
哈喽,大家好,小玖今天要跟大家聊聊一位把家乡变成电影宇宙。
用十年时间完成从独立影人到国际导演蜕变的创作者毕赣和他的新作《狂野时代》。
从十几万成本的《路边野餐》到票房破亿的戛纳获奖作品。
这位 36 岁的导演用三部电影,书写了一段关于坚持与突破的创作史诗。
毕赣电影的核心母题
2015 年,《路边野餐》横空出世,这部成本仅十几万、演员多为亲戚朋友的小成本电影,让毕赣拿下洛迦诺电影节最佳新导演奖。
影迷们记住了湿漉漉的贵州凯里,记住了主演陈永忠毕赣口中的 “小姑爹”,更记住了那个 42 分钟的长镜头里,时间与空间交织的奇幻感。
那时的毕赣,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家乡记忆一股脑塞进电影,带着浑然天成的粗糙感,却有着最纯粹的创作热情。
谁也没想到,这个拍过婚庆、考爆破员证的年轻人,会在十年后成为华语艺术电影的中坚力量。
十年后的《狂野时代》,早已不是当年的 “小作坊” 制作。
易烊千玺、舒淇、赵又廷等明星加盟,预售票房破亿,让这部近三小时的艺术片走进了更多观众的视野。
但不变的是毕赣的创作内核,他依然构建着自己的电影宇宙,“荡麦” 这个既真实又虚构的地方。
从《路边野餐》延续到《地球最后的夜晚》,再到《狂野时代》,成为承载时间与梦境的精神地标。
小玖觉得,这种对核心意象的坚持,正是 “作者导演” 最动人的特质,就像一位作家始终在书写自己的精神原乡。
这部让戛纳评委会主席比诺什盛赞为 “不明外来电影” 的作品,以 “视、听、味、嗅、触” 五感为结构,串联起 20 世纪的百年故事。
默片风格的开篇、间谍片质感的乱世抉择、禅意十足的雪中问答、充满时代印记的市井骗局。
再到世纪末的浪漫邂逅,每个篇章都搭建了独立的美学体系。
毕赣说自己 “完全忘记掉,把电影交出来”,这种告别自我的创作,让影片跳出了个体经验,转向了更宏大的时间命题。
而英文片名 “Resurrection”(复活),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迷魂者跨越世纪的轮回与游荡,也隐喻着电影艺术在不同时代的重生。
创作过程中的 “笨功夫”,藏着这部电影的温度。
为了贴合角色,“小姑爹” 陈永忠刻意减重,哪怕偷偷吃泡面也坚持控制体脂。
易烊千玺与毕赣像 “X 轴与 Y 轴” 紧密配合,一起翻阅浩瀚资料,模仿特异功能的姿态,用时间打磨不同时期的角色状态。
舒淇则参考默片演员的表演方式,赋予 “大她者” 理性又温柔的气质。
当然,这部艺术片进入商业院线后,争议也随之而来。
创作困境,私人语法与公共情感的张力
有人觉得晦涩难懂,有人怀念《路边野餐》的惊喜,但也有影迷从中看到了对电影史的致敬,将其列入 “2025 华语电影佳作”。
小玖觉得,艺术创作本就不是单向的输出,毕赣用 “破坏与重构” 的视听语言。
让观众在五感的沉浸中感受时间的重量,这种尝试本身就值得尊重。
从个体记忆到世纪叙事,从亲戚客串到明星主演,毕赣的成长不仅是资源的提升,更是创作视野的拓宽。
如今的毕赣,形容自己的电影语言系统 “加载到 30%”。
这位把人生贡献给电影的导演,在经历了无数次绝望与坚持后,依然保持着对创作的敬畏。
他说主创们都被电影判了 “无期徒刑”,这种全身心的投入,让《狂野时代》既有宏大的架构,又不失细腻的情感。
就像影片中跨越世纪的迷魂者,毕赣也在电影的世界里不断复活、成长,用最笨的功夫,做最纯粹的艺术。
小玖相信,无论争议如何,毕赣的十年三部片,早已证明了坚持自我的力量。
从凯里的小巷到戛纳的红毯,从十几万的成本到破亿的票房。
他用作品告诉我们,真正的创作者,永远在突破的路上,永远在寻找与观众心灵相通的那一瞬间。
而这,或许就是电影最迷人的地方。
信源来源:2025.11.21 澎湃新闻 易烊千玺主演《狂野时代》预售破亿,增速远超同类文艺片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25《狂野时代》3天1.24亿,不止因易烊千玺
来源:米奇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