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九届北京国际短片联展组委会邀请谢尔盖·洛兹尼察、唐宏峰、朱塞佩·博卡西尼担任,评审团在75部中评选出5部并列的最佳影片奖,和1部评审特别提及。此外,北京国际短片联展组委会授予1部影片杰出艺术探索奖。
第九届北京国际短片联展组委会邀请谢尔盖·洛兹尼察、唐宏峰、朱塞佩·博卡西尼担任,评审团在75部中评选出5部并列的最佳影片奖,和1部评审特别提及。此外,北京国际短片联展组委会授予1部影片杰出艺术探索奖。
《河流之境》是一部幻想随笔,探讨了梅尔韦德河(Merwede)中存在的永久性化学物质全氟辛烷磺酸(PFAS)——这些毒素已侵蚀土壤、果实,并渗透一代代人的母乳。
影片潜入这片水域,听见重塑这片土地的洪水的低语,听见河流孕育的生命与爱的呢喃,以及生长在河岸上的那棵神秘樱桃树的诉说。
运用家庭影像和地方档案,《河流之境》诉说着逐潮汐而居的世代故事,以及在这些河泾中口口相传的传说。
索菲·布洛姆
Sofie Blom
作为一名具人类学视野的视觉研究者,索菲·布洛姆(Sofie Blom)致力于探索人类与非人类的生命世界及其互动。她的作品在日常生活之上笼罩浪漫的薄纱,旨在开辟一个以批判性方式运用美与情感的可能性领域。游走于田野调查、档案研究与诗性思辨之间,她不断追寻着不同生命体相遇时产生的微妙连结与张力。
伴随娓娓叙说的诗意旁白所编织起的梅尔韦德河域代代相传的传说,影片对档案影像的运用呈现出多重面向,物质性所承载的感官经验与家庭档案常常所挟带的亲密的视角与情感回忆,倏尔又在作者自身同时作为观看者的视点中变得陌异且疏离,成为思辨与构想的质料。作者以抒情散文式的叙说语调与切入议题的人类学视角探索了自身与所获取、调用的档案素材的关系,并为其意图重新激活的叙事寻找到熨帖的叙述方式与距离。
——唐宏峰
TANG Hongfeng
影片作者在日语学校进修,因惯用的右手受伤,于是开始用左手练习写日语。与他惯用的右手书写的韩文相比,他用左手写的日文显得字迹笨拙且不精准。镜头记录下他与日语学校的朋友们共度的闲暇一日:在从容与急躁的间隙中剧烈晃动的画面,与他用母语朗诵的诗歌交叠在一起,独特的韵律产生了一种日记电影崭新尝试。
黄勇夏
Yongha James Hwang
黄勇夏(1997年生于韩国)目前就读于映像论坛电影学院(Image Forum Institute of Moving Image)。他曾在旧金山学习化学,后辍学回到首尔开始诗歌创作。他的作品以诗性敏感为基础,探索语言、界限与限制等主题。
影片承载着一种经典的实验精神:亲密而生态的尺度,直接的方式,却不断拓展可见的边界——延展时间,扭曲形态。其关注点指向开放的领域,在此被理解为非同寻常、梦境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相遇的疆域。这是一部体验而非再现的电影。
——朱塞佩·博卡西尼
Giuseppe Boccassini
影片以巴塔哥尼亚安第斯山脉(Patagonian Andes)的森林为背景,融合民族志纪录片与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探寻一片被焚烧原住民森林的谜团——关于火灾起源的矛盾说法四处流传,人为与自然成因各执一词。我们目睹一名独行者徒步或骑马穿行于焦土:他是否涉入火灾?抑或这只是乡野传说?
火灾的谜团如同贯穿影片的红线,被编织进更广阔的探索中:重获祖传领地的马普切(Mapuche)原住民群体、他们栖居的国家公园以及造林志愿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影片并未强调造林行动中群体间的二元对立,而是拥抱这片创伤地貌中多元的体验与叙事。这里没有主角,唯有共生关系与相互依存。若要指出一个主角,那便是这片被焚毁的土地本身——那些焦黑与翠绿交织的树木,如同附灵的空间,孕育着丰沛的存在与反叙事。
胡利安·加西亚·朗
Julián García Long
胡利安·加西亚·朗1988年生于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导演、编剧及视觉艺术研究者。他毕业于阿根廷国立艺术大学、法国敦刻尔克-图尔宽高等艺术学院(Ecole Supérieure d'Art / Dunkerque-Tourcoing)及法国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Le Fresnoy)。他拥有以影像为核心的跨学科背景,目前正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卢卡艺术学院(LUCA School of Arts, KU Leuven)攻读艺术学博士学位。曾入选2020年柏林电影节天才训练营。
作为多部纪录片编剧(《幽暗之河》[Shady River]、《她渐行渐远》[Ella va de largo]、《1900年的巴塔哥尼亚》[Patagonia 1900]),其作品曾亮相马赛国际电影节(FIDMarseille)、里斯本纪录片电影节(Doclisboa)、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国际电影节(FICUNAM)、马德普拉塔电影节等国际平台。其执导的短片《莫赫达》(Moheda)与《猿猴的绝望》(La desesperación de los monos)相继在Fipadoc、里加国际电影节(获评审团特别提及)、Short Waves、北京国际短片联展、维也纳短片节、格拉斯哥短片电影节、Festifreak等影节展映。目前正致力于多个以巴塔哥尼亚森林为背景的去殖民化地景项目。
《山中望山》是巴塔哥尼亚安第斯山脉和与之共存的原住民的一首挽歌。影片用沉静而又丰厚的画面展现出草木山林与云气,和人在其中的活动。影片使用了电影化的镜头语言,也包括民族志纪录电影的风格,还有火灾谜团带来的叙事要素,这些共同成就了一首迷人的视觉之诗。
——唐宏峰
TANG Hongfeng
弗朗茨(Franz)与米莱娜(Milena)——横亘其间的是距离、她的丈夫与成叠书信——正是这份爱,既以光明与希望充盈卡夫卡的生命,同时亦照见他内心的恐惧与黑暗。影片灵感源于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的《致米莱娜的书信》(Letters to Milena Jesenská),探寻了坠入爱河的多维体验。
扎内·奥博连科
Zane Oborenko
扎内·奥博连科是一位来自拉脱维亚里加的动画导演与艺术家。先后毕业于意大利米兰布雷拉(Brera)美术学院(学士)与爱沙尼亚艺术学院动画系(硕士)。她在沙画动画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作者手法,其毕业作品《IMG_00:01.JPG》于2014年获弗雷德里克斯塔(Fredrikstad)动画电影节最佳学生电影奖。她曾为众多展览与音乐活动创作动画,作品展映于多个电影节及特别项目,包括里加历史性展览“克格勃大楼——‘角落之家’案卷编号1914/2014”。其沙画短片《恋爱中的卡夫卡》在制作阶段即荣获2019年中东欧动画论坛(CEE Animation Forum)最佳短片项目奖。
语词渐次流转。
不可及的影像倏尔消却。
它永远不会如你所期,
也必然只能如其所是。
——谢尔盖·洛兹尼察
Sergei Loznitsa
因被当局指控工作不够努力,梅(Me)的惩罚是与一个傻子共同生活。他从疯人院里挑选了一个名叫沃瓦(Vova)的人,这个傻子只会发一个音节:噢。
西奥多·乌舍夫
Theodore Ushev
西奥多·乌舍夫是一位保加利亚裔加拿大动画电影人,1968年2月4日出生于保加利亚的丘斯滕迪尔(Kyustendil)。同时,他也是一位视觉艺术家,创作了大量插画与海报。毕业于索非亚国立艺术学院后,他最初以海报设计师的身份在保加利亚崭露头角,并于1999年定居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
在迷蒙的心境之中,
荒诞却合乎逻辑,
澄明的影像存在于
极致的疯狂里。
——谢尔盖·洛兹尼察
Sergei Loznitsa
《行动序列》通过研究泰国电影资料馆创始人多姆·苏克翁(Dome Sukvong)的著作——包括他的散文、书籍、信件、回忆录和报告,聚焦于泰国电影存档理念的起源,该理念与复杂的社会政治网络紧密相连。
作者将苏克翁的档案材料交予泰国电影资料馆工作人员重新朗读,并配上了泰国最早的动态影像——这些影像由君主专制时期的国家电影制作中心“皇家铁路局专题电影服务中心”拍摄,于1981年被苏克翁发现,他由此开启了在泰国建立电影资料馆的梦想征程。
查那松·猜吉提蓬
Chanasorn Chaikitiporn
查那松·猜吉提蓬是一位电影制作人和动态影像艺术家,他的作品探索并审视泰国的社会政治历史。他通过半殖民主义的视角,深入探讨文化、政治思想、身份和个人历史记忆等问题。他跨越了虚构和纪录片之间的界限,研究拾得影像、档案和解密文件。查那松是位于曼谷的动态影像放映组织 ELSE 的成员。
将视觉体验与认知启迪融为一体,影片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更将其自身展开为一片感知之境,其中运动始终可能——绝不局限于对珍贵档案的单纯信息处理或文字解读。它既具分析性又富情感性。这既是电影的姿态,亦是对电影最本真意义的致敬。
——朱塞佩·博卡西尼
Giuseppe Boccassini
1970年代的家庭档案影像、静谧的环境声景与一座空屋的纪实片段:在经历个人失落后,电影作者将悲伤作为一个多棱面的概念来追溯。我们能否塑造一种语言,来连接我们的情感与世界?
克拉拉·贝金
Clara Becking
克拉拉·贝金曾在柏林与巴黎学习艺术与电影。她的作品探索语言、时间感知与倾听行为,以对场所的相遇为驱动,常通过结合多种录制素材,创造出以声音为核心的混合影像形式。其短片《天空》(SKY)于2023年在北京国际短片联展世界首映。
《余白》在语义的漂流中邀请观者以更开放的姿态去观看、体验、倾听,这是一次通过呈现“距离”以弥合“间隙”的尝试,一次“蹊跷”且指向流动的对位法,声画关系的设计在影片中不单是一种营造疏离氛围的技法,更是一条连通更深层次的生命经验的管道,以抵达语词难以触及之心境。
——北京国际短片联展组委会
BISFF Committee
BISFF 2025 展映片单
来源:影之时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