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7日,电影《李子洲》观摩研讨会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世界电影学会、子洲县委、子洲县政府、榆林学院、中国电影博物馆主办;《世界电影》杂志社、中国世界电影学会社会活动部等承办。
11月17日,电影《李子洲》观摩研讨会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世界电影学会、子洲县委、子洲县政府、榆林学院、中国电影博物馆主办;《世界电影》杂志社、中国世界电影学会社会活动部等承办。
影片聚焦1923年至1929年关键历史阶段,以“播火者”视角完整呈现李子洲从北京大学求学受李大钊启蒙,到被委派回陕创建党组织,以绥德师范为阵地,培养刘志丹、谢子长等革命人才,再到策划清涧起义等武装斗争,最终英勇牺牲的人生历程。
电影《李子洲》导演、编剧、制片人朱秋玥则分享了创作初心,2019年五四青年节到陕北采风时,她在李子洲墓前首次深入了解到先烈事迹——作为李大钊学生、陕北共产党奠基人,却因无直系后人逐渐被淡忘,当即立志以影像让其“走出历史”。为打磨作品,团队先创排《播火者》《李子洲在1929》两部话剧积累经验,后续邀请韩磊演唱主题曲《俯仰天地间》,全程精益求精,力求让“李子洲”这个名字被更多观众铭记。
中国世界电影学会会长李倩表示,红色革命题材电影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李子洲》聚焦陕北革命先驱奋斗历程,真实还原其在李大钊指引下投身革命、组建“教师天团”传播真理、策划清涧起义的峥嵘岁月,既以史实为基,又将革命理想与黄土高原人文底蕴相融,兼具历史厚重与艺术感染力。
与会专家从历史、艺术、传播等维度展开研讨,既高度肯定影片突破,也结合实际提出建议。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宋智勤认为,影片在艺术上有三大鲜明特点:一是写实与写意结合,既清晰呈现李子洲从北大求学、陕北活动到西安革命的人生脉络,又通过“火苗”“石狮”“太阳”等意象传递精神内核,用“以后的社会是亮堂堂的社会”等台词让当下观众理解革命理想与当代道路的关联;二是写人与写实结合,既展现李子洲的革命理想,也不回避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如动员群众需解决吃饭问题、办学需筹措经费,让人物更鲜活;三是写景与写情结合,将陕北唢呐、信天游等地域元素与师生情、战友情、母子情相融,让情感扎根土地,凸显陕北成为革命圣地的文化根基。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唐东平作为影片艺术顾问,见证剧本四易其稿、影片反复打磨的过程。他用“稳当、顺畅、自然”六个字概括影片风格:“稳当”体现在叙事节奏从容,无年轻人创作的浮躁感,如书法创作般“从一而终”;“顺畅”体现在坚持顺叙叙事,虽牺牲部分戏剧冲突,却通过音乐、光影带动情绪,让故事流动自然;“自然”体现在戏剧感与电影语言的融合上,虽保留部分话剧特质,却不显做作。(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徐新星)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