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售才开36小时,一部没有爆炸追车、没有漫威彩蛋的文艺片居然把票房干到1.07亿,猫眼想看人数单日飙涨22万,这谁坐得住?
预售才开36小时,一部没有爆炸追车、没有漫威彩蛋的文艺片居然把票房干到1.07亿,猫眼想看人数单日飙涨22万,这谁坐得住?
往前翻十年,文艺片在院线就是“一日游”代名词。
影院经理一看排片表就皱眉:上座率两成,票房产出连电费都不够。
逼得导演们要么自掏腰包买场次,把片子当艺术展放三天收工,要么直接卖给视频网站,观众在手机上二倍速刷完,截两张图发社交平台就算支持。
现在一张《狂野时代》的预售截图把旧账本撕得粉碎。
毕赣上一部作品《地球最后的夜晚》首日票房2.6亿,可口碑崩塌后第二天直接脚踝斩,最后靠首周末撑到3.7亿。
教训就在眼前,没人想到他居然敢再玩一次,更没人想到观众肯提前把钱掏出来。
数据拆开来更吓人。
灯塔专业版显示,预售票里六成来自四线城市,往常这是奇幻喜剧和好莱坞特效片的基本盘。
大量年轻面孔第一次为文艺片付费,购票账号平均年龄21岁,比传统文艺片受众年轻了整整一轮。
粉丝经济肯定有功劳,但光粉丝撑不起上亿盘子,背后还有更大的情绪在流动。
疫情三年,影院开门关门像坐过山车,大家憋坏了,也看腻了套路。
拯救地球的超级英雄、工业糖精爱情、强行升华的喜剧,一部接一部,情绪被榨得渣都不剩。
观众需要新刺激,需要没被剧透过的新鲜体验,毕赣的慢镜头、长镜头、时空循环,反而成了稀缺品。
market gap 就这么被踩中。
易烊千玺的名字出现在主演栏,是催化剂,不是决定因素。
从《少年的你》到《奇迹·笨小孩》,他每部片子都在升级,票房累计破百亿,但真正的杀招是选片眼光毒。
粉丝信他,路人也信他,这种信用在资本市场叫“商誉”,在院线叫“预售力”。
换成别的流量,片方不敢拿1.5亿制作费去赌文艺实验,银行也不给贷款。
舒淇的加入把基本盘再扩大一圈。
70后、80后认她,90后、00后通过短视频复习《西游·降魔篇》和《寻龙诀》,怀旧滤镜拉满。
她演的角色被提前爆料是“全片哲学发动机”,台词少、眼神多,这种神秘人设刚好击中短视频二创的爽点,影院还没上映,片段剪辑已经全网飞,话题自己长脚。
文艺片翻身不是孤例。
去年《宇宙探索编辑部》靠“民科”话题一路逆袭,票房4.1亿;前年《隐入尘烟》从排片0.2%爬到1.3亿,观众自来水把院线经理骂到加场次。
单片成功可以说运气,连续三年出现爆款,说明消费习惯已经变轨。
短视频把观众口味撕得粉碎,长视频平台又用会员模式把大家请回客厅,去电影院的唯一理由只剩下“体验感”三个字。
体验感需要陌生、需要沉浸、需要能发社交平台炫耀的稀缺性,文艺片刚好全中。
投资圈最先闻到味道。
过去谈文艺片,平台方和基金方第一句就是“能回本就投”,现在主动上门的不止传统影业公司,还有做短剧的、做MCN的、甚至做潮牌买手店的。
逻辑很简单:年轻人愿意给情绪价值付高价,一张电影票只是入口,后面的联名手办、场景打卡、沉浸式剧本杀,全是二次消费场景。
IP生命周期被拉长,收益模型从“票房-only”变成“票房+”。
当然,风险依旧存在。
毕赣的个人风格决定了片子不可能让所有人看懂,第一波口碑要是出现《地球最后的夜晚》那种“退票潮”,排片照样跳水。
文艺片不像商业片可以靠类型元素兜底,一旦核心观众失望,跌幅比股票熔断还快。
预售破亿只是发令枪,能不能把纪录撑到最终票房,还得看片子的真实完成度和后期话题续航。
再往深一层想,这次狂欢最大赢家可能是整个制作体系。
过去几年,行业被“唯票房论”压得喘不过气,导演想拍点不一样的,先要回答投资人“十个亿谁负责”。
现在有人用1亿预售证明,小众题材也能首日回本,资本会重新评估风险系数,更多青年导演有机会拿到拍摄资金,不用再委屈自己去改编网大IP。
观众看到的奇葩故事、先锋镜头会越来越多,市场进入多元拼杀阶段,烂片更容易被当场淘汰,好内容也能更快浮出水面。
对普通观众来说,钱包终于拥有了投票权。
买一张票就是一次表态:我不想再看流水线产品,我要看导演真正想拍的东西。
每一次扫码进场,都是在给行业划线:把故事讲圆、把情绪给足、把体验做新,我们就愿意掏钱。
以后院线经理再看片,不会只问“有没有明星”,还会问“有没有表达”。
这个转变,比一亿预售更值钱。
至于易烊千玺,他又一次完成信用加分。
流量明星最怕观众长大,一旦审美升级,旧招式立刻失灵。
他提前三年转型,每一步都踩在观众成长节奏上,等大家厌倦套路,他已经把演技练成护身符。
就算《狂野时代》最终口碑分化,也没人会把锅甩给他,这种安全感是长期饭票。
业内传闻他下部戏要合作贾樟柯,如果成真,文艺+流量的试验还会继续升级。
《狂野时代》的真正意义,是把天花板捅出一个洞。
别人一看,原来文艺片也能首日破亿,跟随者就会蜂拥而至。
接下来两年,大概率会出现一批“伪文艺片”:节奏慢、镜头长、故事空洞,只想骗平台补贴和粉丝包场。
市场快速饱和,观众再度审美疲劳,洗牌随时到来。
想活到最后,还得回归内容本身:故事有没有击中现实,人物有没有说出观众不敢说的话,镜头有没有提供新的看世界角度。
做不到这三点,预售再高也只是昙花一现。
电影行业最怕的不是没人看电影,而是没人再相信电影能带来惊喜。
《狂野时代》用36小时把信任重新拉回影院,接下来要看它能不能把这份信任撑到最后一帧。
纪录已经写下,子弹还在飞,我们坐在黑暗里,灯光熄灭,屏幕亮起,新的游戏才刚刚开始。
来源:大气豆花bidfn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