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8日夜,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灯光打到最亮,《疯狂动物城2》全球庆典直接搬进华特迪士尼大剧院。首映礼规格有多高?迪士尼CEO鲍勃·艾格亲自落地上海,站在台前给续作“站台”,级别已经不是普通宣发,而是押全场的态度。导演乔睿渤、制片人杨文娜,带着奥斯卡得主关继威
影院还在开,年轻人却越来越爱刷短视频,国产大片一部接一部,北美爆款在中国连续折戟——在这个有点诡异的时间点,《疯狂动物城2》杀回来了,隔了整整九年。
一部动画片,能救场吗?还是会像一批好莱坞续集一样,重金砸下去,水花也不算大?
答案现在没人敢拍胸脯,但迪士尼这次的赌注,已经摆在明面上。
11月18日夜,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灯光打到最亮,《疯狂动物城2》全球庆典直接搬进华特迪士尼大剧院。首映礼规格有多高?迪士尼CEO鲍勃·艾格亲自落地上海,站在台前给续作“站台”,级别已经不是普通宣发,而是押全场的态度。导演乔睿渤、制片人杨文娜,带着奥斯卡得主关继威,还有张震、季冠霖坐镇中文配音阵容,整场活动更像一次品牌旗舰秀。
片子内容暂时被保密协议“捂着”,但现场反应藏不住。片尾曲一响,大剧院内三次爆发掌声,伴着口哨声起伏,气氛更接近演唱会而不是普通放映。观众在意什么?除了动物城更大的格局、更多的物种,最敏感的点还是狐尼克和兔朱迪——这对九年前就被全网磕疯的CP,感情线到底走到哪一步。
乔睿渤给了回应,方式比较克制,却很清楚:不是简单撒糖,而是通过一连串事件,把两者之间的暧昧、信任和拉扯推到更高一层。情绪铺得更细,节奏也更狠,用一句话概括,老粉会心一笑,新观众也不会陌生。迪士尼太清楚:在IP续作里,情感关系就是流量发动机。
城市规模也明显升级。续作在世界观上做了“加法”,地图边界被再度拉开,物种数量扩展,区域风格强调得更重,整个动物城从原来的“多族群大都会”,变成更复杂的生态网络。梦想工程师继续堆细节——街区招牌、交通系统、物种适配建筑,很多镜头一停,都能看出团队在场景设计上的执念。这种执念,过去九年反复为迪士尼赚钱,如今再次被抬上桌。
问题在于,迪士尼为什么挑这个时点,把这么多资源砸向一部动画续集?
看一眼202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就明白压在背后的压力。到目前为止,全国总票房大约在450亿左右,比2024年有起色,但距离疫情前高位仍有明显缺口。国产片里,《哪吒之魔童闹海》独吞近三分之一票房,国产神话宇宙一片热火,好莱坞大片在这边却频频“失手”。
今年引进的32部美国影片,真正打穿5亿票房线的只有《侏罗纪世界:重生》一部。全球狂扫17亿美元的《头脑特工队2》,中国市场贡献不到5000万人民币;《沙丘2》在北美拿到2.8亿美元,中国这边大约4900万美元,落差已经不是“水土不服”四个字能解释。同样的品牌、同样的IP,在国内观众那里,光环正在褪色。
再看观众偏好,变化更直观。最新调研给出的数字:32%的中国观众更爱买国产电影的票,而好莱坞电影的偏好比例大概31%。差距还不大,不过趋势很清晰——近65%的受访者承认,最近一两年看国产片的频次在增加。习惯一变,形成新的“观片肌肉记忆”,再想扳回来,难度比想象中大得多。
好莱坞在中国市场掉队,迪士尼却挑了一个在中国口碑最硬的IP来“翻盘”。前作《疯狂动物城》在豆瓣收获9.3分,票房突破15亿,拿下中国进口动画票房冠军,连年被拿来当动画叙事教科书。更关键的一点,它不是单纯卖萌,而是用动物社会映射人类偏见与阶层,一度被讨论成社会学案例。对观众来说,这个IP的信任度,是许多新IP花十年都换不来的。
而上海迪士尼乐园的“疯狂动物城”主题园区,更是一个现实中的超级广告牌。现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上海拥有这整套园区,街道场景、角色巡游、互动装置直接抓住游客拍照、打卡、发社交平台的冲动。续作筹备期,乐园同步升级内容,主角换新装,互动桥段更新,与新剧情挂钩,把电影变成实体空间的一部分。游客在园区里玩,是在为新片预热;观众看完新片,再回园区二刷场景,构成一个循环,这种玩法对传统单一院线宣发是降维打击。
宣发节奏安排得更长线。大概一年半以前,迪士尼就在D23大会扔出首支片花,用粉丝熟悉的方式,悄悄点燃期待。进入2025年下半年,密集营销开始铺开,多支预告片挂上B站,单条播放超过300万,抖音上相关视频点赞累计到400万左右。再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做宣传短片,从情怀层面连上几代观众——一边是长大的《大闹天宫》受众,一边是陪伴Z世代成长的迪士尼动画,符号叠加,针对的就是中国市场特有的文化记忆。
影片本身的市场表现,对中国院线的意义甚至不亚于对迪士尼的意义。2025年前十个月,全国影院数量涨到了1.34万家,银幕越来越多,观众却没“长”出来,票房过亿的片子创下近年新低。一边是物理空间膨胀,一边是内容供给分化,压力首先压在中小院线头上。更扎心的数据,在观影人群结构:00后群体购票比例持续往下掉,年轻人被短视频、直播、微短剧分走注意力,一个刷手机就能打发的晚上,谁愿意花两个多小时坐在黑暗的厅里?
九年前,初中生喊着“迷上兔朱迪”的弹幕,如今不少已经变成有稳定收入的职场人,或者正冲击研究生和职场的门槛。《疯狂动物城2》是否能把这一代人从手机屏幕拽回大银幕,是院线老板格外关心的一件事。IP情怀带来的召回力,正在接受现实消费习惯的检验。
观众反应已经有了一个小样本。首映礼之后,普通观众在小红书更新观影感受,短时间内阅读量突破10万,评论里充斥“九年了终于等到”等类似情绪表达,超过500条留言表达观影期待。虽然这不过是社交平台的局部回声,但至少说明一点:这个IP在国内的情感账户还没被透支,九年空窗期反而积累了一层“久别重逢”的滤镜。
对比其他好莱坞续作,更能看出《疯狂动物城2》的特殊。近几年,很多老牌IP在中国遭遇“高开低走”——一开始靠情怀拉起首周末,第二周口碑撑不住,跌得比国产新片还快。原因很简单:故事过时,主题脱离本地语境,只剩下重复视效,就很难打动习惯了高频国产内容的观众。《疯狂动物城》这条线不同,它的核心命题是偏见、共存、阶层流动,本身就具备跨文化的通用性,甚至更容易与高速城市化的中国社会产生共振。
从迪士尼角度看,这次押注还有一层现实考量。皮克斯系动画近年在中国市场走弱,《头脑特工队2》的表现已经敲过一次警钟,昔日“金字招牌”不再自动等价于票房保险。主题乐园业务在中国依旧是现金牛——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游客恢复得比院线更快——怎样让乐园与电影IP互相抬轿,避免单方疲软,变成迪士尼全球战略里的重点问题。把全球唯一的动物城园区所在城市,作为全球庆典舞台,背后是非常清晰的商业规划。
反过来看中国市场,《疯狂动物城2》若真在票房与口碑上双开花,影响不只体现在某个具体数字。对大片片方来说,这会是一种信号:只要足够尊重受众审美变化、在内容和宣发上都做本土化思考,好莱坞电影仍有空间。对院线来说,能证明大银幕体验在短视频时代仍然有压制力——尤其当故事与角色足够有黏性,观众愿意为一段完整叙事腾出时间。
如果续作表现不如预期,那就意味着另一个现实:观众的耐心正在加速消失,九年间的内容消费习惯变得面目全非,IP价值也有失效日期,再响亮的品牌也挡不住代际审美断层。
九年前,很多人走进影院,是被“迪士尼+动物”的组合吸引;九年后,同一批人走不走回影院,考验的已经不只是情怀,而是:这家公司还懂不懂当下观众究竟在想什么、怕什么、期待什么。
电影院的大门一直敞着,明年银幕数量或许还会增加,《疯狂动物城2》会是观众重新走进去的理由之一吗?还是会变成一次大规模的“怀旧聚会”,留下漂亮数据与叹息?不妨等上映后,看看身边人是选择买票,还是继续刷着手机滑过预告片。
来源:繁星点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