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年底这样一个院线集体低迷的档期,《狂野时代》算是杀出重围的那匹黑马。
文 | 安青
编辑 | 9527喵咕君
在年底这样一个院线集体低迷的档期,《狂野时代》算是杀出重围的那匹黑马。
预售期率先破1亿,正式上映后排片登顶,多日占据日冠位置,走到哪都带着“金鸡影帝+戛纳主竞赛”的光环。
易烊千玺刚拿下金鸡最佳男主角,舒淇又是天生带风格的影后气质,两人组合让影片还没上映就自带热度与口碑。
这一切加在一起,让《狂野时代》从一开始就站在了大众审视的最高处。
但热度越高,争议越大。
首映当天,影院里不少人提前退场。
社交平台上有人狂吹影像美学,也有人直言“看不懂、受不了”;甚至出现粉丝建议观众“不要去理解,要去感受”的统一话术。
问题来了,电影不是诗歌朗诵,看不懂的电影就是高级吗?
易烊千玺的演技确实撑住了全片
如果说《狂野时代》有什么无可争议的优点,那一定是演员的表现。
特别是易烊千玺。
他从一开始就扛着这部电影的技术重量与戏剧重量,承接角色密度远超普通电影。
他一人分饰间谍、迷魂者、混混、僧人、小偷、小镇年轻人等不同身份,每一段都要求他在完全不同的叙事逻辑中“即时重生”。
易烊千玺的表演确实成熟了很多。
他的脸部线条更稳、更能吃镜头,镜头特写会让他的情绪从神情细节透出来。
他已经不是《少年的你》里那种需要在舒适圈里表演的年轻演员,而是可以在镜头里撑住整段氛围的成熟演员。
寺院段落里,他不靠台词,而靠眼神和呼吸传达压抑。谍战段落中,他的紧绷、扫视、身体的戒备感让情绪的危险性自然溢出。
但即使这样,电影的问题也非常明显,角色太碎,碎得无法形成完整的表演。
你可以看到他每一次努力地进入角色,但每一个角色都瞬间被切断、打断。
上一段他还是赎罪的僧人,下一段直接变间谍,再下一段又成了小偷。
这些角色都有潜力,但没有任何一个获得“成长曲线”“人物弧光”或“情感链接”。
于是观众的困惑变成一句,千玺演得很好,但我完全不知道他在演什么。
易烊千玺的每次努力都落空在导演构建的碎片叙事里。
他够努力,够真诚,但这部电影却让他的付出没有价值。
情节混乱,内容细碎,叙述抽象
《狂野时代》让观众崩溃的并不是难看,而是它几乎切断了观众理解故事的所有路线。
电影被硬拆成六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像是独立短片。人物身份、时空背景、叙事逻辑全部重新洗牌。
你刚在第一章摸到一点人物情绪,第二章直接换壳。刚想抓住一条故事线,下一段又把线剪断。
观众是想要理解电影的,但是导演和编剧好像把观众拒之门外了。
寺院段落就是典型例子。
氛围、画面都很棒,青灯、白雪、冷色调、苦意缭绕。
但当观众以为这是一个“赎罪的僧人”的故事时,镜头突然来一个超现实断点,把人物直接踢出叙事。
这段情感还没发芽,就被导演强行“下一章”。
谍战段落看似最有戏剧张力,但剧情不给任何信息。
易烊千玺的角色在追踪、潜伏、逃跑,可观众根本不知道他追谁、怕谁、要保护谁。
画面看到的是“氛围很紧张”,但你不知道紧张来自哪里。
整个段落只有行为,但动机缺失。
到小镇青春段落,本来是全片最接地气、最容易进入的部分。
易烊千玺和李庚希有生活感、有暧昧、有青春的朦胧感……
就在你以为终于可以理解这个故事时,她突然来一句:
“我是吸血鬼。”
情绪瞬间崩掉。
不是因为有创意,是因为这段根本没有铺成超现实逻辑。
导演像是突然往正常叙事里扔进一个荒诞标签,现场效果等同“强行换频道”。
整部电影最常用两种方式让观众失去抓手。
第一种:情节刚要成立就被超现实掐断。
你以为你看懂了,镜头突然蓝光、漂浮、闪回,人物像被系统强制登出。
第二种:长镜头堆氛围,却不给事件推进。
角色吃土豆吃三分钟、盯镜头盯半分钟、走路走五分钟。
画面是美的,但事件却看不出来长镜头变成了“放空镜头”。
更根本的问题是六段之间缺乏真正的“勾连”。
如果它想做“梦境拼图”,至少要建立几个重复母题或情绪线。
但电影做的是每段都只有画面审美展现,设定和剧情每段独立,完全没有关联。
你看完六段梦,但这六个梦并不是从同一个灵魂里生成的。
在这场争议中,最无辜的是演员。
易烊千玺、舒淇、李庚希每个人都完成了自己的部分,尤其千玺,他确实有大银幕的潜质,也有承担复杂角色的能力。
但电影不是演员单方面的努力能拯救的。
《狂野时代》沉迷于自我表达、沉迷于符号、沉迷于视觉,却忽略了电影最基础的沟通能力。
观众不是冤大头,掏了钱也没有义务听你讲艺术哲学。
电影可以文艺、可以先锋,但是不能让观众看不懂。
易烊千玺尝试文艺片并没有错。年轻演员必须不断探索边界,不该被类型限制。
但观众也有权利说:我尊重演员的努力,但我不喜欢这部电影。
这不是否定他,而是拒绝被“谜语式电影”裹挟。
可惜的是,这种问题早已不是一部电影的孤例,而是当下电影圈的一种“集体瘟疫”。
太多创作者沉迷于拿奖、沉迷于符号、沉迷于晦涩,以为越看不懂就越高级,把观众抛在身后,全凭自我意念造神。
可真正的艺术不是拒绝沟通,而是交流与共鸣。
如果电影只剩下象征、隐喻和“解读”,而没有情感与故事,那它只会在奖项的自循环里越走越窄,最终连讨论价值都失去。
最后,你对这部电影有什么看法?在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来源:喵喵娱乐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