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从“浪浪山”看中国电影经济新路径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21 16:10 1

摘要:11月17日,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该片自今年8月上映以来,创下17.17亿元的亮眼票房,吸引超过4700万观众走进影院。随着社交平台“二创”持续发酵,“浪浪山”故事累计触达受众超54亿人次。这一IP还携手近40家知名企业打造覆盖“衣食住行娱”

11月17日,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该片自今年8月上映以来,创下17.17亿元的亮眼票房,吸引超过4700万观众走进影院。随着社交平台“二创”持续发酵,“浪浪山”故事累计触达受众超54亿人次。这一IP还携手近40家知名企业打造覆盖“衣食住行娱”的全领域授权合作矩阵,影片授权营销合作带动的终端商品销售总额达22亿元。预计到今年年底,这一数字将突破25亿元。(据《文汇报》11月18日报道)

近来,在国家电影局的组织策划下,一系列“电影+”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推动了电影与文旅、餐饮、科技、游戏等不同行业的深度融合,促进电影从单一的票房经济向多维消费生态转变。《浪浪山小妖怪》正是这场变革中的杰出代表,不仅刷新了国产二维动画电影票房纪录,而且在电影IP多元化开发、打造电影消费新亮点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从中可以窥见中国电影经济可资借鉴的新路径。

一个能触发人们消费冲动的电影IP从何而来?归根结底,还是内容为本、文化为根的创作取向。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好看”是电影IP生长的土壤。《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实践首先得益于其过硬的内容品质——精良的制作、创新的叙事、饱满的角色塑造,构成了吸引观众的初始磁场。此外,该片植根于东方文化土壤,其叙事逻辑、美学表达、价值取向都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这种文化亲近感降低了观众的接受门槛,更形成了区别于好莱坞等国外作品的独特竞争力。当文化自信真正融入创作,便能产生强大的情感号召力和市场吸引力。

从《葫芦兄弟》《大闹天宫》到《浪浪山小妖怪》,中国动画呈现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从传统神话、民间传说走向现实主义;从英雄叙事转向关注日常的普通人叙事。《浪浪山小妖怪》构建的“浪浪山”世界,既是一个具体的叙事空间,也是一个可供观众投射情感的心理场域。影片讲述了四个底层小妖怪的奋斗史,颠覆了传统神话里英雄主角的套路。这种“小人物视角”成了打动观众的关键。影片里小妖怪们的迷茫、努力和一点点希望,让观众觉得“那就是我自己”。这种强烈的代入感,为此后的IP转化提供了更多可能。

传统电影盈利模式主要依靠票房收入,《浪浪山小妖怪》则展示了动画电影在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该片通过文创产品的衍生开发,成功将银幕影响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实现了消费场景延伸。截至目前,该片衍生品的销售额已突破2.5亿元。其中毛绒系列突破2500万元,代表猪妈妈牵挂的挂件、大王洞的工牌等,都是兼具实用性和电影情感的畅销单品。

在“好看又好玩”的基础上,电影作品可以充分释放其IP价值,开发构建“电影+”商业生态。比如“浪浪山”从创作伊始便形成了跨板块的协作机制,运营团队从影片中寻找创意灵感,美术团队开展二次创作为商业形式的落地打通路径。从与咖啡、文具等实体商品联名,到与游戏、演出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浪浪山”的商业模式可复制、可延展。在山西,片方与当地文旅部门合作推出的“浪浪山小妖怪山西游记”主题活动,使大同善化寺、永安禅寺等取景地搜索量上涨380%,大同旅游订单同比增长超40%。这些实实在在的转化成果,印证了电影产业拉动消费、赋能经济的巨大潜力。

从《浪浪山小妖怪》身上,我们看到中国电影突破行业壁垒后的海阔天空。当优质内容遇见成熟产业,当文化自信遇见市场智慧,中国电影完全能走出一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共赢的发展道路。期待《浪浪山小妖怪》之后,能有更多中国电影IP翻越自己的“浪浪山”,抵达更广阔的天地。(张晓华)

来源:河北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