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短片《破阵子》自上线后就让广大观众感到一种强累的“丝滑感”。在以往海量AIGC影片中,充斥眼球的往往是闪烁、噪点、不连贯的动作和难以名状的“诡异感”。而《破阵子》却呈现出一种罕见的、接近传统CG动画的稳定与流畅。
转自 | 极客电影
AI短片《破阵子》自上线后就让广大观众感到一种强累的“丝滑感”。在以往海量AIGC影片中,充斥眼球的往往是闪烁、噪点、不连贯的动作和难以名状的“诡异感”。而《破阵子》却呈现出一种罕见的、接近传统CG动画的稳定与流畅。
▼ 《破阵子》正片 ▼
这部以南宋词人辛弃疾为主角的AI短片,不仅在视觉上实现了“破阵”,更在叙事上展现了深厚的功力。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国、传承与理想的壮丽故事,让人们看到了AIGC在严肃叙事领域的巨大潜力。
这份“丝滑”从何而来?AI在创作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一个专业的AIGC团队是如何运作的?
在《破阵子》的制作人、吉川AI工作室创始人吉川,以及《破阵子》编剧驰骋的采访中,他们分享了许多有趣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还原了AIGC行业最真实的样子。
告别"AI味"!
《破阵子》的"丝滑感"从何而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
AI短片《破阵子》的创意的源头来自一个假设:当辛弃疾“遇见”岳飞,会发生什么?
《破阵子》的官方剧情简介是这样的:百万金兵铁流奔腾南下灭宋,热血青年单人独骑保卫家国。岳飞离去的时代,承袭了“尽忠报国”遗志的大宋英灵,弥散于记忆中的铁浮屠、拐子马、岳家军,铁马啾啾、兵甲雄浑……一场梦里挑灯看剑的情怀史诗!
《破阵子》中只身冲向敌阵的辛弃疾
这个充满历史厚重感与奇幻色彩的故事,并不是来自AI的“奇思妙想”。吉川强调:“这个点子完全是驰骋老师自己想出来的。”编剧驰骋则半开玩笑地说:“这次的剧本,让我觉得很欣慰,我暂时还不会被AI淘汰掉。”
驰骋是国内著名漫画评论人和撰稿人,现任《新干线》杂志媒体监督。曾主持和参与许多书籍杂志制作,并一手创造了《新干线》、《新干线小说》等杂志。为AIGC短片担任编剧,是驰骋近一年多来的新尝试。
岳飞去世的时候,辛弃疾两岁,正是这短短两年的历史交集,为剧本提供了绝佳的想象空间。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辛弃疾是“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放派词人,但驰骋和吉川挖掘了他作为“武将”的另一面。
辛弃疾在金军占领区长大,从小听着岳飞的传说,这位民族英雄无疑是他投身抗金事业的榜样。依据这样一个十分可信的精神内核,《破阵子》中的奇幻想象便可以有的放矢。
《破阵子》中展现了辛弃疾作为“武将”的另一面
在AIGC时代,独特而深刻的创意,依然是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剧本是“人工”的,技术上AI是如何将故事“丝滑”地呈现出来的?
团队在创作《破阵子》时,是真把它当成一部CG电影在做,完全根据剧本,以及我们的理解去做分镜,然后再考虑这个部分最适合用哪个模型的哪个功能来实现。这种“为叙事服务”的理念,贯穿了整个制作流程。
吉川AI工作室没有依赖单一工具,而是调用了市面上几乎所有主流AI视频模型,组成了自己的“交响乐团”。
工作室使用Midjourney进行角色和场景的基底设计,然后通过图生视频加数字人技术完成影片。值得一提的是,片中英武帅气的辛弃疾形象,其灵感来自工作室另一位导演几个月前的一个测试片,其独特的CG风格奠定了全片基调。
▼ 国风概念CG短片《七微》 ▼
角色一致性一直是AIGC创作的难题,但吉川AI工作室已经告别了过去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训练模型的“石器时代”。在《破阵子》中,他们主要通过即梦AI 4.0模型自身的角色一致性能力,就达到了近乎90%的稳定效果。
动态生成是实现“丝滑感”的关键。工作室在主力模型上选择了可灵AI 2.5。作为9月新出的模型,其强大的动态表现力被团队认为是目前最好的。对于军队冲锋等运镜较快的镜头,团队则选择了海螺AI,因为它强大的“首尾帧”控制能力可以保证动作的连贯性。有台词的部分,绝大部分使用了即梦AI的数字人技术,非常有效率地解决了口型同步的问题。另外,还有个别镜头使用了其他视频模型,真正做到了“博采各家之长”。
正是这种对工具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让他们能够“约束”和“引导”AI,在AI的随机性与创作者的确定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最终,当驰骋看到片中千军万马、骑兵冲锋的宏大场面时,都感受到了“震撼”。
《破阵子》中千军万马的宏大场面
虽然近年来AI模型在动态细节、像素精度上的飞跃式发展。然而,技术的进步并未解决所有问题。
吉川指出,即便是现在,“两人同屏对话”依然是一个技术难点,因为很难直接用数字人技术生成。
很多在传统影视中轻而易举的镜头,在AI世界里可能是巨大的挑战,反之亦然。创作者必须深入了解技术的边界,才能在想象与现实之间游刃有余。
从入门到精通,
工作室“极速”进化
《破阵子》背后是一个高度协同的专业团队。而这个团队的诞生与成长,本身就是AIGC浪潮下创作者生态演变的一个缩影。
吉川从小便对日式游戏抱有浓厚的兴趣,成年后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游戏行业,曾担任《锁链战记》产品总监、《螺旋境界线》制作人,对日式游戏开发有深厚理解。他创立的吉川AI工作室,不但参与AI电影短片创作,还为游戏行业提供AI设计及技术培训,并致力于将AI视频生成技术应用于游戏开发流程。
2023年7月,吉川AI工作室正式成立,最初的业务以生图为主,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24年初。随着国内视频生成模型的兴起,工作室开始系统性地学习AI视频创作。工作室的成员除了驰骋老之外,都是“野神殿”的同学。“野神殿”是知名的AIGC创作者社区。团队成员很多都是在这个社区里相识,因志同道合而走到一起。
这种基于社区的、自下而上的组队模式,是AIGC时代新型创作组织的典型特征。
如今的吉川AI工作室,已经从一个兴趣小组,成长为一个在行业内颇受瞩目的专业团队。他们的作品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可观的流量,也吸引了商业合作的橄榄枝。但工作室的目标始终是朝“影视动画方向”发展。
AI颠覆一切?
创作者要守住自己的"护城河"
当技术浪潮来袭,最引人关注的总是关于“取代”与“颠覆”的讨论。AI会让创作者失业吗?未来的影视会是什么样?作为身处浪潮之中的实践者,吉川和驰骋有自己的看法。
AIGC最吸引产业的一点,无疑是“降本增效”。这究竟是噱头还是事实?吉川用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
《破阵子》的核心制作团队约5-6人,整个创作过程花了不到三周时间。虽然目前AI作品的精准度还无法与顶级的CG作品媲美,但做到75-80分的水平已经完全可行。
AI创作现阶段还无法媲美顶级CG作品,但效果已足以让很多人惊叹
随着工具门槛的降低,AIGC领域涌现出大量“一人成军”的创作者。他们热衷于在社群分享炫技的单镜头。吉川认为,这与专业团队的路径截然不同。他观察到,这些创作者的作品通常在一两分钟以内,而像吉川AI工作室这样的团队,从一开始就是“奔着要做叙事的东西去的”。
这个分野,本质上是创作出发点的不同。专业团队更关注如何将一个有趣的AI效果“复现”并融入“正经的作品”,而不仅仅是“大家乐一下就行”。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人成军”看似可行,实则极难。吉川指出,一个人做一部剧,意味着创作者不能有任何短板,“你最短的那块板就决定了你做的东西的质量上限。”而工作室模式,正是通过明确分工,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来确保作品没有短板。
从《鬼唾盂》到《破阵子》,吉川AI工作室用一年的时间,见证并参与了AIGC技术的狂飙突进。他们的实践让我们相信,用好AI,真的能帮助创作者完善技术、延展想象。
未来影视的“阵法”正在被重新定义,行业需要更多这样的“破阵者”。
来源:月影星辰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