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请知悉。
文丨小强
编辑丨烨烨
刚开始听说有人想靠一部电影讲完洪常秀的所有作品,我还觉得这人有点异想天开。
毕竟这位韩国导演实在太能拍了,写作者丹尼斯・林动笔时他已经有26部作品,写完又添了3部。
但读完《剧场前》才发现,这哪儿是异想天开,分明是摸透了洪常秀的创作精髓。
《剧场前》这书本身就带着浓浓的洪氏风格,全书十二章,六章用罗马数字,六章用阿拉伯数字。
刚看完第二章,翻页居然是第2章,这种小惊喜,像极了看洪常秀电影时的感觉。
本来想这会不会是单纯的形式主义,后来发现每部分都有自己的主题,却又绕着洪常秀电影的核心打转,不得不说,作者是真懂怎么跟导演“玩游戏”。
书里专门有章节聊洪常秀的招牌变焦镜头,林说“变焦是一种控制指标”。
以前看他电影没太在意这个细节,经书里一点拨才反应过来。
洪常秀用变焦是真实用,不用中断场景,就能转移焦点、改变节奏,甚至还能搞出点笑点。
《剧场前》是他第一次用变焦的片子,后来几部又暂时放弃了,这种灵活调整,反倒成了他的特色。
还有书里提到的“小作品”概念和烧酒场景,都是洪常秀电影里的老熟人。
他电影里的角色总爱喝烧酒,不是单纯的情节需要,更像是情绪的出口。
那些酒后的坦诚、争执,把现实和幻想的差距暴露得明明白白。
林在书里写的那句“性是人类活动中幻想和现实最容易分道扬镳的领域”,真的一针见血,把洪常秀藏在日常里的核心主题点透了。
洪常秀的电影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人物不是在喝酒就是在聊感情,情节也没啥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但你要是真觉得他在重复自己,那就错了。
早期的《猪堕井的那天》还能当成独立故事看,后期的作品更像一个大项目的碎片,每一部都是前作的变奏。
这种创作方式,比那些怕重复就刻意求新的导演,反倒多了份自由。
他的创作模式是真让人佩服,从《剧场前》开始,就不用完整剧本了,靠着大纲就敢开机。
到了《玉熙的电影》,连大纲都省了,直接带着演员和场景就拍。
现在更夸张,两个取景地、三个演员就能撑起一部电影。
这种“游击式”打法,看着简单,其实特别考验功力。
纽约林肯中心办他的回顾展时,不少年轻导演看完都想跟风。
但林在采访里说得很实在,不是谁都能学这种模式。
洪常秀是先定拍摄时间,再看能用的场地和演员,最后才想故事。
这种反常规的流程,背后是他对自己主题的绝对自信。
他知道自己要拍什么,所以才能在有限条件里玩出花样。
他电影里的“不完美”也很有意思,单独看某个场景,可能觉得有点尴尬,台词也不够精致。
但这些场景串起来,就形成了独特的结构和张力。
他根本不在乎传统意义上的“美”,反而用这种粗糙感,让电影更贴近真实生活。
毕竟生活本身,就没有那么多精心设计的完美瞬间。
《剧场前》最厉害的地方,不是把洪常秀的电影分析得多透彻,而是用一本书的结构,呼应了一位导演的创作灵魂。
它没有试图总结所有作品,而是通过一部电影,找到了解读洪常秀“多元宇宙”的钥匙。
对于喜欢洪常秀的观众来说,这本书是绝佳的补充,对于想了解独立电影创作的人来说,它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说到底,洪常秀和《剧场前》都在告诉我们,电影创作不一定需要大制作、强情节。
找准自己的核心主题,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哪怕是重复,也能开出独特的花。
这种回归创作本质的态度,或许才是当下电影圈最需要的东西。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明星大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