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喜欢看港片了:从“七日鲜”到老脸循环打转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24 16:28 1

摘要:我当时又笑又心酸,两位影帝演技依旧在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有戏,可看了二十年,再香的山珍海味也会腻!我们这代人看着他们从青涩小生演到成熟大叔,从街头混混拍到警队高层,相似的角色配置、重复的剧情冲突,换个片名也难寻新鲜感。

刷到香港电影的怀旧混剪,我都忍不住盯着屏幕发呆——那些年躲在出租屋的小电视前,捧着泡面追《扫毒》《无间道》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如今点开新上映的港片,看着熟悉的面孔在相似剧情里打转,心里总免不了怅然:曾经让我们疯狂着迷的港片,怎么就没了当年的味道?

最戳我的莫过于古天乐和张家辉的“循环博弈”。

二十年前,我守在影院里,看古天乐穿着警服在街上追得张家辉鸡飞狗跳,雨巷里互飙狠话的场景,至今能背出几句台词。

二十年后点开新片,还是这两张熟到不能再熟的脸,只不过换了身份,轮到张家辉穿制服抓古天乐了。

我当时又笑又心酸,两位影帝演技依旧在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有戏,可看了二十年,再香的山珍海味也会腻!我们这代人看着他们从青涩小生演到成熟大叔,从街头混混拍到警队高层,相似的角色配置、重复的剧情冲突,换个片名也难寻新鲜感。

不止他们,整个香港影坛都陷在这样的循环里。刘德华、甄子丹、刘青云这些老戏骨仍是主力军,并非他们不该演,而是能接棒的年轻演员太少了。

早年香港影坛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新人要从跑龙套做起,周星驰、梁朝伟都曾在《射雕英雄传》里演无名小卒,一步步熬出演技和名气。可现在的港圈,新人要么缺机会,要么演技撑不起大梁,久而久之,市场只能靠老面孔撑场面。

想起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七日鲜”说法,有些剧组为赶热度,七天就能拍完一部电影。

那时候年产上百部港片,质量参差不齐,可经典作品总能杀出重围——因为创作者敢想敢拍,警匪、武侠、喜剧、爱情百花齐放,还总玩新花样。

就像《英雄本色》里小马哥叼牙签开枪的经典镜头,其实是周润发临场发挥,那种随性张扬的江湖气,一下就立住了角色。

现在的港片,很难再见到这种“灵光一闪”的创新了。警匪片离不开卧底、反水、兄弟情的老套路,动作片还是拳拳到肉的打斗,场面越来越宏大、特效越来越逼真,却少了当年的灵气。

去年看的一部港产警匪片,追车戏、爆炸戏样样齐全,可看到一半我就猜到了结局,再也找不回当年看《无间道》的震撼。

市场变化也是绕不开的现实。当年港片风靡内地、东南亚,甚至在国际上都有影响力;如今内地电影市场崛起,各类影片层出不穷,观众选择多了,口味也更挑剔。

而港片的叙事方式和价值观念还停留在过去,很难引起年轻观众共鸣——现在年轻人更关注现实、科幻题材,港片却执着于江湖恩怨和警匪对抗,自然难吸新受众。

不过港片也并非彻底没落。去年看《智齿》,粗粝真实的风格让人看到另一种可能;《浊水漂流》聚焦底层小人物,细腻戳心,口碑极好。只是这样的作品太少,难撑行业复苏。

说实话,我真的怀念当年的港片,怀念那种不管喜剧悲剧,都能让人看得酣畅淋漓的感觉。那些电影里的角色,像身边朋友一样有血有肉。而现在的港片,越来越追求场面和明星,却忘了电影最本质的是故事和情感。

或许港片的没落,不是缺好演员、缺资金,而是少了当年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少了对观众需求的敏锐洞察。希望有一天,还能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港片,重新找回当年为它疯狂的感觉,你说呢?

来源:马走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