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戏台》里有个镜头我至今忘不掉,城外炮火都快轰到戏园墙根了,权贵们抱着金银细软撒腿就跑,可一群观众却稳稳坐在座位上,有人还掏出瓜子慢慢嗑,就等着名角金啸天开唱。
财经摆渡人
精研出品
破浪前行,共探财富新局
大家好欢迎收看【古今财鉴】
电影《戏台》里有个镜头我至今忘不掉,城外炮火都快轰到戏园墙根了,权贵们抱着金银细软撒腿就跑,可一群观众却稳稳坐在座位上,有人还掏出瓜子慢慢嗑,就等着名角金啸天开唱。
我一开始觉得这场景有点夸张,后来翻了点老资料才发现,这事儿在民国真不新鲜。
抗战时期的北平,物价飞涨,街头时不时就有枪声响起,可程砚秋、马连良这些名角演出时,戏园照样座无虚席。
有老报纸记载,不少观众为了买票,把家里的旧衣物拿去典当,就为了在戏园里待上两个时辰。
你说他们傻吗?其实一点不傻,乱世里最缺的就是确定性,而戏文的起承转合、唱腔的一板一眼,恰恰给了他们这份确定。
那些没钱进戏园的底层百姓,也有自己的精神寄托。
天桥的杂耍园子、街边的评书摊,只要付得起几个铜板,就能听一段书、看一场杂耍。
哪怕明天不知道能不能挣到饭钱,哪怕城头的大王旗换了又换,这些简单的娱乐,总能让他们暂时忘了生活的苦。
这大概就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再难的日子,也得给自己留一点精神念想。
《戏台》里的观众,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些普通的戏迷。
他们不参与政治纷争,也不纠结于谁当政,心里就一个念头:把这场戏听完。
这种“不站队、只认戏”的态度,在高度政治化的年代里,显得格外难得。
我见过一张老照片,抗战时期重庆的一家戏园,舞台上演员唱得投入,台下观众看得专注,后排还有几个穿着军装的士兵,手里握着枪却听得入了神。
照片的背景里,能看到窗外被轰炸后的断壁残垣。
很难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是怎么静下心来听戏的。
后来才明白,戏园对他们来说,不是单纯的娱乐场所,而是乱世中的精神灯塔。
艺术这东西,看着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穿,可在动荡年代里,它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大。
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茅草屋里上课,条件艰苦到极点,可他们还是会组织诗歌朗诵会,会唱《松花江上》。
这些看似“无用”的举动,却让他们在战火中守住了内心的平静,也守住了读书人的尊严。
如此看来,艺术从来都不是奢侈品,而是普通人对抗苦难的武器。
这种精神寄托,不分阶层、不分年龄。
《茶馆》里的松二爷,清末遗老一个,啥本事没有,就喜欢养鸟。
在别人看来,这是“玩物丧志”,可对松二爷来说,那只鸟就是他的命。
乱世里他什么都留不住,只有这只鸟,能让他觉得日子还能过下去。
我们每个人心里大概都有这么一个“鸟”,可能是一首老歌、一幅画,也可能是一部喜欢的电影,在难的时候,它就是我们的精神支点。
《戏台》里最有意思的角色,当属姜武饰演的八爷。
他是北京南城的流氓恶霸,平时在街面上横行霸道,可一进戏园,立马变得规规矩矩。
金啸天的戏,他从不插队,乖乖买票入场,看完还会摆两桌酒席感谢戏班。
有人不理解,问他何必如此,他说:“戏园里有戏园的规矩,不懂规矩就是对戏的不尊重。”
本来想只说《戏台》里的情节,后来发现这种“进园守规矩”的文化,在老北京戏园里是真实存在的。
老辈人说,以前的戏园有“七不原则”:不喧哗、不中途退场、不随意叫好、不冒犯演员。
不管你是王公贵族还是贩夫走卒,进了戏园就得遵守这些规矩。
在艺术面前,所有的阶层差异都暂时消失了,大家都是平等的观众。
这种对艺术的尊重,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佳话。
民国时期,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先生演出,有个军阀想强行要前排座位,被戏园老板拒绝了。
老板说:“座位是留给买票的观众的,哪怕您是军长,也得按规矩来。
”军阀听了,不仅没生气,反而乖乖买了票。
很显然,在那个年代,大家都明白,艺术有艺术的尊严,谁也不能破坏。
对比现在的一些文艺演出,真的有点让人感慨。
有些观众进场后手机不静音,聊天声比演员的声音还大,还有人中途随意走动、退场。
这不仅是对演员的不尊重,也是对艺术的不尊重。
《戏台》里的八爷尚且知道守规矩,我们现在的条件好了,反而把这些最基本的礼仪忘了。
艺术的力量,从来都不是单向的。
演员用心演出,观众用心欣赏,这种双向的尊重,才能让艺术真正活起来。
《戏台》里的戏班,不管外面多乱,只要上台,就会拿出最好的状态;观众不管生活多苦,只要坐下,就会全身心投入。
这种默契,这种坚守,才是艺术能穿越乱世的根本原因。
现在我们不用再在炮火中听戏了,可生活中的“动荡”从未消失。
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焦虑,有时候比战火更让人疲惫。
这时候,我们更需要像《戏台》里的观众那样,给自己留一方精神角落。
可能是静下心来听一段戏,可能是认真看一本书,也可能是和家人一起看一场电影。
《戏台》里的观众或许不懂什么大道理,但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艺术从来都不是乱世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品。
不管时代怎么变,人对精神秩序的追求不会变,对尊严的渴望不会变。
而艺术,就是这份追求和渴望的最好载体。
说到底,《戏台》讲的不是戏,是人,是中国人在乱世中守住精神家园的故事。
那些炮火中不肯离席的观众,那些戏园里坚守规矩的普通人,他们身上藏着的,正是中国人最珍贵的精神密码。
这份密码,让我们在苦难中不绝望,在动荡中不迷茫,也让我们的文化和精神,得以一代代传承下去。
来源:一年花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