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它没有明星站台、没有炫目的特效,语言听起来也不是全国观众都能顺畅理解,但影院里的观众却一边看一边感慨,看不懂话也会被剧情打动。
大家好,我是乔叔,今天咱们聊聊方言电影火爆背后的那些家常故事,看看一碗馄饨和几句本地方言是怎么打动观众的。
最近,沪语电影《菜肉馄饨》在上海和江浙沪地区卖得特别火,票房成绩一下子让大家都注意到了它。
虽然它没有明星站台、没有炫目的特效,语言听起来也不是全国观众都能顺畅理解,但影院里的观众却一边看一边感慨,看不懂话也会被剧情打动。
这样一部看似地域化的电影,不仅赢得了本地人的喜欢,也让外地观众动了真感情,这到底是靠什么?
这些电影没有铺广宣发,也没有花大钱砸营销,而是抓住了自己的“根据地”。就像《菜肉馄饨》只在长三角地区重点上映,利用本地观众的热情先把气氛炒起来,再靠大家口口相传吸引了一些外地观众。
潮汕片《爸,我一定行的》和《夏雨来》也是如此,先紧抓核心市场,有了好口碑后再一步步扩张到更多观众。
这种先从家门口爆发,后靠社群传播扩展的策略,让小成本的方言电影避免了和大制作正面硬碰硬,也凭着自己的特色赢得了票房和口碑。
其实,看方言电影的人很多并不是只为“听懂”。不少观众即使没法全部理解台词,也会被片子里的一块馄饨、一个家庭争吵瞬间带回自己的生活。
对在外打拼的人来说,片中的乡音像是在用记忆拼成一张亲切的地图,让人觉得特别真实
潮汕片里的“胶己人”、沪语片里的家长里短,不论在哪看都会有点触动,就像是电影院里面突然多了一个能懂你的人。比起商业片的精致包装,这些乡音小故事反而更能让大家有共鸣。
成功的方言电影没搞高大上的叙事,反而专注在最熟悉的家长里短——比如做饭、相亲、邻里之间的小争执。
这些细碎的画面基本每个家庭都经历过,不管观众来自哪里,在这些故事里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像《菜肉馄饨》里父亲为儿子张罗婚事的焦急、《带你去见我妈》讲外来媳妇努力融入家的尴尬,还有粤北影片讲抗战时期坚守理想的故事,原本属于某个地方的日常情景,经过方言电影这一载体,成了很多人都能理解并感动的生活片段。
这些方言电影还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把早已经快被年轻人遗忘的地方语言和习俗重新带回大众眼前,让观众重新认识这一方水土的故事。
比如沪语片带动了年轻人关注本地方言和生活习惯,潮汕电影把英歌舞、地方特色美食搬上银幕,粤北故事让大家了解地区教育的历史。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硬性的保护方言来得自然,也能让观众通过一部好看的电影,顺便读懂一座城市的脉络。
当然,方言电影依然不容易走远,很多片子在“自家人”这里热度很高,到全国就没那么容易了。有的影片只靠方言和地域做噱头,故事单薄,观众很难留下深刻印象。
方言电影要继续发展,不只是靠一口家乡话,更要把故事讲得有共鸣,能让外地观众也愿意买票支持。
把地域特色和普遍情感结合,才能不被困在“老乡圈”,而是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喜欢。
回头看这些电影逆袭的路,多数都是靠真实和真诚取胜,并不是场面越大越吸引人。只要故事里有动人的情感,有让观众都能明白的小事和温情,语言差异其实没那么重要。
现在观众愿意为家乡故事买票,电影人也敢于用方言表达自己身边的故事,整个市场因此变得更加有活力,也让电影内容变得丰富有趣。
随着这些方言片的热映,未来或许更多地方口音和故事会进入电影院。观众对真诚和真实的渴望,会推动电影市场不断走向多元化。
每种乡音都有自己的故事,每部真实的小片也能在观众心里激起回响。
来源:修竹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