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英雄三元里》:平民史诗与精神传递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5 21:22 1

摘要: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对三元里,我从小就相当熟悉:三元古庙里高挂着三星旗、村中祠堂一直摆放着的狮头和大鼓,每年元宵节庆典上的醒狮表演……三元里原是广州北郊的村落,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三元里抗英斗争而家喻户晓。1840年前后的广州城,虎门销烟的余温未散,西方铁

2025年11月24日出版的《中国艺术报》第06版百家论艺·影视专版刊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罗丽的评论文章《电影〈英雄三元里〉:平民史诗与精神传递》。

电影《英雄三元里》:

平民史诗与精神传递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对三元里,我从小就相当熟悉:三元古庙里高挂着三星旗、村中祠堂一直摆放着的狮头和大鼓,每年元宵节庆典上的醒狮表演……三元里原是广州北郊的村落,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三元里抗英斗争而家喻户晓。1840年前后的广州城,虎门销烟的余温未散,西方铁舰已闯入珠江,岭南大地经历山河破碎的危局。作为舞剧《醒·狮》的编剧,我把三元里的故事带到了舞台上,成为第一部正面表现这段历史的舞剧。

两年前,三元里的朋友们告知我,他们正在众筹集资拍电影,要把一百多年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拍成电影。当时,我一方面是替他们高兴,一方面也深知此事不易。转眼间,他们完成了首部聚焦三元里抗英题材的电影《英雄三元里》,这部片将于11月28日全国上映。

作为聚焦中国近代史上首场大规模民众自发抗英斗争的历史题材影片,《英雄三元里》跳出传统历史片的英雄叙事窠臼,以温暖朴素的群像刻画重构历史记忆,让1841年那场热血抗争从教科书的百余字记载,转化为银幕上有血有肉的平民史诗。影片通过对不同身份、不同阶层普通人的立体塑造,既还原了三元里抗英斗争的历史真实,又挖掘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内核,以群像叙事的艺术表达完成了影片独特的叙事基调。

影片摒弃超级英雄式的单一主角设定,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人物谱系,以历史人物为骨架,以艺术虚构人物为血肉,让农民、士绅、武师等不同身份的角色共同撑起抗英叙事。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菜农韦绍光与士绅何玉成构成了该片叙事的核心双轴:韦绍光因妻子受辱而燃起反抗怒火,从守护小家的普通农户,逐渐成长为抗英斗争的中坚力量,其人物成长层次分明,充满生活质感;何玉成则展现出士绅的沉稳睿智与担当,在三元古庙前展开三星旗,喊出“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的誓言,成为凝聚103乡民众的斗争旗帜。

影片在处理历史素材时,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其虚构的武馆教头刘三义、妻子江如燕、小徒弟红菱等角色,为历史叙事注入了更丰富的情感维度。刘三义背负家仇却不失正义本心,在个人伤痛与家国大义间做出抉择;江如燕随夫上阵宁死不降,展现出岭南女性的刚烈风骨;小徒弟红菱的视角则为残酷的战争增添了一抹童真与希望。这些角色没有惊天动地的抱负,却在家园遭难时不约而同地挺身而出,他们来自不同村落、从事不同职业,如同散落的微光,因守护家园的共同信念汇聚成燎原之火。这种人物群像叙事,既避免了历史叙事的扁平化,又真实再现了“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的抗英史实,让观众看到民族精神在普通人身上的生动体现。

影片群像叙事的艺术巧思,更体现在人物关系与情节推进的有机融合上。103乡民众的集结过程没有煽情,而是通过具体事件自然串联:何玉成的奔走联络、韦绍光的怒而反抗、刘三义的武艺助力、文人黄表的谋略支撑,不同角色的行动相互交织,形成了振臂一呼、群起响应的叙事张力。牛栏岗设伏的核心战役中,群像叙事的优势得到极致发挥:镜头在手持锄头的农民、挥舞大刀的武师、运送石块的妇女间快速切换,每个人的动作都朴实无华却充满力量。在英军火器因暴雨失效的关键时刻,无数平民从隐蔽处冲出,用最原始的农具对抗精良武器,这种群像式的冲锋场面,比单一主角的英雄壮举更具视觉冲击力与情感感染力,深刻诠释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人物塑造的细节处理上,影片通过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入,让群像更具鲜活质感与独特辨识度。主创团队严格还原19世纪中叶广府风貌,服饰、兵器、村落布局均经过严谨考证,部分场景于广州的三元里抗英大街、曾氏大宗祠等历史遗址实拍,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真实的地域语境。粤剧、醒狮、广府美食等岭南文化符号自然融入剧情,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视觉表达,更成为人物身份认同与情感联结的纽带。本地群众参与演出更让影片充满生活气息,他们的神态、动作与语言习惯,让这群平民英雄呈现出可信、可感的岭南气质。

影片群像叙事的深层价值,在于实现了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的有效衔接。影片没有将人物塑造得完美无缺,而是展现了他们的恐惧、犹豫与成长:阿孝目睹老父亲和小女儿的惨死,毅然从吸食鸦片的浑浑噩噩中觉醒,踉踉跄跄也要加入战斗。何玉成是在民族危难之际主动扛起责任的担当者。韦绍光、刘三义并非胸怀天下的志士,而是在家园受辱时奋起反抗的普通人。这种凡人英雄的塑造,让百年前的抗英故事与当下观众产生强烈共情。

当银幕上的平民英雄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影片传递的不仅是对抗侵略的民族气节,更揭示了英雄的本质——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这种群像叙事赋予了历史题材影片新的现实意义:它让年轻观众明白,民族精神并非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潜藏在每个普通人心中的责任与担当。正如三元里从百年前的抗英热土,成为如今商贸繁荣的全球贸易枢纽,一代代普通人用不同的方式践行着家国担当,这种精神传承在影片的群像叙事中得到了完美诠释。

电影《英雄三元里》以平民视角重构历史,用多元人物编织史诗,既保持了历史题材的严肃性与真实性,又兼具艺术创作的感染力与温度。影片通过对普通民众的朴素刻画,让那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历史变得可感可知,让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民族气节获得了鲜活的表达。影片更像是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传递——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而无数凡人的微光汇聚,终将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

编辑 | 鳞鳞

核校 | 小徐、小吴

审定 | 穗涓

南国文艺

微信视频号

来源:幂哥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