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赛丨避免让“看不懂”成为艺术深沉的唯一标签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6 22:49 1

摘要:近日,一部名为《狂野时代》的影片引发行业内外热议。这部被贴上“艺术电影”标签的作品,以其极致的作者表达挑战着传统电影的定义。耐人寻味的是,尽管普通观众纷纷表示“看不懂”“看不下去”,该片却在国际电影节上备受推崇。这一现象,已超越了对一部影片好坏本身的讨论,反映

潮新闻客户端 潮评赛选手 杨露青

近日,一部名为《狂野时代》的影片引发行业内外热议。这部被贴上“艺术电影”标签的作品,以其极致的作者表达挑战着传统电影的定义。耐人寻味的是,尽管普通观众纷纷表示“看不懂”“看不下去”,该片却在国际电影节上备受推崇。这一现象,已超越了对一部影片好坏本身的讨论,反映了当代电影艺术的困境。

《狂野时代》,首先折射出艺术电影在当代的生存悖论。 在商业大片主导市场的今天,坚持强烈作者性的艺术电影,其生存空间往往依赖于电影节体系、专业评论和特定的影迷社群。从这个角度看,《狂野时代》在“没有(大众)观众”的情况下实现其价值循环,恰恰是当前艺术电影生存状态的一种极端化体现。它像一座孤岛,在自己的生态系统内枝繁叶茂,却与大陆隔海相望。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电影可以彻底抛弃观众?电影自诞生之初,便是一门与技术、商业和大众审美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完全割裂与观众的连接,是否会使其沦为小圈子的“自嗨”?《狂野时代》的探索值得尊敬,它大胆地解构叙事、挑战观影习惯,这种对电影语言边界进行探索的勇气,是电影艺术得以发展的动力之一。但如果这种探索最终导向对观众的蔑视与放逐,那么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媒介的公共性将无从谈起。

这一现象更引发了关于“电影为何而拍”的深层思考。 是为大众提供娱乐与共鸣?是为表达作者极致的个人理念?还是为了在特定的学术与评价体系中寻求认可?理想的状态或许是多元共存,让不同类型的电影找到各自的受众和价值实现路径。但《狂野时代》的案例提醒我们,当一条路径走向极端时,艺术与公众的对话通道可能面临关闭的危险。

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要避免让“看不懂”成为艺术深沉的唯一标签,或让“圈内追捧”沦为隔绝外界评判的挡箭牌。真正的艺术探索,无论多么前沿,其内核往往仍与人类共同的情感、命运或哲思紧密相连。如果一部作品除了展示作者的智力优越与体系内的位置外空无一物,那么它的价值终究是可疑的。

《狂野时代》及其引发的现象,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它既展示了中国电影人在艺术探索上的大胆与锐气,也暴露了精英话语与大众审美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在喝彩与质疑声中,中国电影需要思考:如何在鼓励作者勇敢探索的同时,不丧失与更广泛人群对话的能力?如何在拥抱国际评价体系的同时,滋养本土的文化土壤?这部电影的“狂野”,或许正在于它用一种不典型的姿态,把这个时代关于艺术的拷问,推到了我们面前。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