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国电影陷入危机”的论调早已有之,疫情期间就有过不少相关讨论,主要集中在院线票房不佳,流媒体威胁等具体情况。今年相关再起,是因为上半年的百想艺术大赏和昨晚刚颁完奖的青龙奖。这一次的讨论方向也更近了一步,到了“水漫奖项之后的无片可上,韩国电影或将在2026年迎
“韩国电影陷入危机”的论调早已有之,疫情期间就有过不少相关讨论,主要集中在院线票房不佳,流媒体威胁等具体情况。今年相关再起,是因为上半年的百想艺术大赏和昨晚刚颁完奖的青龙奖。这一次的讨论方向也更近了一步,到了“水漫奖项之后的无片可上,韩国电影或将在2026年迎来市场冰河期、灭亡期……”
在本土大奖备受质疑的同时,韩国电影的“忠武路五虎将”也“损失惨重” :金基德疫情期间在异国他乡意外去世,洪常秀因和金敏喜的“恋情丑闻”,被韩国国内市场进一步“抛弃”。另外仅存的三位大导,也在近期频频传来“负面”消息——
最为欧美及好莱坞主流市场所认可,以《寄生虫》实现了韩国电影突破性飞跃的的奉俊昊,今年未能通过其新片《编号17》再续辉煌,无论是口碑评分,还是票房收益,都受挫明显;
以《小姐》《分手的决心》斩获不少殊荣,具有较强海外声誉的朴赞郁,其新片《无可奈何》虽然集结了李秉宪、孙艺珍等大咖,但票房后继无力,威尼斯电影节还挂零,甚至连他本人都被美国编剧工会开除了;
曾凭借《燃烧》在2018年拿下了戛纳场刊历史最高分,被称为“戛纳遗珠”的李沧东,沉寂7年后终于传出了新片即将启动的消息,但紧跟而来的却是韩国电影市场持续恶化,他的这部新片或将会因找不到投资而陷入停滞……
从权威奖项频频引发争议到知名大导的辉煌难再续,这是否意味着韩国电影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2026年的韩国院线真的会无“韩片”可上吗?Netflix、Disney等海外流媒体的强势渗透,究竟是摧毁韩国电影的“祸根”,还是及时伸出的“援手”?就此疑问, 娱理工作室 和韩国电影资深观察者、自媒体从业者@XPXP_XPXP 进行了相关探讨。
2025年,第46届青龙奖获奖名单
青龙奖的“水奖”争议从何而来?
韩国电影历来以三大奖最为权威,分别是百想艺术大赏、青龙奖和大钟奖。其中,百想艺术大赏是囊括了电影部门和电视部门的综合类奖项,青龙奖和大钟奖是专注于电影的专业奖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自2022年起,青龙奖开始增设剧集奖,以适应韩国国内流媒体的快速发展。相较于百想艺术大赏的电视部门评选,青龙剧集奖更在意的是各大流媒体产出的作品,韩国各大电视台出品的作品不在其评奖范围内。
创立于1962年的大钟奖,原本可以成为韩国国内唯一一个以嘉奖电影为主的权威奖项,却因为早年间“提名者必须到颁奖礼现场领奖才能有奖拿”的负面舆情,以及在朴槿惠执政时期多次发生争议事件,导致大钟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早已荡然无存。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在2023年年底,大钟奖主办方韩国电影人总联合会由法院宣布破产;2024年年底,“大钟奖”的商标权被拍卖,起拍价为29万元人民币。
由于大钟奖近乎实质性的快速衰落,所谓的“韩国电影三大奖”近乎名存实亡,仅剩百想艺术大赏、青龙奖还设有电影部门相关奖项。在多次参与过韩国相关奖项报道的@XPXP_XPXP 看来,作为韩影历史上最悠久的电影奖,大钟奖的衰落无疑是令人惋惜的,而百想艺术大赏的奖项设置则是令人诧异的,“把音乐、美术、动作指导等,全都归类为艺术奖。明明这些幕后技术都属于不同的业务范畴,怎么能融为一体,只颁发一个艺术奖呢? 某种程度上来看,可能就是因为在疫情后,一个单项凑不出来五部入围影片,所以就混在一起了。 ”
2025年,第61届百想艺术大赏电影部门获奖名单
相较于更看重票房和度,时不时会有一些创新的百想艺术大赏而言,青龙奖更趋向传统和保守——青龙奖创立于1963年,是韩国国内最具权威性的电影奖,相对能维持商业电影和独立、文艺电影之间的平衡。坊间一度传闻韩国有“三大三小六个电影奖”,这个说法是有误的,因为春史、釜日、影评人奖、导演协会奖等“三大”以外的韩国电影奖,其评选标准和侧重点不一,权威性和影响力自然也无法和“三大”相提并论。 “在韩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大钟、青龙和百想的权威性及影响力最具代表性,但现在基本可以默认只剩下两大了。”
据@XPXP_XPXP 介绍,青龙奖在增设剧集奖的同时,也有过一些奖项上的调整:由于疫情影响,韩国本土电影产出有限,青龙奖曾尝试过两年颁发一次。“如果电影数量实在有限,不如就两年选一次,将时间范围扩大,以便能纳入更多备选,尽量选品质好一点的电影,可能都要比今年这种明显是‘凑数’的名单好很多。”
“凑数之说”最早源于争议较大的最佳女主角评选。从昨晚的颁奖结果来看,玄彬凭借《哈尔滨》首次拿下青龙影帝,孙艺珍凭借《无可奈何》二封青龙影后,两夫妻同时包揽影帝后的高度极具突破性和关注性,强大的路人缘也为两人迎来了叫好之声。但是与此同时,青龙奖的权威性,也在继去年郑雨盛就未婚生子的台上“致歉”发言后,再次迎来“崩塌时刻”。
尤其是配合最佳男主角热门提名者李秉宪的不到场,最佳女主角提名者宋慧乔不走红毯的花絮来看,“预制奖项,预制,预制热闹”的嫌疑更加明显。 对于这个奖项结果,@XPXP_XPXP 认为:“获奖名单看下来,有种大环境繁荣不再,那就破罐子破摔的绝望感。宁可要满屏的热度,也不肯正视一眼韩国电影的真正问题。连最应该成为风向标、摆出态度的青龙奖都沦落至此了,看来‘生死存亡’这个说法并非虚言。”
玄彬、孙艺珍夫妇荣获本届青龙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
早在颁奖前,我们就对本届青龙奖的提名名单进行过解析:如果纯粹从演技维度来看,@XPXP_XPXP 认为在韩国国内可比肩全度妍的实力派李慧英,更适合拿下荣誉。“孙艺珍虽然是大热门,但她在《无可奈何》里的戏份不够突出。宋慧乔这部演得蛮好的,但是《黑修女们》的质量很一般。林允儿入围过很多次,算是劳模演员,曾有千万票房加持,奖项上一直未受认可,基本都是陪跑运。李在仁有点像‘凑数’的,因为《超异能特攻》的男演员们表现更突出,她的存在感相对较弱。”
尤为让人遗憾的是,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双项提名的朴正民,却在本届青龙奖上颗粒无收,连资深前辈文素利都要在台上打趣发言,疑似质疑。
在颁奖前的对话中,我们也对这位年轻一代的韩国演技派给予过希望——即便是李秉宪和朴正民的双担演技粉,@XPXP_XPXP 仍会希望朴正民可以拿下荣誉,“ 他真的演得太好了。虽然李秉宪在《无可奈何》里演得也很好,但是对于他这个咖位、级别的资深演员来说,多一个奖少一个奖,或许也没有那么重要吧。可是如果朴正民能拿到的话,他就可以接替刘亚仁,成为韩国青年演员新的领头人了。 ”
文素利在本届青龙奖颁发相关奖项时的发言
事实上,“取代刘亚仁”早已成为某种“共识”——2023年,柳俊烈凭借《夜枭》意外拿下百想艺术大赏电影部门最佳男主角,似乎就在说明韩国业界想要快速从85后中找到新的领头人。奈何即便是独立电影圈出身,有热门爆款剧集在手,但后续乏力且负面绯闻缠身,柳俊烈在短期内甚至连“刘亚仁留下的空位”都无法消化。
如今,朴正民的无法上桌,意味着韩国电影85后男演员梯队建设的再次失败。毕竟对于资历老道且不缺资源的玄彬来说,80后的他和85后的刘亚仁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拿奖更多是对于个人的锦上添花,而非行业激励和风向预期。
虽然首封影帝值得开心,尤其是对于路人缘颇佳的玄彬来说,早年就拿下过百想艺术大赏的最大奖之后,他根本就不需要再依靠奖项证明上桌与否了。只是在电影方面,深耕多年的玄彬确实还缺少一个青龙奖这样的权威荣誉。但是以《哈尔滨》这样一部口碑、票房皆无突出表现的电影来拿奖,确实难以服众。
“对比起一起入围的其他提名者及作品:李秉宪是大男主戏,无论是电影黑色幽默的基调,还是角色从头到尾的变化,基本都由他引领推进,通过《无可奈何》中的表现,李秉宪再拿一次影帝,相信也不会有人有意见;薛景求算是比较稳定的发挥,角色变化不失影帝级水准,只是这部戏是四人群戏,给到他发挥的空间有限,竞争力稍微弱了一些;曹政奭算是近几年韩国喜剧电影的‘票房灵药’,已形成个人喜剧风格,加上《我的僵尸女儿》有口碑,还有票房加持;朴正民一人分饰父亲和儿子两角,凶手和追凶两个相反立场的角色都由他一个人演完,无论从层次差异还是心态转变的呈现,都可以说是他演员生涯代表作的水准。如此对比之下,玄彬凭借《哈尔滨》拿下影帝,实在是有点勉强。”@XPXP_XPXP 解读道。
玄彬出席青龙奖颁奖典礼
在以上极具度和星光度的讨论之外,问题的症结还在于青龙奖是一个专注于韩国本土电影的奖项,除了明星大咖参与的作品有讨论度外,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大部分的影片、入围者都是陌生的,有一定的信息差。
由此类推,可见青龙奖的争议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韩国电影的产量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位,是否有足够数量的电影能提供给相关奖项,用于提名的参考和最终的颁奖?二是两大奖在选片过程中,是否已形成刻板固化,对独立、文艺、中腰部、小成本制作的电影,以及台前幕后各类型的“新人”,是否给予了更多的机会? 这两个问题的核心,不在于青龙奖或百想艺术大赏,关键在于韩国电影产业的本身。
韩国人真的不拍电影了吗?
伴随着青龙奖提名名单争议而来的相关报道里,还有提到“2026年韩国上映的商业电影不足10部”,CJ、乐天、SHOWBOX和NEW四大影视公司库存电影严重不足,今年年底的贺岁档和明年年初的春节档,大概只有三部电影会上映。上个月月底,热门出圈电影《首尔之春》《破墓》导演金成洙、张在贤在参加电影节相关讨论时,还分享过“韩国电影可能会在两年后崩塌”的观点,并由此衍生出了“韩国电影或将会消失”的相关讨论。
谈及这个看起来有些“危言耸听”的说法,作为资深电影观众,@XPXP_XPXP 以热议了多年的“香港电影已死”论调进行比喻:“说了这么多年,香港电影依然活得好好的。 韩国电影面临的片源少、电影院倒闭、没人投资没人拍的恶性循环,是疫情后很多电影市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如果硬要这么说的话,也应该是‘韩国院线电影要死了’。但是除了院线电影,韩国电影还有其他的存在形式,不能笼统地说‘韩国电影已死’,这是有区别的。”
从数据上来看,截至2025年10月底,今年的韩国电影累计观影人次为8434万+,仅次于疫情后的2021年;票房最高的电影是曹政奭主演的《我的僵尸女儿》,累计观影人次563万,“目前来看,年底最后这一个半月出现千万级的爆款可能性不大。”
从爆款电影的产出上来看, 2025年的韩国电影之所以惨淡,除了没有常规的千万级爆款外,和中国电影市场相比,他们既没有出现《哪吒之魔童闹海》一样的超级大爆款,能够撑起影史发展的门面;也没有《唐探1900》这样的系列爆款,可以撑起年度档期的门面。和日本电影市场相比,他们更没有《鬼灭之刃》这样极具超强号召力,可以席卷海内外,拯救全球电影市场的超级动画系列IP。由此可见,韩国电影的“存亡危机”在东亚三国中,“病症”最为明显。
另据@XPXP_XPXP 观察,韩国电影总票房最高峰出现在2019年,达到了2.3亿人次;2015年,韩国本土电影大概一年可以上映200多部,顶峰是2021年的817部。“今年到现在,基本上是腰斩,只有433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尽管2021年上映的韩国本土电影很多,但并没有出现破千万人次的电影,“疫情后几乎每年都有一部破千万级的电影,只有2021年没有。 虽然确实拍摄数量在下降,但是我看了一眼登记在案的相关数据,也没有少到只有两部在拍这种程度,本月就十部在拍,但大制作的确没几部。这里存在量级划分,或者说是投资较大的商业电影的在拍率。一些独立的、小成本的电影,一直都有在拍。 ”
此外,相比《寄生虫》《燃烧》《小姐》和汤唯主演的《分手的决心》时的热度,韩国电影的海外影响力似乎也在“降温”,比如在今年的柏林、戛纳、威尼斯及东京等海外影节展上,几乎看不到韩国电影的身影。
对于国内观众而言,仅且只有一部《世界的主人》,因在平遥影展放映而迎来口碑释放,被国内片商购入后自带一丝“破冰”可能性:自2015年《暗杀》在中国大陆公映后,直到2021年年底,才有了一部小成本的《哦!文姬》得以在中国大陆再次公映。在这条时间线背后,是近十年来,韩国电影在中国这个已经跃然成为全球最广袤的观众市场上,几乎颗粒无收。
当然,有些作用也是相互的。近十年来,除了大爆款、大明星、大导演的作品能够引起中国观众的注意外,韩国电影的市场变化仅流传在社交媒体中。“以中国观众的讨论度去评估韩国电影的现状,我觉得是比较片面的。因为国内观众能够接触到的韩国电影非常有限,传播上也有信息差。
比如我现在介绍一部韩国本土的独立电影,叫《3670》,口碑很好,在韩国走的是长线放映策略,和商业片的策略完全不一样,也是青龙奖里我比较希望能拿到奖项的电影。而且,今年的韩国流媒体还出了一部能够反哺到海外院线的大爆款,叫《K-POP:猎魔女团》,韩国街头几乎都是这部电影的联名。”
不可否认的是,即便有流量爆款,有口碑佳作,韩国电影的品质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这才是动摇了韩国院线电影根基的核心问题。原因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三点:
一是创作者、投资者对科幻题材大制作过于“迷信” ,虽然有大投资产出却无法赢得相应回报,比如孔刘、朴宝剑、宋仲基、金泰梨等主演的《徐福》《胜利号》,以及只有特效没有故事的《全知读者视角》等。
二是系列IP的成功率极低, 目前仅且只有马东锡主演的《犯罪都市》系列,因为融合了喜剧元素,前四部的回报率有保证,后四部也在持续开发待上映中;
三是《寄生虫》《鱿鱼游戏》等影视作品的成功及流媒体的加持,让韩国电影人的创作思路变了 ,“老想着取悦欧美观众,在流媒体上大爆,在影节展上有所获,这样反而拍不出来什么好作品的,功利性太明显了。”
由此可见, 韩国电影的产业结构已经出现了根基上的问题,下游端的奖项争议和院线的倒闭潮只是显性问题,核心根源还是上游端的创作、投资等一系列决策方向上的重大失误。 比如能够在商业市场上取得不错成绩的科幻题材、系列IP等,近年来几乎都是“扶不起来的亏损状态”,也是造成韩国电影市场“恶性循环”的源头之一。
此外,韩国电影原本最具优势的现实主义、历史政治等题材,又在“西片东拍”的流媒体语境下迅速流失,导致韩国电影的独特性几近消失。“所以我反而会觉得, 眼下的这波危机,对于韩国电影而言,或许也是另一种机遇,可以让创作者们静下心来,重新思考创作的本心是什么。 ”
韩国电影未来的希望在哪里?
韩国电影还有救吗?当我们分析到韩国电影的人才储备时,“圈层固化”的问题尤其明显。比如 一些耳熟能详的资深电影人,他们实力强劲、地位超然、屡屡得奖的背后逻辑,可能在于好的内容项目,从最开始推进时,就已经锁定了目标演员、导演,不存在对外流通。 这类制作基本都能达到票房爆款、奖项加持的门槛。即便票房不佳,也有很强的奖项竞争力,最终就会形成“XXX在X奖N封影帝后(及其他表演奖)”这种毫无新鲜感,且存在论资排辈的结果,也是造成观众产生“水奖”印象的根源之一。
当好的作品不对外流通后,一些颇有实力的中生代、有行业基础的新人,只能另觅他法:出现在中腰部、小成本制作的独立、文艺电影中,或是放弃银幕转向舞台剧、剧集端,最优选则是投奔到蓬勃发展的流媒体——
最佳案例就是曾拍摄过《熔炉》《奇怪的她》等多部爆款及口碑电影的导演黄东赫,他在转向Netflix之后,推出了超级爆款IP《鱿鱼游戏》,赚得盘满钵满、世界闻名。但是在最初,黄东赫的这个故事在韩国院线的资本端,其实是找不到投资的,为此还沉寂了好多年。
流媒体有钱,也愿意为韩国影视作品花钱,这是曾经在疫情困顿期解救过韩国影视作品的重要力量。只是时至今日,在全球电影市场极速下滑,短视频、短剧已风靡的当下,流媒体的数据化、流量化创作还能给予韩国影视作品多少支持?
在@XPXP_XPXP 看来,流媒体的影视作品创作,其根基仍是商业逻辑,韩国电影扶持不起来的系列IP,流媒体可以续更N季——正面案例是李帝勋的《模范出租车》系列,在前两季获得成功后,即将开启新一季。
反面案例则是全智贤领衔主演的《暴风圈》《智异山》《王国:北方的阿信》在口碑崩塌后,全都没有了下文。 说明流媒体的扶持是有上限的,临界点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眼下的宽容标准或将会逐步收紧,那些达不到预期却拿着高昂片酬的导演、编剧、明星演员们,未来或许也会有新的约束要求。
相较于韩国电影急需找到“新的刘亚仁”的窘境而言,韩国电影的女演员储备则是较为丰富的,只是她们的事业重心已偏离电影。比如韩孝周、金泰梨、金高银这个级别的演员,本身都有电影背景,也出过好的电影作品,曾是相关奖项的有力竞争者,演技实力和星光度兼具。
但是,近年来让这些女演员大放异彩、有奖项角逐或获得荣誉的作品,几乎都是剧集——韩孝周那部口碑极佳的《超能异族》来自于Disney;金泰梨两封视后的的《二十五,二十一》《正年》均来自于tvN,配套流媒体TVING和Netflix;
稍微例外一点的是金高银,她在电影方面有《破墓》《英雄》《大都市的爱情法》,剧集方面有《小小姐们》《你和其余的一切》,以及系列IP《柔美的细胞小将》等,兼具院线和流媒体两大端,角色类型也非常丰富,有一定的奖项竞争力,比如《破墓》就让她拿下了去年的百想、青龙两座影后奖杯。
金高银凭借《破墓》拿下2024年百想、青龙最佳女主角
金泰梨凭借《二十五,二十一》《正年》两度拿下百想艺术大赏电视部门最佳女主角
另一方面,如果从创作端思考的话,实力、外形都俱佳,年龄上也处在黄金期的女演员们接不到合适的、好的电影剧本,本质问题出在导演们的核心创作上——韩国电影男导演话语权高,偏爱男性叙事,女演员即便能力十分出众,也很难接到合适的角色。
就算是孙艺珍这种早早就拿下了韩国电影各奖项全满贯的女演员,也只能在朴赞郁的大男主作品《无可奈何》中,成为戏份不突出且充满男凝意味的“女主角”。尽管在昨晚的青龙奖上,孙艺珍凭借这个角色拿下了最佳女主角,实现了个人奖项上的第二轮大满贯,但反而透露出来的问题更加明显: 女演员的提名人数不足,奖项已沦为星光和度的游戏。
孙艺珍二封青龙影后
此外,不少国内观众以为“忠武路五虎将”的大导演们都很能赚钱,但事实上,只有背靠CJ的奉俊昊和朴赞郁有一定的票房潜力,尤其是CJ全力支持的《寄生虫》能成为破千万级的大片,这已经是“五虎将”的票房最高上限。
“朴赞郁的电影韩国票房一直都不高,奉俊昊在拥抱资本和对抗资本的同时,又囿于资本限制无法伸展。 其实他们的水平没有下降,只是活得越来越来越失去自我了。 希望奉俊昊回归本土创作后,能够拍得有意思一些。”至于李沧东和洪常秀,他们和已去世的金基德一样,没有背靠大资本,从来都是依靠自己的名导声誉+相关政府资金扶持来拍摄个人作者向的作品,对票房没有那么在意。
反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来不断在创新,在推出新作品、新玩法的年轻导演延尚昊。作为从动画导演转型为真人电影的导演,延尚昊的作品以奇幻、科幻、悬疑、恐怖为主,他的代表作有电影《釜山行》,剧集《地狱公使》等。“ 延尚昊的流媒体作品和院线电影都做得挺好的,项目一直没有停过。最近的新片《脸庞》,都是资深演员0片酬出演,只参与分成。 这部电影的制作费是2亿韩元,票房收益在107亿韩元,就今年韩国本土电影的票房情况来看,算不错的,还是赚了点的。”
0片酬参演+分成的模式,对于韩国电影来说,也是一种自救方法,切合解决了流媒体进入后,给韩国电影带来的最大负面影响: 流媒体的高片酬诱惑推高了韩国影视作品的制作成本,在合同制的约束下,大部分剧组每天的拍摄时间都有详细规定,人力等成本的增加,也加重了影片的回本压力,“以前一两百万人次就能回本的电影,现在可能需要三五百万人次了。”
此外,虽然院线电影和流媒体放映的窗口期问题,韩国电影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但韩国的版权保护,更利于院线电影的窗口期缩短,这也是《K-POP:猎魔女团》可以先上流媒体,并在大爆之后再上院线的原因。
韩国院线在本土电影不振的情况下,还摸索出了新的自救方法——托韩国粉丝经济、爱豆文化的发达,韩国院线在推出三面屏看棒球赛的大银幕服务同时,还能通过大量的“演唱会电影”抢救各家院线的上座率,并赢得一些票房。“就像今年的釜山国际电影节,LISA来走了红毯一样,以前是绝对不会出现顶流爱豆来走红毯的,除了带着作品来的爱豆演员。我去了十年,今年是头一次看到。”
LISA亮相2025釜山国际电影节
必须要承认的是,院线的自救还可以依托粉丝、体育等外延,但对于韩国本土电影来说,除了创作者们的思维革新,找回曾经创作现实主义、政治历史题材的优势,继续开拓具有市场潜力的类型,培养更多的系列IP,产出更多的优质喜剧外,年轻一代的梯队建设也非常重要,各大奖项和资方完全可以将眼光放宽,给予更多女性电影人、有基础的青年人以机会,对中腰部、独立、文艺、小成本制作的电影投以更多关注和鼓励。
电影始终是年轻人的市场,如何留住当下这些“吃得很好”的年轻观众,韩国电影也到了必须要好好思考的时候了。
来源:小镇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