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春片的火爆,一是因为此类型投资相对较小,市场回报率高;年轻的80后、90后成为观影的主流人群,他们迫切需要在大银幕上看到他们的青春书写,以获得认同和共鸣;二是因为大多数创作者本身就怀有对青春表达的情结。
文 | 蒙面嘎巴酱
编辑 | 蒙面嘎巴酱
序
青春片的火爆,一是因为此类型投资相对较小,市场回报率高;年轻的80后、90后成为观影的主流人群,他们迫切需要在大银幕上看到他们的青春书写,以获得认同和共鸣;二是因为大多数创作者本身就怀有对青春表达的情结。
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余年,中国经济上的迅猛发展和剧烈变化,使成长其中的70后、80后、90后都感同身受,物质膨胀、贫富差距和就业压力无不裹挟着正在成长的年轻人,青春的阵痛需要他们在创作中得以倾吐和释放。
2015年,紧随《万物生长》的脚步,作为歌手、演员的苏有朋也奉上他的处女作电影《左耳》。
两部青春片都是由知名小说改编而来,所不同的是,改编自冯唐小说的《万物生长》主打的是“虎狼之恋,放肆青春”,采用的是男主人公秋水的叙事视角;改编自饶雪漫小说的《左耳》则放出90后爱的宣言:“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采用的是第一女主角李珥的叙事视角。
更不同的是,冯唐完全把小说交给李玉,由李玉改编为自己理解的“万物生长”;而青春文学教母饶雪漫则亲自操刀,担任《左耳》的编剧,使电影更符合小说原本的精神气质。
饶雪漫非常了解电影删繁就简的精炼做法,她果断去掉小说中“吧啦的妈妈”和“吧啦的表哥”这样的角色,使吧啦的家长成为叙述中的存在;进而去掉了吧啦怀孕这套过于烂俗的情节。
当然,最大的改编还在于叙事角度的转换和统一,原小说别出心裁地采取了三个人的叙事角度,分别是李珥、黎吧啦和张漾。
电影中却只保留了李珥的叙事角度,使电影前后贯穿统一、首尾呼应、有序不乱,况且内向乖巧的李珥相比其他角色来讲,更适合用画外音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
关于“青春片”的定义很多,在好莱坞类型片的体系中,从受众上来讲,“青春片(teen film or teenpic)是依据特定受众以及依据特定受众所集中的主题进行划分的电影类型。
它锁定13岁至19岁的少男少女及更年长的青年(teenagers and young adults)为电影观众群,故事情节的建构迎合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独特趣味”。
(1)从创作内容上讲,“青春电影,即是以青少年及青年为表现对象,以青年亚文化为鲜明特点。
(2)其核心主题是成长,无论是从接受角度还是从创作主题上讲,《左耳》都是一部气质纯粹、叙事完整、类型成熟的青春片。
影片从女孩李珥的视角出发,叙述了李珥、吧啦、许弋、张漾、蒋皎、尤他、黑人等海边小镇上几个年轻人的情感纠葛和成长经历,并且大部分都由90后新人出演。
新鲜的面孔、青涩的质感,一反成人演员饰演高中生的矫揉造作,一切都显得那么亲切自然可信。
整部影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在将近两个小时的叙事中,以时间为轴线,从2005年的高考倒计时切入,叙事跨度从高中生到大学生一直到走向社会的职业青年,60分钟的小镇高中生活成为叙事的重点,45分钟的大城市大学生活成为情感的延续,10分钟的成人社会展现成了尾声,可谓是一部真正的90后青春书写,也勾起同龄年轻人对校园文化的共鸣和反思。
好孩子与坏孩子
主人公李珥出场,她身着白蓝相间的校服,过耳直发,干净朴素,腼腆羞涩,一副乖乖女的模样。
“遗憾的是,我的左耳听力不好……医学专家说,左耳靠近心脏,甜言蜜语要说给左耳听,如果有个人对我的左耳说甜言蜜语,即使听不见也没关系,我一直在等待那个人,17岁那年,他出现了……”
这时的李珥正经历着一个青春期的变化,她悄悄暗恋着阳光帅气的许弋。
与乖巧听话的李珥恰恰相反,黎吧啦表面看上去就是一个混社会的不良少女,浓妆艳抹、穿着暴露,抽烟喝酒泡吧唱歌赌牌。
她自由奔放随意,天马行空、张扬霸道,不受任何拘束,富于挑逗性和攻击性,但就是这样两个完全不同本应成为情敌的女孩居然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成为了互吐秘密的“好朋友”。
这也是此片最有创意的一条情感线索。
相比异性恋情的捉摸不定,同性情谊来得更为纯净和坚定,何况吧啦身上自由洒脱、我行我素的气质深深吸引着正在发生微妙变化的李珥,而李珥的友善美好也带给吧啦从未感受过的温暖。
青春期最大的特点就是身体正在发育,生理和心理都在逐渐发生变化,性意识萌发,对异性产生莫名的好感,对性产生一种好奇和渴望,在踏进社会之前,主要表现为一种生理冲动和情感幻想。
所以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爱情大多表现为一见钟情,来源于一种纯粹的外表吸引。
就像李珥一眼看到白衣飘飘的少年许弋,惊慌失措摔下了车;吧啦看到肌肉有力的张漾赤膊上阵、帅气进球时发出的高分贝尖叫声。
只不过一个是在心里悄悄地生长出爱的嫩芽,一个是大胆疯狂的赤裸裸追求。
这当然和家庭环境有关系,李珥从小生活在被爱包围的环境里,而吧啦父亲早亡,母亲在她3岁的时候就跑到了国外,不受管束、无所顾忌。
但是正处于高考冲刺阶段的李珥,生理心理的微妙变化和外部社会学校的秩序和管束形成了隐性的冲突,而中国的家长通常不擅长和孩子做情感方面的沟通和疏导。
受到制约和压抑的小耳朵内心自然羡慕自由奔放的吧啦,就像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女孩对成人女性的一种模仿。
她渴望长大,渴望和许弋谈恋爱,尤其是当她心爱的许弋被吧啦追求到手的时候,她也试图学着吧啦的样子抽烟,渴望成为像她那样有魅力的女人。
她在博客上写下:“原来许弋喜欢那样的女生……我忽然很想变坏,我固执地认为,只有变坏了,才可以得到我想要的自由。”
内心的叛逆和对自由的向往让她和吧啦越走越近。
此时的吧啦甩了自己假意追求的许弋,无可救药地沉醉在张漾的爱情里。
许弋和张漾也是一对好孩子和坏孩子代表。
许弋家境优越、成绩优异、思想单纯,可惜经历了第一次恋情的背叛,就一蹶不振了。
而张漾可谓是这部电影中最为复杂的一个人物,他外表冷酷,性格乖张,脾气倔强,有一股说不出来的狠劲。
贫寒的家境使他性格早熟,单亲家庭的成长环境使他对“抛弃他的妈妈”怀着一股强烈的恨意,他拿吧啦的爱报复许弋,心计颇深。
他与富家女蒋皎谈恋爱,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现实选择,可是骨子里他又好强上进,目标清晰,希望在社会上出人头地。
他自己似乎也很矛盾:“我的心里有两个我,一个好的我,一个坏的我,两个我一直在打架。”
但是吧啦真挚热烈的爱让他变得柔软,相比蒋皎,他更喜欢家境类同、骨子里相似的黎吧啦。
表面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吧啦原来是一个纯情的处女,她把最好的自己给了自己最爱的人,对爱情的专一痴迷更增添了吧啦的可爱,“破处”的情节设置使吧啦和张漾的感情升华,也为后来的故事进展做了关键性的铺垫和伏笔。
正当吧啦幻想着和张漾去北京过幸福新生活的时候,一场“误会”的灾祸降临,台风将至,暴雨倾盆,被爱人骂为“婊子”的吧啦情绪失控地奔跑在大街上,最终一场车祸葬送了她的性命。
这似乎是一场宿命,想起吧啦死之前的台词:“我爱一个人,就可以不顾一切”,“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我这个人最不怕的就是危险”,“活着太累了,反正我是活不长的”,就隐隐感到那些不安的因素,全然付出的爱最终使她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不过,这次爱的代价似乎太沉重了,每个人都陷到无比的伤痛和忏悔当中。
青春之痛:吧啦之死
吧啦是影片中最鲜活的角色,也是全片的灵魂人物。
随着吧啦的死,这群少男少女的高中生活也随之告终,进入第二阶段的大学生活,他们离开海边小镇,去了向往已久的大都市。
为追随内心的白马王子,李珥选择了上海;而张漾和蒋皎也如愿地到了北京。
这段生活采取了上海、北京两地的平行交错式叙事,
大学生活看上去波澜不惊,实则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
吧啦之死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人,成为他们心底最深处的痛,延伸到他们各自的生活中去。
李珥学着吧啦的样子抽烟,模仿吧啦涂绿色的脚指甲油,还时不时发质问短信刺激张漾。
而张漾也始终忘不了吧啦,最终和蒋皎分手;当许弋家庭败落,被人逼债时,李珥对自己的爱情也产生了迷茫,她情不自禁地发短信求助于“吧啦”,最终李珥替许弋还了赌债,成了许弋的女朋友。
雪天,张漾偶遇流浪在北京的黑人,二人在涮锅店里为“吧啦”拼酒,黑人放下心中的仇恨,打开话匣,互诉衷肠,化解了长久的恩怨。
在闪回的画面里,我们知道对吧啦一往情深的黑人由于自责,用刀剁下了自己的小手指。
当李珥失恋,高烧不退,梦中出现的依然是吧啦挥之不去的身影,李珥对着镜中的自己抚看额头的伤疤,猛然间,一个诡异的镜头映入眼帘,镜中居然出现两个“吧啦”,一个是原本的吧啦,一个是被吧啦附体的李珥。
李珥从梦中惊醒。
在两次回家乡的情节中,本来平行的张漾和李珥产生了交集,二人的关系随之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第一次回家乡,李珥替吧啦怀着对张漾的恨,和张漾是一种火药味十足的对抗关系,而得知自己身世的张漾此时已然放下心中的恨。
第二次回家乡过年,张漾和李珥在“吧啦的天台”上看新年的烟花,二人敞开心扉,聊天谈心,关系得到缓解。
在返家的路上,一辆车意外坠海,张漾奋不顾身地跳入海中去救人,水中奇幻的镜头出现,落水的女青年突然变成了“吧啦”,张漾微笑着向她游去……这次事件成为张漾获得心灵救赎的转折点,也成为张漾和李珥关系增进的催化剂,可谓影片的神来之笔。
最后,在吧啦的墓前,张漾怀着深深的歉疚说“对不起”,而李珥则替吧啦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左耳失聪的她其实并没有听见吧啦临死前的遗言,但她告诉张漾:“她相信你,她永远爱你。”张漾痛哭流涕,最终放下心结,李珥替代吧啦完成了对张漾的谅解,二人都释然了。
“再见了,我亲爱的吧啦。”李珥和吧啦做了最后一次的心灵对话,就此也向自己过往的青春期告别。
尾声:成长的一抹亮色
影片最后10分钟展现的是主人公的职场生活,他们终于度过了危险躁动的青春期,稳步地迈向成人社会,开始了人生的新起点。
李珥的画外音又传来:“上帝作证,我仍然是个好姑娘……”此时的李珥成为上海一家出版社的编辑。
而从大学期间就开始卖衣服的张漾成了一家购物网站的CEO,黑人成为他的合伙人,已经改名为蒋雅希的蒋皎成为了一名小歌星,而暗恋李珥的小表哥尤他也在美国成家立业……
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影片的基调也从阴郁压抑变得越来越光明,越来越积极。
片尾,李珥和张漾在天一中学偶遇,叙旧之后二人先后坐上了公交车,张漾对着李珥的左耳耳语。
李珥莞尔一笑,巧妙地呼应了片头中李珥的期待,给影片留下了一个温馨明亮的尾巴,观众也心领神会地笑了。
此刻,赵薇演唱的主题曲字字入耳:“听不清的耳语最诚恳,看不到的内心最忠贞……青春的旅途没有红灯,越走越快,你也成了过来人。”
从头至尾,《左耳》都紧扣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真实细致地描绘了90后少男少女的友情与爱情,他们青春期生理心理的懵懂与蜕变,对“成长”这个青春母题进行深度挖掘,情节扎实有力、人物个性鲜明。
自由浪漫的吧啦、硬朗叛逆的张漾、善良清纯的李珥、从单纯走向堕落的许弋、骄纵任性的蒋皎、仗义的黑人、暖心的尤他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赞的是人物心理逻辑线索清晰,层层铺垫、细细编织、肌理分明,情感变化的结局虽然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丝毫不觉得突兀,令人信服。
与之前一片浮夸煽情的青春片相比,《左耳》在“青春成长主题”上别具一格。
是一部真正具有饱满质感、诚意十足、制作精良、接地气的青春片,难怪乎会获得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同时也为“中国青春片”树立了新的标杆。
来源:综艺风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