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新上映的故事片正迅速席卷英国——资深导演安妮玛丽·贾西尔的最新作品《巴勒斯坦36》。许多人将其视作对1960年经典电影《出埃及记》的有力回应。后者由保罗·纽曼主演,被视为好莱坞锡安主义叙事的代表之作,通过极度单一的视角描绘以色列建国,将阿拉伯人塑造成残忍、
一部新上映的故事片正迅速席卷英国——资深导演安妮玛丽·贾西尔的最新作品《巴勒斯坦36》。许多人将其视作对1960年经典电影《出埃及记》的有力回应。后者由保罗·纽曼主演,被视为好莱坞锡安主义叙事的代表之作,通过极度单一的视角描绘以色列建国,将阿拉伯人塑造成残忍、怯懦和背叛者,而把犹太人塑造成勇敢、高尚、追寻锡安主义的人。
事实上,好莱坞长期以来都带有明确的亲锡安主义倾向,并持续贬损阿拉伯人和穆斯林。媒体的扩散效应更让这种偏向性叙事深入人心:以色列人被塑造成文明与希望的象征,而周边阿拉伯世界则被呈现为充满野蛮和混乱。
这种负面描绘并非从《出埃及记》才开始。更早的作品便奠定了“阿拉伯人=暴徒”的刻板印象。例如,鲁道夫·瓦伦蒂诺的多部电影都围绕他从“凶恶阿拉伯人”手中救出恋人的情节展开;《阿拉伯的劳伦斯》则把阿拉伯世界刻画成不守伦理、四分五裂、贪婪残酷的部落社会。这些影像共同构成了美国乃至全球观众对阿拉伯世界的早期集体认知。
与此同时,许多主导好莱坞的导演和制片人本身公开表达强烈的亲以立场。好莱坞大亨哈维·韦恩斯坦就在宣传一部讲述华沙犹太区起义的电影时声称,“在我的内心和思想里,我是以色列人。”在这样的体系中,叙事只呈现“故事的一半”。
长期以来,好莱坞反复展示犹太人在二战中所遭受的苦难,却极少触及锡安主义组织在巴勒斯坦采取的暴力行动——如代尔亚辛屠杀、伊尔贡和哈加纳的袭击行动、对外交官的暗杀等。荧幕上充斥着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或在华沙犹太区英勇抵抗的画面,但从未呈现那些携武器登陆巴勒斯坦、强占土地、伤害平民、驱逐当地家庭的武装团体。巴勒斯坦人的命运在好莱坞几乎不存在。
然而,这种单向度叙事正开始松动。随着全球观众对巴勒斯坦故事的兴趣上升,“另一面被压抑的历史”正在重返视野。《巴勒斯坦36》聚焦过去的暴力与驱逐,并将其与当下的局势相连,使观众能够理解以色列今日行动的深层历史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巴勒斯坦36》并非第一批相关作品。此前的《奥马尔》《礼物》《乐园无处不在》等影片虽屡获奥斯卡提名,却因发行受限而难以触及更广大观众。出于对行业大佬的忌惮,许多发行商不愿触碰巴勒斯坦题材;公开支持巴勒斯坦的演员如马克·鲁法洛、哈维尔·巴登和奥利维亚·科尔曼,甚至被传加入所谓“反犹主义黑名单”。Netflix也曾下架多部巴勒斯坦影片。然而,这些压制终究难以阻挡舆论转向。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没有别的土地》便是典型例子。影片揭露定居者暴力和以色列军队的共谋。尽管相关力量竭力将其封锁在公众视野之外,美国民众仍通过在家中组织放映让影片传播开来。最终,这部作品不仅成功上线 Apple TV,还赢得奥斯卡奖,象征着另一种叙事的突破。
随着越来越多阿拉伯创作者进入影视行业,传统好莱坞叙事的垄断地位正在动摇。尽管像拉里·埃里森、鲁珀特·默多克等媒体大亨仍具影响力,但多元视角已经在撕开裂缝。好莱坞曾经对锡安主义叙事的封锁,正在变得难以为继。
《巴勒斯坦36》的出现,不仅是一部电影的成功,更是影视叙事生态变化的象征。过去被隐藏的历史正逐渐走向明处。好莱坞的锡安主义叙事正在崩塌,而新的声音正在崛起。
来源:边界透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