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的父母反正是这样的,接受了应该比我的生活质量差很多的生活。别的不说简单的买菜,我会理所当然的买新鲜的,父母会买便宜的。不经意间我反问自己,我凭什么高于父母的生活质量。
我想问一句你们的父母是否节俭,身边的年轻人与父母相比,生活质量都是相差很大吗?
我的父母反正是这样的,接受了应该比我的生活质量差很多的生活。别的不说简单的买菜,我会理所当然的买新鲜的,父母会买便宜的。不经意间我反问自己,我凭什么高于父母的生活质量。
父母的生活,藏在“凑活”的细节里。小时候父亲赶集,要骑两小时自行车,只为买块几毛钱的布料给家人做新衣;母亲做饭从不敢浪费,剩菜能热三五次,逢年过节才舍得买斤肉。他们的娱乐是晚饭后围坐听收音机,生病先找偏方,怕花钱不敢去医院,最大的心愿是让孩子“不饿肚子、能读书”。
我们的生活,浸在“便利”的日常中。买衣服点开手机就能选,外卖半小时送到家,高铁三小时能跨越好几个省。周末能去电影院、健身房,生病有医保报销,还能随时和远方的朋友视频。我们追求“吃好、玩好、心情好”,旅行、学乐器成了寻常事。
物质上我们比父母富足,但父母曾拥有的邻里热络、家人朝夕相伴,却是我们偶尔怀念的温暖。两代生活质量的差异,不过是时代馈赠的不同,却同样装着对幸福的期盼。
年轻人吃好的喝好的,父母随便吃饱就行;年轻人心情不好了说走就走去旅行,父母感觉出去玩花钱没必要。
怎样才能让父母对他们自己好点呢?
来源:楠楠艾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