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分钟看完电影史?毕赣这部新作,一半人封神一半人喊退钱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8 16:41 1

摘要:毕赣新片《狂野时代》在戛纳首映那天,朋友圈一半人在发红毯照片,一半人在吵“这电影到底能不能看懂”。

文/世界钱景说

编辑/世界钱景说

毕赣新片《狂野时代》在戛纳首映那天,朋友圈一半人在发红毯照片,一半人在吵“这电影到底能不能看懂”。

有人出来就发朋友圈:“每一帧都是考点,毕赣把电影史嚼碎了喂观众。”也有人骂骂咧咧:“160分钟坐得我屁股疼,全程猜他下一个要致敬哪部老电影。”

我看完走出影院时,后排两个观众正吵得面红耳赤,一个说“这是给电影的情书”,一个怼“明明是导演的自嗨”。

我旁边坐了个戴眼镜的大哥,从开场十分钟就开始掏手机记笔记。

后来散场聊了两句,他说自己数出了至少37个影史致敬镜头。

最明显的是开头那个戏院场景,观众突然集体转头盯着摄影机,我旁边的老影迷“啧”了一声:“这不是《神圣车行》里的名场面吗?毕赣把观众拉进电影里了。”

易烊千玺演的“迷魂者”出场时更绝。

那造型,黑眼圈像被烟熏过三天三夜,手里攥着朵蔫了吧唧的白玫瑰,活脱脱1931年《科学怪人》里那个怪物的翻版,就是多了点少年人的委屈。

后来查资料才发现,连走路姿势都学了《夜半歌声》里的宋丹萍,弓着背,手不敢自然摆动,生怕碰坏什么似的。

视觉上的致敬不止这些。

有个破庙场景,墙壁歪歪扭扭像要塌下来,地上的影子被拉得老长,扭曲成妖怪的形状。

我突然想起《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那部百年前的德国表现主义老片,整个世界都是歪的。

毕赣把这种“不真实”搬过来,倒挺符合电影里“迷魂”的调调。

听觉上的小心思更绝。

民国谍战那段,枪声闷闷的,像隔着棉花打出来,背景里还有老式留声机的杂音。

我旁边学电影的小姑娘嘀咕:“这是奥森·威尔斯《上海小姐》里的镜廊枪战啊!声音都是糊的,故意让你分不清方向。

后来才发现,连手提箱的特写都在学《死吻》,只不过里面装的不是炸弹,是一沓老电影票根。

最妙的是吸血鬼那段。

暮光之城式的青春感,男主白衬衫透阳光,女主笑起来有虎牙,但镜头一转,又变成《唯爱永生》里的颓废,两人窝在旧沙发里喝红酒,聊的却是“电影会死吗”这种哲学问题。

我当时就想,毕赣这是把吸血鬼拍成电影史的隐喻啊不老不死,却总在怀念过去。

但影院灯一亮,问题就来了。

后排那个吵架的男生嗓门特大:“我没看过那些老电影,全程像在看密码本!”旁边女生怼回去:“这是导演的诚意,你看不懂是自己没文化!”这两种感受我都懂。

有些致敬确实戳人,比如破庙那段学《罗生门》,僧人说“真相像庙顶的瓦,碎了就拼不回来了”,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但有些地方,比如突然冒出《犯罪元素》的红色滤镜,我旁边的大叔直接问:“这灯坏了?”

后来翻豆瓣短评,点赞最高的那条写着:“每个镜头都在喊‘快看我看过多少老电影’,但故事呢?人物呢?”我觉得这话有点道理。

毕赣这次太想把家底都亮出来了,就像请客吃饭,把冰箱里所有菜都炒了一盘,反而忘了客人想吃啥。

剧情里那个“迷魂者”找记忆的主线,被一堆影史梗冲得稀碎,看到最后我都忘了他为啥要找记忆。

前几天看到《中国电影报》发的青年导演报告,说现在不少新导演都这样,拍电影先想“我要致敬谁”,再想“我要讲什么故事”。

68%的导演处女作里都有明显的影史致敬镜头,有些甚至直接把老电影的片段剪进去。

我想起毕赣上一部《地球最后的夜晚》,那个60分钟长镜头惊艳全网,但这次又来个类似的荡麦场景,连末日之吻的姿势都差不多,就有点审美疲劳了这到底是致敬自己,还是江郎才尽?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能全怪毕赣。

电影这东西,发展了130年,该拍的题材好像都拍过了。

法国哲学家福柯不是说过嘛,历史不是一条线,是一堆碎玻璃,你得自己挑着拼。

毕赣想把这些碎玻璃拼成自己的镜子,这野心挺酷的。

就像他在电影里让吸血鬼说:“我们不是活在过去,是过去活在我们身上。”

但问题是,观众凭啥要陪你拼玻璃?我想起塔可夫斯基说的“电影终点不应是电影”,意思是拍电影不能光盯着电影本身,得看看外面的世界。

去年阿彼察邦那部《记忆》就挺好,人家也致敬,但把南美民间传说融进去了,没看过老电影的人也能get到那种神秘的感觉。

毕赣要是能把咱们自己的东西加进去,比如苗族的巫蛊、侗族的大歌,说不定争议就没这么大了。

前几天刷到北京电影节的论坛,有学者说“现在的迷影是温室里的花,离了影史就活不了”。

我觉得有点极端,但道理没错。

致敬不是把老电影当积木搭,得让没看过那些老片的人也能感受到点什么是孤独?是怀念?还是对电影本身的爱?就像是枝裕和拍《怪物》,明明用了悬疑片的套路,内核却是校园霸凌和家庭关系,不管你懂不懂类型片,都能看哭。

毕赣这部《狂野时代》,说到底就是场大胆的实验。

他用160分钟告诉我们:电影可以这样玩,可以把130年的历史揉成一团,再吹成个泡泡。

这个泡泡很漂亮,阳光下能看到各种老电影的影子,但泡泡也很脆,稍微碰一下,就只剩下“看不懂”的抱怨。

走出影院时,我想起电影里那个老放映员说的:“电影死不了,死的是只看电影的人。”或许毕赣真正想说的是这个?别光顾着怀念过去,也看看现在的观众想看什么。

毕竟,情书再动人,也得对方能读懂才算数啊。

来源:木鱼脑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