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由七位导演联合创作的影片,没有聚焦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天安门广场上的电工、戈壁滩上的科研人员、香港回归仪式上的升旗手、奥运村的志愿者......
编辑丨BYM
当《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在影院响起,七段跨越七十年的光影故事,如同七颗璀璨的星辰,串联起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
这部由七位导演联合创作的影片,没有聚焦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天安门广场上的电工、戈壁滩上的科研人员、香港回归仪式上的升旗手、奥运村的志愿者......
他们在历史的关键节点,用平凡的坚守与付出,书写着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动人篇章。
影片以“小人物见大时代”的创作手法,让家国情怀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烟火生活的情感共鸣,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为观众献上了一场直击心灵的精神盛宴。
《我和我的祖国》最动人的魅力,在于它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拆解为一个个小人物的温情故事。
在《前夜》中,电工林治远为了让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顺利升起,顶着压力反复调试装置,甚至爬上旗杆顶端焊接零件,他手中的每一颗螺丝,都承载着无数中国人对新中国的期盼。
在《相遇》里,科研人员高远为了原子弹研发事业,隐姓埋名三年,与恋人擦肩而过却不敢相认,直到爆炸成功的消息传来,他才在人群中露出释然的微笑,用青春与奉献诠释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在《白昼流星》中,两位贫困少年在航天员返回舱着陆的震撼场景中,重拾生活的希望,明白了“站起来”的真正含义。
影片用细腻的镜头语言,捕捉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让观众看到,伟大的时代成就,正是由无数平凡人的坚守与奉献汇聚而成。这种“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让家国情怀变得可感可知。
七段故事横跨七十年,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物命运,却传递着相同的家国情怀。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热血沸腾,到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再到新时代的自信昂扬,影片用时间的跨度,展现了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延续。
在《回归》中,香港回归仪式上的升旗手朱涛,为了确保国旗分秒不差地升起,反复练习无数次,他手中的国旗,不仅象征着香港的回归,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百年的屈辱与荣光。
在《北京你好》里,出租车司机张北京偶然获得一张奥运门票,原本想送给儿子,却最终转手让给了来自汶川地震灾区的男孩,在个人小爱与家国大爱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展现了普通人的善良与担当。
在《护航》中,女飞行员吕潇然为了圆满完成任务,主动以“备份”的身份守护着阅兵仪式的顺利进行,这些故事跨越了年龄、地域和职业的界限,让不同年代的观众都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老一辈观众能在故事中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年轻观众则能在感动中理解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影片用这种方式,让家国情怀在代际之间不断传承,成为激励中国人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我和我的祖国》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新时代的启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无论是科研工作者攻克技术难关,还是普通劳动者在岗位上默默耕耘,亦或是青年学子努力学习、报效祖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影片的结尾,当各行各业的人们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那熟悉的旋律与动人的画面交织在一起,让人热泪盈眶。这不仅是对祖国七十周年华诞的深情祝福,更是对未来的坚定期许。
来源:八号探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