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影评人和自媒体把它夸上天,忙着拆解里面的彩蛋,喊着“不用纠结逻辑,感受氛围就行”,另一边豆瓣开分6.5,普通观众的吐槽没停过,“装X”“不知所云”的评价随处可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请知悉。
文丨阿李
编辑丨青青子衿
《狂野时代》一上映,互联网直接吵翻了天。
一边是影评人和自媒体把它夸上天,忙着拆解里面的彩蛋,喊着“不用纠结逻辑,感受氛围就行”,另一边豆瓣开分6.5,普通观众的吐槽没停过,“装X”“不知所云”的评价随处可见。
我抱着好奇去看了这部争议片,全程笑场好几次,但这笑不是嘲讽,是被毕赣那份近乎天真的理想主义给戳中了,万万没想到,160分钟的长片,用那么华丽的外壳,装了个直白到不能再直白的内核。
电影的设定其实不复杂,未来人类实现了永生,代价是再也不能做梦。那些还执着于做梦的人叫“迷魂者”,专门追踪抹杀他们的是“大她者”。
舒淇演的“大她者”对易烊千玺演的“迷魂者”动了恻隐之心,想弄明白他的执念,就潜入了他的梦境,五个故事就这么展开了。
这五个故事看着零散,其实对应着五感,还藏着电影的五个时代,毕赣在里面玩了不少炫技的手法,复刻了好多经典电影的场景,这也是为啥影迷看得过瘾,普通观众却一头雾水。
第一个故事对应视觉,走的是默片时代的路子,棚拍粗糙,还有剧场感,故意突出那种“视觉魔术”的原始感,说白了就是在致敬电影刚诞生时的样子。
第二个故事讲听觉,民国美学混搭德国表现主义,核心道具是特雷门琴,象征着艺术,赵又廷演的长官把自己刺聋,这段剧情看着挺极端,其实是说就算在压抑的年代,艺术也能夹缝求生。
第三个故事关乎味觉,背景是战后反思期,化身父亲的“牙仙”以“苦”为食,这隐喻挺明显的,就是说经历过历史伤痛的一代人,心里的苦没法言说,而电影就算能记录时代,也化解不了这种痛。
第四个故事对应嗅觉,赶上八九十年代经济腾飞,港片正处黄金时代,小女孩问“人身上丢了什么找不回来”,答案是“臭屁”,看着有点无厘头,其实是在讽刺功利主义盛行的年代,电影也难逃被当成“行骗工具”的命运。
第五个故事讲触觉,设定在二十一世纪最后一晚,全世界都在末日狂欢,“迷魂者”和李庚希演的吸血鬼少女相遇,选择殉道反抗。
黄觉演的吸血鬼首领不让人“思考意义”,这其实就是在说行业里的“不可抗力”,暗指电影在新时代到来前“宁为玉碎”。
本来想顺着剧情捋一遍,后来发现没必要,电影开场不到五分钟,就用字幕把底牌亮出来了:“在狂野的时代,永生的秘密就是不做梦,偷偷做梦的人躲进了古老的历史,那就是电影”。
后续的符号更是直白到不用猜,“迷魂者”身体里藏着放映机,剧终时蜡做的电影院融化,字幕再次刷屏“再会,这场幻梦”。这些设计,看懂的人觉得直白,没看懂的人还是一脸懵。
聊完电影里的门道,就得说说为啥大家的看法差这么多,这部电影的优点和缺点,其实都源于它的纯粹性,或者说毕赣的“文青病”。
对于熟悉电影史的影迷、影评人来说,《狂野时代》就是一场彩蛋破译游戏,里面的致敬和隐喻能精准戳中他们的情感共鸣,相当于给百年电影史做了一次浓缩的学术巡礼。
但这份纯粹,对普通观众来说就成了门槛,很多人觉得电影顾影自怜、无病呻吟,因为它完全把情感转向了内部,不打算通过故事和观众沟通,只是一个劲地陈列对电影的“爱”。
它构建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却没给不熟悉影史的观众留一扇门。如此看来,它的“高深”不是思想有深度,而是知识壁垒太高。
毕赣太清楚自己想说“电影已死,我在缅怀”,以至于放弃了委婉的表达,直接把放映机、蜡制影院这些符号“喊”了出来,这操作挺矛盾的,既让看不懂的观众摸不着头脑,又让看得懂的观众失去了自主解读的乐趣。
电影用反叙事的形式讲“叙事消亡”,结果真的让观众体验到了这种“消亡”,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但代价就是普通观众的观影体验太差。横向对比一下其他导演的作品,就能更清楚问题在哪。
大卫・林奇也是出了名的“造梦大师”,《穆赫兰道》的梦境看着光怪陆离,但遵循着弗洛伊德的梦的理论,有清晰的解读逻辑,不是瞎编乱造。
今敏的《红辣椒》更是把梦境当成推进剧情的关键,天马行空的想象背后,是对消费主义、性别压迫这些现实问题的探讨。
反观《狂野时代》,五个梦境之间没有严谨的逻辑串联,本质上就是对“电影之死”这个主题的并列呈现。
它不想让观众解读梦的本质,只是想让大家沉浸在那份浓烈的情绪里。这种差异,就是结构性晦涩和装饰性晦涩的区别。我挺佩服毕赣的勇气,敢用这样的方式给电影“写遗书”,这份理想主义在当下的电影市场里很难得。
但也忍不住想,如果他能把这份才情多花在打磨故事上,让电影既能坚守内核,又能让更多人看懂,会不会更成功?
艺术的悖论就在这,最伟大的“忠于自我”,往往需要通过有效的“与人沟通”来实现。当创作变成一场单向的自我表达,结局可能不是悲壮的殉道,而是孤独的呢喃。
《狂野时代》里的“迷魂者”最终被安葬,这或许是毕赣心中电影的理想归宿,但对观众来说,更期待的是一位能“邀请所有人入梦”的造梦大师,这声叹息,不是送别,是真的期待。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明星大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