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完电影版《北京爱情故事》,脑海里只剩一个词人生百态。不得不说,这部电影虽然拍得不尽完美,但它的触感很真实,就像北京这座城市本身,总有一种冷与热并存的复杂魅力。所有角色的爱情故事,看似毫无关联,却折射出一个共同点——爱情的模样,真的会随着时光而变。
看完电影版《北京爱情故事》,脑海里只剩一个词人生百态。不得不说,这部电影虽然拍得不尽完美,但它的触感很真实,就像北京这座城市本身,总有一种冷与热并存的复杂魅力。所有角色的爱情故事,看似毫无关联,却折射出一个共同点——爱情的模样,真的会随着时光而变。
影片以五段爱情故事为主线,每一段其实代表了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不同的感情形态从校园时期的青涩,到青春时期的甜苦,再到中年婚姻间的挣扎与修补,直至老年的相守。导演陈思诚用一种拼贴式的叙事,给观众解构了爱情的多面性。特别是电影里的沈彦和陈锋这一对,未婚先孕的情节虽然堪比现实版狗血剧,但却一次又一次地打动观众的泪点。想想我们身边那些憧憬爱情的“北漂”,又有多少是斗不过现实的压迫,最终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路?
说到陈锋和沈彦,一个是满怀希望的准新郎,一个是心系旧爱的北漂姑娘。当方洪江的出现满足沈彦多年的心愿,却让两人即将步入婚姻的关系岌岌可危时,很多观众大概都想替陈锋发声兄弟,甩手走吧,何苦要跟回忆斗呢!可故事发展得和常规套路不太一样——或许是陈思诚刻意想反套路一番。电影里的陈锋没有义务斩断沈彦对方洪江的眷恋,他只是苦笑着接受了那个失衡的爱情现实。有人批评这是俗套,但转念一想,现实里的感情不就是这样吗?或许一段感情的胜负,不是靠谁百米冲刺得远,而是谁能耐得住长期马拉松的孤单。
电影最具讽刺意味的,莫过于张蕾、吴峥和刘辉这段三角“办公恋情”。张蕾发现老公外面潇洒风流,竟然打电话给相处已久的上司刘辉,而刘辉此时正在希腊和别人“偷心”。这段戏让观众一边捧着爆米花,一边嘴角露出意味深长的微笑果然,感情里最复杂的关系,就是看似风平浪静的夫妻生活。扪心自问,我们身边又有多少人像张蕾一样,在婚姻里盲目付出,不惜放下面子换取一个心安的答案?而吴峥呢?也许只是生活太平淡,想要某种低配版“雷雨”的激情。至于刘辉?别问,渣男的世界,我们搞不懂。
再来说那段希腊式偷情故事。男女主角表面玩得无比开心,实际却在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里,被拷问到了爱情的底线。这段情节堪称影片的高潮之一——因为不少观众都能从中看到自己在友情和爱情交织的试探中,我们是不是也曾有过类似的瞬间?或许爱情从一开始就有很多问题,只是我们选择继续游戏罢了。
不过这部电影感人至深的,是对一段夕阳爱情的描绘。影片最后如同一首老歌的回旋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彼此坐在一起看着日落,大概谁都不会觉得这样的爱情还和电影版《北京爱情故事》有关系,但你可能突然明白了所有的铺陈和拷问,只是让这一幕更显得珍贵和真实。这种坚韧的陪伴就是答案。想起生活里的许多老人,也许他们早已过了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但仍旧愿意用一生的时间慢慢地编织彼此的故事。
当然,《北京爱情故事》也有一些未竟之处。一切似乎要急于让我们相信,爱情可以没有物质,我们仍然能繁花似锦。这个想法确实诗意满满,但对现实而言还是略显天真。北京的冷漠也好,物质的压迫也罢,我们不能否认今天很多情感关系里的不平衡,特别是“爱不起”的沉重实感。影片试图告诉我们爱情可以自成力量,但忽略了社会环境深深影响着个体价值观的事实——毕竟光说“它能行”,但不够细腻地去勾勒出“如何行”,这就让叙事稍显单薄。
最后,电影闪过的那些熟悉的北京街头巷尾画面还是让我回忆起某些碎片式的经历。曾经在这座城里流过无数汗水,说过一些不知所云的情话,也像那些角色一样,在现实中挣扎着守护爱的种子。时间是爱情的试金石,有些人等不到花开,就此落寞。而留下的人,跋涉千里,也不过是为了从稠密的城市里寻得一片属于自己的柔软。说真的,我们要用多少时间,才能学会珍惜?
或许,人最该问自己的,是爱有什么是不能等待的?有钱有房就够了吗?还是一颗真心胜过所有豪宅名车?只要我们心里还有这些疑问,爱情的故事,就一直在延续着。你准备好,开始书写自己的版本了吗?
来源:星光看点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