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野时代》:折磨观众,到底犯不犯法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5 19:16 1

摘要:新晋金鸡奖影帝易烊千玺一人分饰五角狂飙演技之作,戛纳电影节放映鼓掌五分钟并获评审团特别奖,中国最具风格和诗意的年轻导演毕赣最新力作——

新晋金鸡奖影帝易烊千玺一人分饰五角狂飙演技之作,戛纳电影节放映鼓掌五分钟并获评审团特别奖,中国最具风格和诗意的年轻导演毕赣最新力作——

诸般“标签”加于一身,让一部艺术电影《狂野时代》,单是预售就破亿元。

与赫赫票房成绩相对的是,本片离场率高,豆瓣评分仅6.5分,很多观众看完一头雾水,有不忿者,大骂“故弄玄虚”“浪费时间”,甚至疾呼:折磨观众真的不犯法吗?

若倍感折磨,大概是因为,这部电影的确不好懂。

但,不追求所谓的懂,或许才是它的打开方式。

五个易烊千玺

《狂野时代》给人的感觉,像画家达利作品《记忆的永恒》,都是超现实主义艺术,都是将日常事物加以嵌套、并列、摹仿或变形,创造出一种审美的哲思的幻觉。

达利(1904-1989)的作品《记忆的永恒》

制造幻觉,需要一些与现实勾连密切的锚点。

达利的锚点是三只变形钟表,而毕赣的锚点则是五个“易烊千玺”。

痴迷《金刚经》的毕赣,用了佛教里的六尘概念:色声香味触法,作全片的结构。

其中,前五个有叙事、有人物的篇章,皆由易烊千玺主演。

“色篇”开始,出现默片式字幕,点明故事设定:在不做梦的时代,偷偷做梦的“迷魂者”(易烊千玺 饰),受到“大她者”(舒淇 饰)的追寻。

“大她者”从戏院来到烟馆,穿过恐怖片《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1920年)式的楼梯,翻开装有早期电影雏形“费纳奇镜”的井盖,遇见科幻片《月球旅行记》(1902年)里的月亮型装置,找到全身佝偻、面部溃烂的怪物“迷魂者”。

“大她者”为探寻他的做梦之谜,剖开其身躯,发现里面是一个放映机。装上胶卷后,开启各色梦境。

第一个梦是怪物在花园浇水,致敬了影史第一部剧情片《水浇园丁》(1895年)。

最后,怪物倒地,陷入更深的梦境。

“色篇”结束,其制作完全是默片风格,这正是电影诞生时的第一形态。易烊千玺或为这一形态的隐喻,有点笨拙、粗糙、丑陋,深受技术和工业的限制。但只要装上胶卷,再拙劣的“怪物”都能幻化出美好的梦境。

“声篇”里出现第二个易烊千玺,他饰演女性化的邱默云,其体内藏有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引来音乐家和军方的追逐。

这一篇章以谍战为背景,窃听、审讯、解密、抓捕等情节应有尽有,但都是为声音服务。且强调唯有将耳朵刺聋,让世界安静下来,才能聆听邱默云体内的妙音。

这或是在说,当电影进入有声时代,它所能肩负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政治、战争、宣传等,同时也将受到更多监管与控制,唯有屏蔽一切噪音,才能发现电影之美。

“味篇”引出第三个易烊千玺,他饰演一个带人勘探老庙、搬运佛像的还俗青年。他牙疼难忍,心中有罪,遇见苦妖化身的亡父,一番对谈后,最终自杀。

这或许暗指某些特殊历史时期的电影,犯过错,有过罪,总之不干净,不纯粹,需要剜心割肉地自赎,才能卸去负担,重新出发。

“香篇”里的易烊千玺,来到商品经济浪潮时期,他穿皮夹克,抽香烟,混迹车站,以特异功能为由头,联合小女孩行骗。

此处的易烊千玺,或为商业电影的化身:以利益(票房)为向导,创建行规,巧设名目,让一切变成一种夸张的、魔术的表演。结果,你骗他也骗,市场恶性竞逐,下线越来越低,以致今朝得意,明朝惨死。

“触篇”讲1999年最后一天,“末日”情绪下,易烊千玺饰演的街头黄毛阿波罗,与吸血鬼女孩“邰肇玫”(李庚希 饰)有一场朝向死亡的迷离爱恋。

边缘的街头混混、雨夜的不羁女孩、跨种族式的恋爱、反叛传统的体制、规则、权力,专注于“为了朝阳可以去死”的哲学与诗性,似乎都是在比喻时代之下非主流的某些艺术电影。大胆一点,或许本篇是毕赣的自况自喻。

以上五个时间轴上的“易烊千玺”,或为五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电影艺术,串联起来便是百年极简影史。当然,这个指向并不明确,甚至可能是误读。只是影片与电影史关系密切,故而有此联想。

同时,它折磨观众的地方正在于此,模仿、致敬、暗喻的成分太多,像一部电影艺术史考研大纲,但观众买票,是来做题的吗?

六个故事

不做题行不行?当然可以。

即忘记电影史概念,切除毕赣的私人趣味,放弃所有的隐喻游戏和历史谜题,单纯就电影呈现的镜头台词,去理解《狂野时代》,可能会轻松不少。

影片信息从不明确,亦不直给,毫不理性,它模糊且多义,这里仅提供一种解读。窃以为,本片用六个故事,是在向“梦”示爱——正是做梦,让我们漫长的人生变得可以忍受。

“色篇”,怪物以罂粟(迷醉)为食,因见到自己丑陋的面目而死。他枯朽的心脏如同丢失胶卷的放映机。当放映机重启后,心脏得以运转,“造梦”功能重启,于是他才“复活”,才能忍受丑陋,存活百年。

“声篇”真正的主角是赵又廷饰演的军官,他竭力追寻邱默云的秘密。外面笼罩着战争阴影,地下达官贵人灯红酒绿,车站里人心惶惶。整个世界的噪音在吞噬他。

为了感受世界上最美的音乐,他不惜刺穿耳朵,跳上火车,剖开邱默云的身体,与之一起“焚烧”。

噪音这边是功名利禄,是身份责任,是实然世界;音乐这边是虚无缥缈,是一种幻觉,是应然世界。军官选择了后者,因为他相信音乐。

“味篇”最具东方禅意,寓意埋伏最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人父亲被疯狗咬后,异化发病。儿子用发芽土豆毒死父亲。而后出家,又还俗,几年后,回到老庙,当晚,他自食发芽土豆,自杀。次日清早,一只狗迈出老庙。

原来,狗就是他。是他“咬”了父亲,害死父亲。这层罪孽,化作一颗疼得要死的牙,伴他而生,无法解脱。为了自渡,他把牙臆想成化名“苦妖”的父亲。他与父亲共度一晚,思索人生甘苦、罪罚、存在与虚无。最终,他用同样的方式赎罪——咽下发芽土豆,正视自己的真实面貌——一条狗。

是幻觉,让他不再逃避,让他能够承认并诚实地面对自己。

“香篇”里主宰故事走向的是一个权势滔天的老爷子。他毕生所愿,是找到特异功能者,读一封被焚毁的信。信是他女儿生前遗留的。哪怕测谎仪显示小女孩没有特异功能,老爷子还是固执地相信她。

因为他若不信,没必要苟活下去。比起残酷的现实,他宁愿躲进虚幻的骗局里自欺欺人。也唯有自欺,才是“活着”。

“触篇”颇有“死了都要爱”的意味。

30多分钟长镜头叙事,迷离诡谲,阴郁潮湿。掌控吸血鬼和整个夜晚的罗先生(黄觉 饰),一再提醒吸血鬼女孩,不能染上人习惯思考存在意义的“脏血”。他一直提醒这对年轻人,人鬼殊途。

但他们面对末日、枪与死亡,宁愿相信7点钟准时响起的钢琴曲,河边的船和必定到来的朝阳。如女孩唱的那首邰肇玫歌曲:“爱晨光吧,买一朵玉兰花,让她依偎在身旁,消解忧伤。”

为这一缕晨光,他们不惧死,不忧生。晨光如梦幻泡影,那又如何,在爱侣心中,它真实不虚。

人生好辛苦,好复杂,好难捱的。凡是时代、历史、工作、商品、权势、环境、敌人、欲望等,都可以实打实地摧折你,欺辱你,轻贱你,糟蹋你。

现实沉重,如一片苦海。我们要寻找渡海之舟。

这舟不向外寻,需向内求索——在身体里安装一部放映机,让心脏如电影,身体如影院,开始造梦,造幻觉,造“骗术”,造一寸晨光,或许在泛舟苦海时,更惬意自在一些。

电影最后的篇章,当为“法篇”,讲一群灵魂态、蜡烛态的观众,走进影院,逐渐融化。或许在说,世间之法,不过是创造一座可以“熔身”的影院,安顿自己。

一个毕赣

2016年,《路边野餐》上映,凭借其非线性叙事和对时间与记忆的梦境般书写,导演毕赣一夜成名。

2018年年末,毕赣第二部长片《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这次,他启用职业演员如汤唯、黄觉,制作规模全面升级,营销时打出“零点散场,一吻跨年”的口号,引来大批观众入场,又骂骂咧咧离场。

“看不懂”“浪费时间”“欺骗观众”“乱七八糟”……毕赣的艺术口碑遭到商业的反噬。

上映首日票房突破2.6亿元,后续百倍缩水,第三天票房仅186万元。最终总票房2.82亿元,首日票房占比高达92%,这种雪崩式下滑,实属罕见。

从某种程度上讲,毕赣与观众的矛盾,就像艺术与商业的矛盾。

不是不可调和,但总有一些错位。

导演毕赣,图据IC

《狂野时代》也是如此。

易烊千玺向来是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保障。哪怕是《小小的我》这种残障主题艺术片,也能豪取7.65亿元票房。

而《狂野时代》一次性调动了五个“易烊千玺”:佝偻猥琐丑陋的怪物,女性姿态、反复受虐的邱默云,可怜可悯的苦行僧青年,港风酷帅的浪荡骗子,以及玩世不恭又深情款款的街头黄毛。

对照《小小的我》的题材和成绩,有舒淇加盟,还获戛纳大奖的《狂野时代》,跑不出8亿元都算“失败”。

但最终预测票房仅有2亿元。预售1亿元,占比50%,首日票房7973万元,占比40%。只能说比《地球最后的夜晚》进步多了,观众的“受骗感”有所减轻,但依然存在。

这就不难理解,《狂野时代》豆瓣评分低、离场率高以及网络上的某种声讨。

就事论事,说《狂野时代》故弄玄虚不算冤枉,无论是电影史的概念嵌套,还是虚实难辨的留白故事,毕赣都讲得不清不楚,刻意混沌,有堆砌、造作之嫌。

且本片的梦境叙事,与《路边野餐》运用现实物象就能完成时间轮回的浑然天成相比,实在是差了一截。又及,毕赣诗性的旁白、字幕、台词,更是退化不少,《狂野时代》里的句子,像金句,像口号,像某种营销号写出的宣传语,让人感觉矫情。

最简单的一个点,“迷魂者”尚且好懂,“大她者”又是何意?大于她,高大的她,大量的她,超越人类的某个她?模棱两可,不知所谓。“大她者”这个词,几乎能代表整部电影的一个基调。

然而,玄妙的地方,正在于此——模糊和混沌,恰恰能培养迷思,制造谜题,推翻逻辑,促使观众调动感官,而非理性地去观看电影。如罗先生所说,你们人类就是喜欢思考存在的意义。

不要思考,就是感受。不追求懂,只是静观。《狂野时代》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谜语,每个人都可以给出自己的解读。

有人说它是毕赣写给电影的情书;有人说他在阐释诸相非相、如雾如电的哲理;有人说他写六根六尘是在讲“爱是世间唯一的不虚妄”;重要的不是别人怎么说,连毕赣怎么说都无所谓,而是你看到了什么。

你看到什么,它就是什么。大概只有毕赣能拍出一部这样的电影。

来源:谈资有营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