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里,从基础护肤到医美“微do”,整个医美行业不仅价格亲民、竞争激烈,甚至衍生出以整容为卖点的特色旅游项目。
一提起韩国,“整容”几乎是许多人脑海中第一个跳出的关键词。
在这里,从基础护肤到医美“微do”,整个医美行业不仅价格亲民、竞争激烈,甚至衍生出以整容为卖点的特色旅游项目。
尤其是韩国人,早已将“外貌管理”融入了日常生活。
然而,这种对美的极致追求,也催生了普遍的容貌焦虑,不论男女老少,几乎每个人都被卷入其中。
他们既忧虑自己不够好看,又习惯于对他人评头论足。
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釜山行》导演延尚昊推出了他的新作,再次将镜头对准韩国社会那种近乎偏执的外貌关注——
《脸庞》
얼굴
01
盲人与神秘女尸
国宝级篆刻师林永圭(权海骁 饰)正在接受一名纪录片制片人(韩智贤 饰)的采访。
他先天失明,但天赋极高,凭借惊人的雕刻技艺走红网络。
面对采访,他早已习以为常,可眼前这位制片人却格外咄咄逼人。
当镜头特写落在他手上时,制片人立刻问起那枚伤疤的来历,又追问一个看不见的男人如何抚养孩子长大。
她语气中虽有表面的尊敬,却掩盖不住媒体为博流量而刻意制造的尖锐与窥探。
儿子东焕(朴正民 饰)低声安慰父亲:“再忍一忍,都是为了出名。”
采访还没有结束,刑 警突然找上门来,告知他们一件骇人之事:四十年前离家出走的母亲,遗骨被发现埋在山上,死因不明(很难判断是不是意外坠亡,不排除他杀的可能)。
但公诉时效已经过期,作为家属,他们只能接受这个事实。
正当东焕深陷母亲可能遇害的疑团时,几位陌生的亲戚又闻讯赶来,目的却是争取遗产。
他只觉无比讽刺,当场宣布放弃继承权,只求一张母亲生前的照片。
然而,亲戚们的回答更令他绝望:“你母亲因为长得丑,从不拍照,家里也没有留下她的任何照片。”
02
他人口中的怪物
东焕的母亲郑英熙(申铉彬 饰),因其容貌与身体的残缺,被周围人视为异类。“丑陋”“残疾”是她的印记,“怪物”更是她无法摆脱的标签。
亲戚们提起她时,语气中仍带着埋怨:当年她撞见自己父亲出 轨,不仅没有隐瞒,反而将事情传得人尽皆知,令他们的母亲颜面扫地。
好好的一家人,生活原本平静美满,却因为郑英熙散布的“不实谣言”,最终分崩离析。
母亲一怒之下,动手打了她,她便在那天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
制片人听到这里,眼睛一亮,仿佛嗅到了流量的气息,立刻决定将采访焦点转向已故的郑英熙。
若将她的故事完整呈现,必然会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
再加上东焕也想了解母亲的过去,他一时没有经受住“流量”的诱惑,便与制片人一同寻访母亲生前的同事。
可大家对她的印象极差,她的死讯没有引发丝毫悲伤,当年的无故消失也被视为“逃跑”。
一次当众失禁,让郑英熙被冠上“屎疙瘩”的羞辱绰号,沦为众人嘲笑的话柄。
更让人心寒的是,连她在这工厂里最亲近的朋友,也狠狠扇了她一记耳光,彻底跟她翻了脸。
而这记耳光背后的真相,极其讽刺。
道貌岸然的工厂老板侵犯了那位朋友,在全厂无人敢出声时,郑英熙是唯一站出的人。
她用报纸为好友鸣不平,公开揭露了罪行。
可好友非但没有感激,反而指责她这么做,只会让身为受害者的自己再次暴露在舆论的枪 口下。
其实好友说得不无道理,没人在意真相,人们只会越过虚假的同情,猎奇于受害者的伤痕。
那么,揭露伪善者,难道是郑英熙的错吗?
03
偏见与讽刺
本片又名《丑妇》,改编自延尚昊2018年的同名漫画。作为导演的首部低成本独立电影,其制作成本仅为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97.8万元),并成功入选第50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
影片看似批判社会对外貌的苛求,实则直指人性深渊——厌恶郑英熙的“丑陋”只是最廉价的借口。
真相是,利益才是唯一的尺度。
符合自身利益时,丑也是美;触犯自身利益时,美亦是丑,必排斥、污蔑,甚至除之而后快。
心灵扭曲之人,目之所及皆是丑陋;内心恶毒之徒,言谈之间必是夸大与重伤。
当她选择揭露父亲出 轨的真相,换来的不是家人的理解,而是兄弟姐妹“你有病”的咒骂;当她因坚持正义而“敢于反抗”,招致的不是同事的尊重,而是全然的排斥。
而郑英熙的盲人丈夫更是一个活在旁人眼光中的悲剧角色,前半生因失明饱受欺辱,结婚之初因周围人夸妻子漂亮而短暂欣喜,直至意识到那不过是一种更精致的嘲弄。
于是,妻子从他黑暗世界里唯一的光,渐渐变成了无法忍受的耻辱来源。
他对外界眼光的在意,远超过对妻子真实的感知。
无需外人动手,内心的自卑与愤怒,已然让他亲手扼杀了自己生命中最后的光亮。
整体来说,这部影片带给观众一种压抑而沉重的观感。
它不算精彩,也无太多亮点,所探讨的容貌焦虑、审美暴力与集体霸凌,仍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剧本略显单薄,但好在剧情层层递进,逐步揭示出不同角色内心的“恶”,确实可被归类为一部刺痛现实的社会性“恐怖片”。
故事结尾,儿子要求制片人歪曲真相以维护父子利益,制片人神情复杂,似是震惊,又似早已预料。
她最终留下那句“你和你父亲,今天看起来真像”,将全片的讽刺意味推至高潮。
由此可见,所谓的“真相”,或许无人真心关切。
人们所在意的,从来只是那个自己想看见的“事实”。
图源于网络
腊月初八 / 作者
来源:分派电影一点号