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孤独就是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加班。可是,我并不认为这就是孤独。一个人的事,我是经常在做。
有人说,孤独就是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加班。可是,我并不认为这就是孤独。
一个人的事,我是经常在做。
一顿晚餐,自己一个人正好可以安静地好好享受。喜欢的电影,自己一个人去看,也没有什么不合适。哪怕逛街的时候也只是自己一个人,也不会觉得奇怪。
所以,一个人的状态不等同于孤独,而是一种无人需要去迁就的自在。
所谓的孤独,不是独居的生活状态,而是内心与外界、他人或自我的联结断裂,是一种主观情感上的空缺。
没有陪伴,却不会因为缺少那份陪伴而感觉到不自在。如此状态,不是孤独,是自由、是享受,是自己喜欢的生活模样。
现有的感悟,也是越来越喜欢可以一个人独自待着的时刻。
其实,我也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变成如今这般模样。
我曾经渴望有一个人可以一直陪着自己,我曾十分依恋我的家人、朋友。
可后来,我还是和很多人走散了。因为林林总总的原因,我也不得不远离我所依恋的家人。
虽有不舍,但终究好像也会成为一种习惯。
当然,现在享受一个人,不是忘了曾经的依赖,而是慢慢接纳了 “人生聚散终有时” 的现实。
就是偶尔还是会有想念一些人,但已然不会再强求一定要和谁一直在一起。
些许是我的偏执,反正我就是觉得人与人终究都是要分开的,这个世界上也没有谁可以陪伴自己一辈子。
所以,即使再怎么不舍,我们也要学会放手。
放手不是放弃,也不是忘记,而是把曾经的某些陪伴放在心底,化作独自前行时的一份底气。
从而让我们可以更敢做自己、更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变故。
就像最近几年里,虽然自己没有结交到什么知心的朋友,甚至和以前要好的朋友联系得也越来越少,但内心却不会感到孤单和不安。
因为我相信,一切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缘,则聚。无缘,就放在回忆里或是时光深处。
有些人、有些事成为了回忆,并非遗憾,而是藏在时光里的一种温暖。
当然,我也不是没有过感到孤独的时候,但怎么也都可以轻松让它过去。
就是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孤独是难免的,但这个世界上形单影只的并不是只有自己,每个人皆是如此。
我们一样会感到孤独,一样会有困惑,但偶尔的孤独不是缺憾,而是能让你静下心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的机会。
所以,不必和孤独对抗,也不要被它困住,让它自然来、自然走。将孤独视为生命里的过客,它们只是暂时经过。
其实,人长大了之后,都会经历一段无人问津的时刻。就是那么一段或是很长的一段时光,什么都是你一个人。
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去医院,一个人背着行囊去往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地方……
直到最后,把一个人的日子过成常态。
这些一个人的瞬间,看着孤单,实则全是成长的勋章;看似无助,却悄悄练就了 “自己扛事” 的底气。
所以,一个人,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
个人见解,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相伴依旧会感到很孤独。
所以,即使不喜欢孤独,也不要着急着去成群结伴。
就像那句话说的那样:真正的孤独,从来不是 “没人陪”,而是 “有话没处说”、“有心没人懂” 的空落。
所以,即使暂时不适应,也不要为了摆脱 “孤独” 的标签,就去迎合不契合自己的的圈子。
和三观不合的人同行,话不投机的尴尬、需要迁就的关系,实则比独处更煎熬。
就是现在感到“难熬一些”,也别为了凑数而委屈自己。
我们大概永远可以相信:高质量的独处,永远比低质量的相伴更有意义。
因为在这孤独的过程中,或许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改变正在悄悄发生。
尤其当你学会和自己相处、与自己陪伴的时候,你内心便会变得热闹且丰盈。
你不会再等着别人来照亮自己,反而慢慢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这份自给自足的力量谁也给不了。
而在那些孤独中沉淀的时光,最终也会让你明白:这世间最可靠的陪伴,从来都是自己。
当然,独处不意味着我们要远离人群,毕竟人活着总是需要与人有所往来、与这个世界有所交涉的。
独处是内心的选择,是为了给自己“充电”,是在没有外界打搅的时候、自己积蓄力量。
与人往来是生活的必然,是社交、是谋生,是为了实现生活所需,也是与世界建立联结的正常方式。
这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互补 —— 起前者可以让你保持自我,后者则能让你立足生活。
所以,走进人群不是妥协,退回独处也不是逃避。我们只是为了我们自己。
写在今日最后的话——
孤独的可怕与否,关键在 “是否自洽”。
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人,从来不会被孤独困住—— 因为内心的丰盈,早已填补了所有情绪的空缺。
孤独不是困境,而是自我沉淀的契机。
那些看似孤独的时光,实则也在悄悄帮你积攒对抗迷茫的底气。
真正的陪伴,不在于人数多少,而在于彼此是否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滋养。
所以,不急于寻找同伴,也不用逼自己合群,留足时间和空间,那些三观契合、步调一致的人,会在恰当的时机来寻你。
最后的最后,祝世界熙熙攘攘,你我岁岁安康。
—— 2019-7-04 晴天
来源:不慌不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