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象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2025年春节档爆火,位列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第一,激发了大众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电影周边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强化了“影视+文旅+消费”的跨界模式。电影作为一种情感媒介,具有强大的文旅价值。近年来,上海积极发挥电影、文化、旅游
转自:中国旅游报
□ 宋昌耀 姚雨辰
现象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2025年春节档爆火,位列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第一,激发了大众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电影周边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强化了“影视+文旅+消费”的跨界模式。电影作为一种情感媒介,具有强大的文旅价值。近年来,上海积极发挥电影、文化、旅游产业优势,将电影故事与城市景观紧密结合,展示城市独特魅力,推动城市文旅发展。以上海为取景地的电影《爱情神话》《好东西》先后斩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带动上海文旅消费显著增长,提供了电影赋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
电影中的上海:旅游城市的形象塑造与呈现
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与叙事媒介,电影通过镜头语言和场景布局构建了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的载体。观众通过观看电影,对电影所呈现的城市产生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爱情神话》《好东西》两部电影成功塑造了上海的文旅名片,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参考样本与实践路径。
一是以电影空间展示文旅现实场景。《爱情神话》以上海的“巨富长”(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区域为主要取景地,以弄堂和咖啡馆这两个生活场景作为电影空间的核心,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生动展现了弄堂里的邻里关系、咖啡馆里的社交场景以及上海中年人的日常生活。这些场景既是电影人物活动的场所,也是上海城市生活的真实写照;既是上海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吸引游客体验的打卡亮点。
二是以在地文化构建文旅核心资源。作为地方性语言,上海话承载着特定地域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爱情神话》大量使用上海方言,呈现了上海市民的生活哲学,展示了上海历史底蕴和现代气息的完美融合。通过方言这一文化载体,电影不仅让上海本地观众感到亲切,也让外地观众构建了对上海的旅游想象空间,让他们在欢笑中感受上海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提升了上海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吸引力。
三是以城市价值观形成文旅吸引力。电影中的场景、人物、语言等元素都是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其组合和呈现使电影能够传递特定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好东西》通过刻画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在上海的生活状态,向游客彰显了上海作为旅游城市所拥有的多元文化。两位女主角在街边小店的互动,不仅展现了上海的市井文化,还传递了温暖和互助的情感,让观众对上海这座城市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也增加了游客对上海旅游的情感期待。
电影中的文化符号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载体,也是文化的创新表达。通过文化场景的构造,电影展现了上海烟火气与精致生活的和谐相融,为游客描绘了一幅充满魅力的上海旅游画卷。同时,电影借助现代的叙事方式和镜头语言,对传统的文化符号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创新呈现,使这些符号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上海的旅游形象增添了新的活力。
电影赋能文旅:观众的情感共鸣与地方的需求响应
电影不仅能够传递价值观,还能够通过独特的叙事和视觉呈现,触动观众情感,进而影响其行为决策。电影引发观众共鸣,进而转化为旅游动机,地方政府通过顶层设计和跨部门联动大力开发文旅资源,实现需求的精准响应。上海在“影视+文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电影、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一是电影作品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在《爱情神话》《好东西》两部电影中,情感共鸣的构建主要体现在情感故事的真实性与细腻性、精神世界的多维度呈现以及情感状态的视觉化表达上。电影中的情感故事贴近生活,人物形象丰满且真实,观众能够在其中找到感性的共鸣点。这种多维度的心理呈现,使观众能够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丰富的情绪层次,进而增强对电影的情感认同。同时,电影通过镜头语言和场景布局,将故事以视觉化方式呈现给观众,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电影中轻松的状态、幽默的对白、温暖的视角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进一步增强情感共鸣。
二是将情感共鸣转化为旅游动机。情感共鸣是观众旅游动机形成的重要内在因素。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与电影建立了情感联系,对电影中的生活场景和体验萌生期待,进而产生前往电影拍摄地旅游的动机。《好东西》上映后,上海市电影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启动了系列打卡活动,为观众提供了与电影情节相关的旅游线路和体验项目,并通过社交媒体和线下宣传,为观众提供了具体的旅游选择和行动指南,进一步扩大了电影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外在推动作用使观众的旅游动机得以转化为实际行动,而情感共鸣与旅游动机的转化机制可以概括为情感认同、心理向往、身体行动的过程。观众对电影中的情感体验产生认同感,进而产生对电影拍摄地的向往,最终在外部环境的支持下,转化为具体的旅游行动。
三是把握旅游需求开发文旅资源。在“影视+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方面,上海通过顶层设计和跨部门联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资金扶持方面,设立专项基金,为影视制作和旅游开发项目提供资金保障,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激发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在拍摄基地共建方面,积极协调各方资源,打造了一批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的影视拍摄基地,不仅满足了影视制作的需求,也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优质的场景资源。在版权合作方面,鼓励影视制作企业与旅游企业开展版权合作,通过授权旅游企业使用影视作品的版权,开发影视主题旅游产品,实现了影视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在文旅转化方面,政府协调街道改造、商户入驻与旅游导览配套,将电影中的场景转化为现实中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打卡。
“跟着电影去旅游”:从上海样本到全国推广
在“影视+文旅”融合实践中,上海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城市魅力以及政府的有力作为,打造了一个成功的样本。然而,上海的经验并非孤立的个案,而是全国文旅融合趋势的一个缩影。上海的文旅实践可以为其他城市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各地可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借鉴上海经验,推动“影视+文旅”协同发展。出台促进“跟着电影去旅游”的实施细则,确保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地方政府可通过设立专项补贴、基金支持等方式,鼓励影视制作企业与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影视旅游项目。在产业协同模式方面,推动影视公司与在线旅游平台跨区域联动。影视公司利用自身的内容优势,挖掘在地文旅资源,开发具有吸引力的影视IP;在线旅游平台则凭借渠道优势,将影视IP推广至全国,吸引更多游客前往影视拍摄地旅游。
二是推动文化挖掘与情感营销。在文化多元发展和流量媒介盛行的当下,将地方文化推向全国并构建“在地文化数据库”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可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从历史、民俗、艺术等多个维度入手,提炼出具有普世情感元素的文化符号。以上海为例,其城市影音档案收录了大量与上海相关的影视作品,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创作,共同勾勒出上海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从这些文化作品中,可以清晰提炼出上海文化的情感元素,为地方文化传播提供生动的载体,实现地方IP的全国化升级。游客走进旅游目的地,不再只是走马观花地参观景点,而是能够通过影视作品的引导,深入体验当地的文化内涵,感受独特的地域魅力,从而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双赢。
三是鼓励多方共创与品牌建设。在电影赋能文旅融合过程中,可大力倡导“政府—创作者—游客”多主体共创机制,激发社会各界的创造力和参与积极性。整合各方资源和优势,实现从创意产生到项目落地的全流程协同,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各地可将具有代表性和辨识度的文化符号融入影视作品和文旅项目中,形成独特的品牌标识,推动电影与本地文旅项目的深度绑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影视IP。另一方面,可借助影视IP加强各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联合推出旅游线路、举办文化节庆活动等,促进游客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组织全国性的文旅品牌推广活动,将各地影视IP和文旅项目集中展示,形成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跨地区的影视文旅项目合作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全国文旅协同发展。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